..续本文上一页则,可能是经过译者(弗若多罗、鸠摩罗什等)删减,因为十诵律中提及「如是广说五百(则)本生。」
4.《出三藏记集第三》中记载着:
阿育王集五部僧共行筹,尔时众取婆粗富罗部(即犊子部)筹多,遂改此一部为摩诃僧祇。(T55,p19c)
此表示着:犊子部的律,其实就是摩诃僧祇律。又前述法显的传记中记载着:「(至中印)始得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这明显表示原始律大致同于下传的摩诃僧祇律。
由上可知,圣说有部及圣犊子部,皆属原始大众律系,二律系与四圣部的关系如下:
上座律系────圣上座部
┌──圣大众部
原始大众律系──┼──圣犊子部
└──圣说有部
上列之变化情形,更可由释尊后代弟子的传承来了解:前已述及毗舍离结集时,会内僧众,由部份阿难系、阿那律系及优波离系的弟子所组成,这些僧众下传,即成为上座律系,其部派称圣上座部,在法诤时期主张「分别说」,故又被称为分别说部。会外大众,僧团庞大,地域亦广,仍皆奉行着原始律,此又称为大众律(因为奉行者多)。
法诤时,会外主要有三系:
一为东方优波离系的树提陀娑下传的弟子,形成圣大众部,主张「一说」,赞成「五事」。
一为舍利弗、罗怙罗系的犊子比丘众,形成圣犊子部,主张有「不可言说我」(补特伽罗我)。
一为西方末加入会内结集的阿难系弟子,形成圣说有部,主张「三世实有」。
由于会外僧众多,地域广,语言不同,思想不同,会外三圣部自然就形成了。圣犊子部首先结集论藏,附于经藏与律藏之后,而成三藏。受其影响,圣上座部等亦将论藏编出。
在法诤六十三年间,圣大众部内部首先分裂成五部,此五部为根本大众部(又称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及说假部。其他三圣部,此时尚未分裂。
此中说假部,是由迦旃延系的弟子至摩揭陀国弘法后所形成的一部,归属圣大众部,此为上述三大系统外的另一系,亦奉行原始大众律。《三论玄义》卷下记载着:
至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T45,p9a)
此段可合理的解说为:大迦旃延系的弟子,在佛灭二百年左右,由边远的阿般提国来至中原摩揭陀国弘法(此期为法诤时期),多闻部中有相信其所说的教理,因而形成了说假部(多闻分别部)。
七、华氏城结集与十八部
佛灭二一八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灌顶登位,二二三年阿育王寺落成,王子摩哂陀出家,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大天为阿阇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梨,授具足戒(见《善见律毗婆沙》卷二,T24,p682a),此后佛法大兴,各部精英荟集华氏城。目犍连子帝须、大天及末阐提分别属圣上座部、圣大众部及圣说有部之高僧,勒弃多为圣犊子部的高僧,由于见解不同而起教法之诤,此中以大天与末阐提之诤,最为激烈,诤论的内容便是「五事」与「三世实有」,结果赞成大天的是年少而多数的僧众,赞成末阐提的是年老而少数的僧众,因而又称前者为「大众部」,后者为「上座部」。又由于圣犊子部、圣上座部及圣说有部皆反对五事,结果后代的学者只从思想上,把此三部视为是上座部系,并且误以为此三部是同属上座律系。这些混淆,主要是把末阐提与大天之诤,与以前上座部与大众部之诤未分清的缘故。此次教理之诤,也不只是末阐提与大天,参与论诤的还有圣犊子部的勒弃多等。后来阿育王接受目犍连子帝须的建议,将不同部派的高僧,各往边地弘法,《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记载着:
即遣大德末阐提,汝至罽宾、犍陀罗国中﹔摩诃提婆(大天)至摩醯婆末陀罗国﹔勒弃多,至婆那婆私国。(T24,p684c)
末阐提至北印弘法后,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其声势甚至取代末突罗的有部地位,大天至南印弘法后,形成制多山部,其声势亦超过东印原先的大众部,同样,勒弃多至西北印弘法后,形成正量部,其地位亦凌驾中印犊子部的地位。至于正量部的部名来源,《三论玄义》卷下说:
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罗汉,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T45,p9c)
在藏传的《异部解说》中记载着:
正量部,或称阿般提伽部(Avantakapa)。(见西藏大藏经127册,p253)
弘法者勒弃多之字义,即是不可弃、守护,此与阿般提伽是同义字。因此,阿般提伽部也是依人名不可弃(勒弃多)而来,后代有误为是依地名阿般提而来。
再来看圣上座部往边地弘法的情形。在阿育王时期,圣上座部才开始内部起诤。其中阿难系的摩诃勒弃多(在《三论玄义》卷下,称其为正地),取四韦陀好语,来庄严佛经,执义不同(T45,p9c),反对「三世实有」,另有其他观点不同于末示摩,此部亦往边地弘法,《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说:
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国。(T24,p685a)
摩诃勒弃多率领僧众至臾那世界(希腊地区)弘法后,形成化地部。《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第十五〉称此部为「大不可弃部」(T14,p501b)。大不可弃,即是弘法者摩诃勒弃多的字义,故此处是以人名当成部名。
佛灭二三五年,目犍连子帝须进一步举行华氏城结集,以圣上座部中优波离系与部份阿难系的僧众为主体,结集了律藏、经藏及论藏,此中将律藏的戒条次第又略加调整,论藏则参考犊子部的《舍利弗阿毗昙》略加改变,以符合己派的看法。参加此结集的,有昙无德、末示摩、摩哂陀等千位比丘,结集后即派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法,《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记载着:
昙无德,至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至摩诃勒咤国。…末示摩,至雪山边国。须那迦郁多罗,至金地国。摩哂陀、郁帝夜、参婆楼、拔陀,至师子国,各竖立佛法。(T24,p684a)
此中,昙无德所率僧众,在阿波兰多迦国,形成法藏部(法护部)。《十八部论》说:
弥沙塞部(即化地部)中,复生异部,因师主目干连(原文误刻成因执连),名昙无德。(T49,p18b)
又《异部宗轮论》说:
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即目犍连)。(T49,p15b)
故法藏部(昙无德部、法护部)是依弘法者昙无德而取名,而昙无德是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三论玄义》卷下也记载着:「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T45,p9c),这些记载配合南传,显示出昙无德(法护、法藏)是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又《十八部论》也有相同记载:「从大不可弃,出一部,名法护」(T49,p17c),此句与《异部宗轮论》比较,表示「从化地部分出一部,名法藏部。」
原上座部的阿难系弟子(末示摩等)往雪山者甚多。末示摩率众至雪山后,形成雪山部。摩哂陀率众至师子国(锡兰、斯里兰卡)后,形成铜鍱部。以上各部,皆自称自己为「根本上座部」。一般以雪山部为根本上座部(依《善见律毗婆沙》,此部度众最多)。
由上可知,阿育王的边地弘法,是各部一视同仁,此中形成重要的七部如下:
圣上座部──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
圣说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
圣大众部──制多山部
圣犊子部──正量部
此中化地部经历过毗舍离结集,法藏、雪山及铜鍱部,则另外再经历过华氏城结集后才形成。
至于在印度中原(指原先已有佛法的地区)的佛教,在阿育王时期亦有分裂,圣说有部在中原分裂出饮光弟子部(简称饮光部),此为法诤时期大饮光的弟子系。后来又有说转部、经量部的出现,《异部宗轮论》说:
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生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T49,p15b)
由此可知,说转部、经量部是承袭庆喜(阿难)的系统,重视经藏。《十八部论》记载着:「因大师郁多罗,名僧伽兰多」(T49,p15b),此处的「大师郁多罗」,指阿难,不是法诤初期大众部中鸡胤部的郁多罗。此僧伽兰多部(即经量部)为阿难系,其思想大异于圣说有部,是直接上承阿难第一结集的一个系统,其一活动地区在北印呾叉始罗国(经部拘摩罗逻多论师,即童受,于此制述诸论,T51,p885a),不是从「说有部」直接分出。
其次,圣犊子部在中原亦有分裂。《三论玄义》卷下说: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犊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名密林部。(T49,p9c)
由此可知,除了正量部是边地弘法所成(见前),此外之法上部(法尚部)、贤胄部(贤乘部)及密林山部(密林部、六城部)皆是因为补充《舍利弗阿毗昙》时,观点不同而分立。
由以上分析,今可总结此时期的四圣部及十八部如下:
A圣上座部──化地部(分别说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
B圣说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饮光部、说转部。
C圣大众部──根本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说、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
D圣犊子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六城部、正量部。
说明:上列十八部中,鸡胤部(Kukkutika) 又称…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