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佛学论文选集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

  

  

林崇安(1990)

  

  提要

  本文探讨印度部派佛教发展过程中,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并配合各部的师资传承来研究。

  1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结集,由阿难先结集经藏,而后优波离结集出原始的律藏。

  2佛灭百年的毗舍离结集,由于是因戒律而引起,因此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此次结集后,形成会内的上座律系与会外的原始大众律系。此中,上座律系并将戒条次第调动而与原始大众律系有所不同。

  3佛灭一三七年起,佛教内部对「五事」、「实有」、「补特伽罗我」等问题的看法,起了法诤,经过六十三年,形成了四圣部(圣上座部、圣说有部、圣犊子部及圣大众部)。

  4佛灭二百年时,犊子上座首先结集论藏,集出《舍利弗阿毗昙》置于经藏与律藏之后,其后各部亦参照此论而有论藏的集出。

  5佛灭二三五年的华氏城结集,先结集律藏而后结集经藏与论藏,此次为圣上座部的内部结集。在阿育王时期,印度内外共分裂成十八个主要的部派,此中有七个是阿育王派遣四圣部的高僧至边地弘法后所形成。

  6至于二律系与四圣部的关系:在法诤前期,会外原始大众律系的广大僧众,分裂成圣大众部、圣犊子部与圣说有部。法诤后期,大天与末阐提之诤,最为剧烈,赞成前者为年少大众,赞成后者为少数的年长上座,因而后人又称前者为「大众部」,后者为「上座部」,结果将此二部与二律系混淆,产生部派分类上的困扰。其实大天(属圣大众部)与末阐提(属圣说有部),同属会外原始大众律系。由比对戒条的次第,可看出圣大众部、圣说有部二者与圣上座部出入不小。而圣犊子部的律藏,即是圣大众部的律藏,也属会外原始大众律。

  7在师资传承方面,部派佛教中,有大迦叶及阿难系、优波离系、阿那律系、舍利弗及罗怙罗系、迦旃延系等,此中,大迦叶及阿难系的商那和修、末阐提,北传将此二位传说成阿难的亲传弟子,结果与南传在佛灭年代推算上,差了百年左右,其实此二位是释尊第五代左右的弟子。

  8至于四圣部与十八部的关系如下:

  A圣上座部(共四部)─化地部(分别说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

  B圣说有部(共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饮光部、说转部。

  C圣大众部(共六部)─根本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

  D圣犊子部(共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

  此中,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制多山部、正量部及罽宾犍陀罗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等七部,皆是阿育王派高僧往边地弘法所形成。

  

  一、前言

  

  约于西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入灭开始,印度佛教就逐渐进入了部派的分立,一直到西元150年左右,这一长时期的声闻教法,统称作「部派佛教」。部派佛教的分立过程,以往已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例如,吕澄之《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印顺法师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由于北传与南传各种资料上的差异,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此中牵连到佛灭年代的问题,结集内容的问题,各部思想的问题,以及师资传承的问题。本文对北传与南传的资料,视为同等重要,并不排斥一方,在顾及上列问题下,引用较合理的说法,探讨佛灭后二律系、四圣部及十八部的形成过程,并叙及北传与南传差异的原因。在师资传承上,注重释尊各代弟子下传时,由于地区、见解上的不同,如何演变而成不同的部派。

  

  二、释尊的教化

  

  释尊教化时期,印度恒河及阎牟那河区域著名的首府有:鸯伽国的瞻波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跋耆国的毗舍离城,末罗国的拘尸那城,迦尸国的波罗奈城,憍萨罗国的舍卫城,拔沙国的憍赏弥城,苏罗西那国的末突罗城,阿般提国的邬阇衍那城等。释尊东到瞻波城,南到波罗奈城、王舍城,西到憍赏弥城,北到迦毗罗城传法外,由印度各地远方来听法的弟子甚多。

  释尊有教无类,其十大弟子中,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及富兰那四位为婆罗门出身﹔阿那律、迦旃延,罗怙罗及阿难四位为剎帝利出身﹔须菩提为毗舍出身﹔优波离为首陀罗出身。在家弟子中,有憍萨罗国王波斯匿、摩揭陀国王频毗娑罗及阿阇世等。

  释尊最后在拘尸那城度化须跋陀罗,使证得阿罗汉。《大般涅槃经》卷下说:

  

  须跋陀罗﹗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学道,三十有六于菩提树下思八圣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即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为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婆师波、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转四谛*轮。(T1,p204a)

  

  接着是释尊对阿难的开示:

  

  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T1,p204b)

  

  此中释尊已指出,从初转*轮起,所开示的经(有关四圣谛、八圣道)及戒是以后弟子们所须奉行者。在戒律方面,《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说:

  

  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世尊随事为制戒。(T22,p412b)

  

  《五分律》卷二十二说:

  

  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T22,p153a)

  

  另外,在《舍利弗问经》亦记载着: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为诸比丘所说戒律,或开或闭﹖……后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云何奉持﹖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随时,在此时中应行此语,在彼时中应行彼语,以利行故,皆应奉持。(T24,p900a)

  

  这表示戒是随时随地依状况而制订的,在《佛说长阿含经》卷四说:

  

  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T1,p26a)

  

  由于僧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戒的规范,但因为「小小戒」的内容并未明订,释尊各大弟子间对小小戒的看法不尽相同,因而种下了部派分立的远因。另一方面,释尊因材施教,弟子们对「法」的领会亦有不同,因而下传数代后,解说上就有差距,由于法诤,更促成了部派分立。

  至于佛灭年代,有「众圣点记」的算法,系依据《历代三宝记》卷十一:

  

  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僧伽跋陀罗)以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华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当其年,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T49,p95b)

  

  依此推算出来的佛灭年代是西元前四八三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之间。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共经历阿阇世王朝(佛灭当年王舍城结集)、苏修那伽王朝(佛灭百年毗舍离结集)、难陀王朝(佛灭百三十七年法诤)、孔雀王朝(佛灭二百年犊子结集及佛灭二三五年华氏城结集),最后形成十八部及其支部。以下顺着佛灭年代来探讨。

  

  三、王舍城结集

  

  阿阇世王朝时期,释尊在拘尸那城入灭当年,大迦叶为使佛陀的法戒长传,于是与阿难、优波离、罗怙罗、阿那律等五百人,在王舍城共同结集出声闻乘的法戒。《摩诃僧祇律》〈五百比丘集法藏〉卷三十二说:

  

  时尊者大迦叶问众坐言:今欲先集何藏﹖众人咸言:先集法藏。复问言:谁应集者﹖比丘言:长老阿难。……次问:谁复应集比尼藏者﹖有言长老优波离。如是集比尼藏竟。唤外千比丘入,语言:诸长老!如是集法藏,如是集比尼藏。(T22,p491b)

  

  以上显示出在第一结集(王舍城结集)时是先结集经藏而后结集律藏,并未有论藏的结集(凡是只有参加王舍城结集,其后未再参加毗舍离结集的部系,其论着都说先结集经藏,后结集律藏)。《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继续记载着:

  

  有比丘言:诸长老!世尊先语阿难,欲为诸比丘舍细微戒,为舍何等﹖有比丘言:世尊若舍细微戒者,正当舍威仪。有言:不正舍威仪,亦当舍众学。有言:亦舍四波罗提提舍尼。有言:亦应舍九十二波夜提。有言:应舍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有言:亦应舍二不定法。时六群比丘言:诸长老!若世尊在者,一切尽舍。大迦叶威德严峻,犹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声﹗即时一切咸皆默然。大迦叶言:诸长老!若已制复开者,当致外人言:瞿昙在世,仪法炽盛,今日泥洹,法用颓毁。诸长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T22,p492c)

  

  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当时众比丘对细微戒(小小戒)的标准有很大的出入。《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十记载着长老富兰那在南方听到佛陀入灭,即率众赶来王舍城见大迦叶:

  

  富兰那语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迦叶答言:大德!此七条者,佛在毗舍离,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故权听之。后即于彼,还更制四。至舍卫城,复还制三。……富兰那言: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迦叶复于僧中唱言: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T22,p191c)

  依此看来,虽然王舍城结集出来的律藏,有部份的异议,但是最后仍由于大迦叶的坚持而确定下来,因而王舍城结集时会内、会外僧众的律应是一致的,此律可称为是「原始律」。结集后所成的律,较接近后代所传的那一种律﹖依《高僧法显…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与师资传承的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