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P2

  ..續本文上一頁愛欲品),表示B3貪品與A24愛欲品相關。今已示出明顯相關的有A1-4、A7-10、A12、A14-17、A19-20、A22-26等,而舊有的A5愚闇品、A6明哲品、A11老耄品、A13世俗品、A18塵垢品、A21廣衍品等則拆散到其他諸品內。在這33品本內,另外由法救編入新偈的是B1、B6、B8、B10、B15、B26等品,此中B8的新偈主要是摘自《經集》。

  小結:西元50年頃,在印度的《法句經》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又有法救所編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

  西元200年頃,在印度另外出現混合型的《法句經》,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共計叁十九品。但仍標示爲法救所編,此《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C】,主要是將初期集本26品【A】,補入其他13品而成,其偈頌也擴及「諷誦」。後期集本【C】的39品是:

  

  C1無常品(B1)、C2教學品、C3多聞品、C4笃信品(B10)、C5戒慎品(B6)、C6惟念品(B15)、C7慈仁品、C8言語品(B8)、C9雙要品(A1)、C10放逸品(A2)、C11心意品(A3)、C12華香品(A4)、C13愚闇品(A5)、C14明哲品(A6)、C15羅漢品(A7)、C16述千品(A8)、C17惡行品(A9)、C18刀仗品(A10)、C19老耄品(A11)、C20愛身品(A12)、C21世俗品(A13)、C22述佛品(A14)、C23安甯品(A15)、C24好喜品(A16)、C25忿怒品(A17)、C26塵垢品(A18)、C27奉持品(A19)、C28道行品(A20)、C29廣衍品(A21)、C30地獄品(A22)、C31象品(A23)、C32愛欲品(A24)、C33利養品(B13)、C34沙門品(A25)、C35梵志品(A26)、C36泥洹品(B26)、C37生死品、C38道利品、C39吉祥品。

  

  此處,C1無常品(B1),表示C1無常品與中期集本的B1(有爲品)相關,余仿此。此39品中,與初期集本【A】直接相關的是C9-32、C34-35等二十六品;與中期集本【B】相關的是C1、C4-6、C8、C33、C36等七品;另外增編的是屬于諷誦的C2、C3、C7、C37-39等六品,此中C39的新偈主要是摘自《經集》。總之,《法句經》後期39品本【C】,是屬于混合型,由叁部分組成。

  小結:西元200年頃,在印度北部的《法句經》,有26品本=初期集本【A】;有法救所編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又有標示爲法救所編的《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C

  

  四、《法句經》的南傳演變

  

  阿育王第叁結集後,于西元前250年由摩哂陀等人將五部或五阿含往南傳到錫蘭等國,因而歸屬在《小部》中的《法句偈》也就傳到這些國家了。西元前80年頃,于錫蘭將佛經記錄成文字。現存南傳《法句經》,是上座銅牒部巴利文的傳本,從〈雙要品〉到〈婆羅門品〉,共計二十六品,四百二十叁頌,編于南傳大藏經《小部》之第二單元。

  到了西元430年頃,覺音論師到錫蘭著出《法句注》26品,注中共有305篇法句偈頌的譬喻/因緣。

  小結:西元430年頃,南傳的《法句經》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及26品本的譬喻/因緣=《法句注》。

  

  五、《法句經》的北傳演變

  

  (1)西元224年頃,支謙先得維祇難帶來的五百偈初本(T4, p566c),共26品498偈,爲《法句經》初期集本【A】。于225年頃,維祇難、竺將炎等人譯出此初本。

  (2)後來,竺將炎又帶來13品,補成39品 752偈(偈數算法不同,或算作757偈、758偈、759偈),此即《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C】。于225年頃,維祇難、竺將炎等人譯出,從〈無常品〉到〈吉祥品〉共計叁十九品,爲《法句經》混合本。

  (3)于290-306年,法炬、法立共同譯出《法句譬喻經=法句本末經=法喻經》,從〈無常品〉到〈吉祥品〉,共計叁十九品,爲《法句經》混合本,有法句偈頌之譬喻/因緣75篇。

  (4)于383年,竺佛念譯出法救編的《出曜經=法句錄》,內含約825-862偈,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共計叁十叁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並有法句偈頌之譬喻/因緣,以及對偈頌略作注釋。

  (5)于990-1000年,天息災譯出法救編的《法集要頌=諸佛法頌偈》,約928偈,從〈有爲品〉到〈梵志品〉共計叁十叁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

  

  小結:西元383年,在漢地已有:

  【A】《法句經》26品本=初期集本;及其譬喻/因緣:含在《法句譬喻經》內。

  【B】《法句偈》33品本=《法句經》中期集本,是法救所編集;及其譬喻/因緣=《出曜經》。

  【C】《法句偈》39品本=《法句經》後期集本,但仍標示爲法救所編集;及其譬喻/因緣=《法句譬喻經》。

  至于北傳到藏地的《法句經》:西元750年頃,譯出《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是法救所編集,以及譯出《法句偈》的譬喻/因緣=法句釋(般若铠著)。

  

  六、譬喻/因緣的演變

  

  佛滅四五百年以後,對于十二分教中的「應頌」、「諷誦」和「自說」間的差異不再明確,對于「譬喻」、「因緣」、「本事」和「本生」間的區分也變得模糊,依《大毗婆沙論》(T27,p660a)的解說:「因緣」是諸經以及製立學處的因緣。譬喻(阿波陀那)是釋尊所說的長篇譬喻,如《長壽王本起經》。本生是指佛陀過去生中的熊、鹿等諸本生,和與提婆達多相關的《本生事》等。「本事」則是有關過去的大王、諸佛這些前際所見聞之事。由于「譬喻」、「因緣」、「本事」和「本生」間的區分變得模糊,所以,佛滅四五百年以後,對《法句經=法句偈》的譬喻/因緣的看法就不一致,加上編選者的取舍有所不同,因而呈現不小的差異性。今以〈雙要品〉的「心爲法本」的兩個偈頌爲例來作說明,共有四種說法

  (1)北傳《法句譬喻經》39品本的說法(290-306年譯):

  

  一時叁月,佛告阿難:「敕諸比丘,明日彼王請,皆當作變化,令彼國王人民歡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國,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畢訖,澡手爲王說法。

  王曰:「吾本微人,素無快德,何緣獲斯?」

  佛告王曰:昔彼(波斯匿)大王,飯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國王,弟子猶臣下。」王種斯核,今自獲果。後一人雲:「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人自種車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獄爲火車所轹,自獲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爲善福隨,爲惡禍追,此爲自作,非天龍鬼神所不能與此,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a)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b)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2)北傳《出曜經》33品本的說法(383年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今以後,先說勸食偈,然後乃食。舍衛城裏有二乞兒,至衆僧中乞食,正值聖衆未說勸食之偈,其中有一乞兒,嫉妒心盛,便發惡心:「設我後得自在爲國王者,當以車輪,轹斷爾許道人頭。」說偈之後,乞兒乞食得赀無央數,出在路側,飽滿睡眠。數百群車,路由其中,轹斷其頭,死入地獄,受苦無量。

  彼第二乞兒,內心自念:「設我後得富貴爲王者,盡當供養爾許聖衆,使不渴乏。」時彼乞兒乞充本意,尋出臥在樹下睡眠,神識淡靜,無有亂想。爾時彼國喪失國主,更無複嗣繼王者種,…見一樹下有人眠睡,日光以轉,樹影不移,蔭覆人身,如蓋在上。使者見之即往觀視,人中奇異何複是過?此人正應紹繼王位。即喚使覺,扶輿辇載,前後圍繞,將詣王宮。人稱萬歲,國界清泰。爾時世尊觀此二義已,即說斯偈:

  (a)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轹于轍。

  (b)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慶自隨,如影隨形。

  

  (3)北傳《增壹阿含經》的說法(384-397年譯)(T2, p827b):

  

  佛告(波斯匿)王曰:「意根最爲重,余二者輕。」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a)心爲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卽行卽施,

  于彼受苦,輪轹于轍。

  (b)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卽行卽爲,

  受其善報,如影隨形。

  

  (4)南傳《法句注》26品本的說法(覺音430年頃著):

  

  釋尊對一位瞎眼的上座踩死昆蟲之事件,指出由于是無心之過,所以不算犯戒。並解釋其瞎眼的果報,是由于其前世爲醫時,刻意使一女人瞎眼的緣故,所以釋尊說偈:

  (a)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有一位婆羅門臨終時,看到釋尊,他對佛生起敬信心而死,結果投生爲忉利天人,所以釋尊對這一事件說偈:

  (b)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由上面所舉出的「心爲法本」二頌的譬喻/因緣,可以看出四種說法有顯著的不同:(1)《出曜經》和(2)《法句譬喻經》是從起因略有不同的一個事件中,依二人的不同心態與遭遇來解說二頌。(3)北傳《增壹阿含經》是從一個事件,直接作爲開示後的結頌,(4)南傳《法句注》是以二個無關的事件中,依二人的不同遭遇來解說二頌,且于第一人提及前世的本事。從這一個例子,即可看出《法句經》的譬喻/因緣,是後人由經律中采取相關的資料編配而成,由于編輯者的取舍不同,所以呈現出不小的差異

  

  七、結語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法句經》的流傳和演變的情形,今依年代先後歸結出傳到印土以外的《法句經》及其譬喻/因緣,作爲本文的總結:

  (1)南傳《法句經》26品本:共423偈,西元前250年傳到錫蘭,有幾種漢譯本。

  (2)北傳《法句經》26品本:共490偈,是西元225年頃,維祇難、竺將炎等人所譯初本。

  (3)北傳《法句經》39品本:共758偈,是西元225年頃,維祇難、竺將炎等人所譯的混合本。

  (4)北傳《法句譬喻經》39品本:是西元290-306年法炬、法立共同譯出的混合本,內含法句偈的「75篇」譬喻/因緣。

  (5)北傳《出曜經》33品本:偈爲法救(西元50年頃)編,383年竺佛念譯出,有法句偈的譬喻/因緣,並對偈頌略作注釋。

  (6)南傳《法句注》26品本:430年頃覺音所注釋,共有法句偈的 「305篇」譬喻/因緣。

  (7)藏傳《法句經》33品本及《法句釋》33品本:750年頃譯成藏文,其注釋含有法句偈的譬喻/因緣。

  (8)北傳《法集要頌》33品本:約928偈,法救所編,990-1000年天息災譯出。

  

(增自:《法句經》的形成及其演變略探,刊于《法光雜志》174,2004)

  

  

《《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