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欲品),表示B3贪品与A24爱欲品相关。今已示出明显相关的有A1-4、A7-10、A12、A14-17、A19-20、A22-26等,而旧有的A5愚闇品、A6明哲品、A11老耄品、A13世俗品、A18尘垢品、A21广衍品等则拆散到其他诸品内。在这33品本内,另外由法救编入新偈的是B1、B6、B8、B10、B15、B26等品,此中B8的新偈主要是摘自《经集》。
小结:西元50年顷,在印度的《法句经》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又有法救所编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
西元200年顷,在印度另外出现混合型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九品。但仍标示为法救所编,此《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C】,主要是将初期集本26品【A】,补入其他13品而成,其偈颂也扩及「讽诵」。后期集本【C】的39品是:
C1无常品(B1)、C2教学品、C3多闻品、C4笃信品(B10)、C5戒慎品(B6)、C6惟念品(B15)、C7慈仁品、C8言语品(B8)、C9双要品(A1)、C10放逸品(A2)、C11心意品(A3)、C12华香品(A4)、C13愚闇品(A5)、C14明哲品(A6)、C15罗汉品(A7)、C16述千品(A8)、C17恶行品(A9)、C18刀仗品(A10)、C19老耄品(A11)、C20爱身品(A12)、C21世俗品(A13)、C22述佛品(A14)、C23安宁品(A15)、C24好喜品(A16)、C25忿怒品(A17)、C26尘垢品(A18)、C27奉持品(A19)、C28道行品(A20)、C29广衍品(A21)、C30地狱品(A22)、C31象品(A23)、C32爱欲品(A24)、C33利养品(B13)、C34沙门品(A25)、C35梵志品(A26)、C36泥洹品(B26)、C37生死品、C38道利品、C39吉祥品。
此处,C1无常品(B1),表示C1无常品与中期集本的B1(有为品)相关,余仿此。此39品中,与初期集本【A】直接相关的是C9-32、C34-35等二十六品;与中期集本【B】相关的是C1、C4-6、C8、C33、C36等七品;另外增编的是属于讽诵的C2、C3、C7、C37-39等六品,此中C39的新偈主要是摘自《经集》。总之,《法句经》后期39品本【C】,是属于混合型,由三部分组成。
小结:西元200年顷,在印度北部的《法句经》,有26品本=初期集本【A】;有法救所编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又有标示为法救所编的《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C】。
四、《法句经》的南传演变
阿育王第三结集后,于西元前250年由摩哂陀等人将五部或五阿含往南传到锡兰等国,因而归属在《小部》中的《法句偈》也就传到这些国家了。西元前80年顷,于锡兰将佛经记录成文字。现存南传《法句经》,是上座铜牒部巴利文的传本,从〈双要品〉到〈婆罗门品〉,共计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颂,编于南传大藏经《小部》之第二单元。
到了西元430年顷,觉音论师到锡兰着出《法句注》26品,注中共有305篇法句偈颂的譬喻/因缘。
小结:西元430年顷,南传的《法句经》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及26品本的譬喻/因缘=《法句注》。
五、《法句经》的北传演变
(1)西元224年顷,支谦先得维祇难带来的五百偈初本(T4, p566c),共26品498偈,为《法句经》初期集本【A】。于225年顷,维祇难、竺将炎等人译出此初本。
(2)后来,竺将炎又带来13品,补成39品 752偈(偈数算法不同,或算作757偈、758偈、759偈),此即《法句偈》39品本=后期集本【C】。于225年顷,维祇难、竺将炎等人译出,从〈无常品〉到〈吉祥品〉共计三十九品,为《法句经》混合本。
(3)于290-306年,法炬、法立共同译出《法句譬喻经=法句本末经=法喻经》,从〈无常品〉到〈吉祥品〉,共计三十九品,为《法句经》混合本,有法句偈颂之譬喻/因缘75篇。
(4)于383年,竺佛念译出法救编的《出曜经=法句录》,内含约825-862偈,从〈无常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并有法句偈颂之譬喻/因缘,以及对偈颂略作注释。
(5)于990-1000年,天息灾译出法救编的《法集要颂=诸佛法颂偈》,约928偈,从〈有为品〉到〈梵志品〉共计三十三品,此即《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
小结:西元383年,在汉地已有:
【A】《法句经》26品本=初期集本;及其譬喻/因缘:含在《法句譬喻经》内。
【B】《法句偈》33品本=《法句经》中期集本,是法救所编集;及其譬喻/因缘=《出曜经》。
【C】《法句偈》39品本=《法句经》后期集本,但仍标示为法救所编集;及其譬喻/因缘=《法句譬喻经》。
至于北传到藏地的《法句经》:西元750年顷,译出《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是法救所编集,以及译出《法句偈》的譬喻/因缘=法句释(般若铠着)。
六、譬喻/因缘的演变
佛灭四五百年以后,对于十二分教中的「应颂」、「讽诵」和「自说」间的差异不再明确,对于「譬喻」、「因缘」、「本事」和「本生」间的区分也变得模糊,依《大毗婆沙论》(T27,p660a)的解说:「因缘」是诸经以及制立学处的因缘。譬喻(阿波陀那)是释尊所说的长篇譬喻,如《长寿王本起经》。本生是指佛陀过去生中的熊、鹿等诸本生,和与提婆达多相关的《本生事》等。「本事」则是有关过去的大王、诸佛这些前际所见闻之事。由于「譬喻」、「因缘」、「本事」和「本生」间的区分变得模糊,所以,佛灭四五百年以后,对《法句经=法句偈》的譬喻/因缘的看法就不一致,加上编选者的取舍有所不同,因而呈现不小的差异性。今以〈双要品〉的「心为法本」的两个偈颂为例来作说明,共有四种说法:
(1)北传《法句譬喻经》39品本的说法(290-306年译):
一时三月,佛告阿难:「敕诸比丘,明日彼王请,皆当作变化,令彼国王人民欢喜。」各作神足往到彼国,皆次就座,如法俨然,下食毕讫,澡手为王说法。
王曰:「吾本微人,素无快德,何缘获斯?」
佛告王曰:昔彼(波斯匿)大王,饭佛于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国王,弟子犹臣下。」王种斯核,今自获果。后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犹车。」彼人自种车轹之核,今在太山地狱为火车所轹,自获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为善福随,为恶祸追,此为自作,非天龙鬼神所不能与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a)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b)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2)北传《出曜经》33品本的说法(383年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自今以后,先说劝食偈,然后乃食。舍卫城里有二乞儿,至众僧中乞食,正值圣众未说劝食之偈,其中有一乞儿,嫉妒心盛,便发恶心:「设我后得自在为国王者,当以车轮,轹断尔许道人头。」说偈之后,乞儿乞食得赀无央数,出在路侧,饱满睡眠。数百群车,路由其中,轹断其头,死入地狱,受苦无量。
彼第二乞儿,内心自念:「设我后得富贵为王者,尽当供养尔许圣众,使不渴乏。」时彼乞儿乞充本意,寻出卧在树下睡眠,神识淡静,无有乱想。尔时彼国丧失国主,更无复嗣继王者种,…见一树下有人眠睡,日光以转,树影不移,荫覆人身,如盖在上。使者见之即往观视,人中奇异何复是过?此人正应绍继王位。即唤使觉,扶舆辇载,前后围绕,将诣王宫。人称万岁,国界清泰。尔时世尊观此二义已,即说斯偈:
(a)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b)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庆自随,如影随形。
(3)北传《增壹阿含经》的说法(384-397年译)(T2, p827b):
佛告(波斯匿)王曰:「意根最为重,余二者轻。」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a)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卽行卽施,
于彼受苦,轮轹于辙。
(b)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卽行卽为,
受其善报,如影随形。
(4)南传《法句注》26品本的说法(觉音430年顷着):
释尊对一位瞎眼的上座踩死昆虫之事件,指出由于是无心之过,所以不算犯戒。并解释其瞎眼的果报,是由于其前世为医时,刻意使一女人瞎眼的缘故,所以释尊说偈:
(a)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有一位婆罗门临终时,看到释尊,他对佛生起敬信心而死,结果投生为忉利天人,所以释尊对这一事件说偈:
(b)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由上面所举出的「心为法本」二颂的譬喻/因缘,可以看出四种说法有显著的不同:(1)《出曜经》和(2)《法句譬喻经》是从起因略有不同的一个事件中,依二人的不同心态与遭遇来解说二颂。(3)北传《增壹阿含经》是从一个事件,直接作为开示后的结颂,(4)南传《法句注》是以二个无关的事件中,依二人的不同遭遇来解说二颂,且于第一人提及前世的本事。从这一个例子,即可看出《法句经》的譬喻/因缘,是后人由经律中采取相关的资料编配而成,由于编辑者的取舍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小的差异。
七、结语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法句经》的流传和演变的情形,今依年代先后归结出传到印土以外的《法句经》及其譬喻/因缘,作为本文的总结:
(1)南传《法句经》26品本:共423偈,西元前250年传到锡兰,有几种汉译本。
(2)北传《法句经》26品本:共490偈,是西元225年顷,维祇难、竺将炎等人所译初本。
(3)北传《法句经》39品本:共758偈,是西元225年顷,维祇难、竺将炎等人所译的混合本。
(4)北传《法句譬喻经》39品本:是西元290-306年法炬、法立共同译出的混合本,内含法句偈的「75篇」譬喻/因缘。
(5)北传《出曜经》33品本:偈为法救(西元50年顷)编,383年竺佛念译出,有法句偈的譬喻/因缘,并对偈颂略作注释。
(6)南传《法句注》26品本:430年顷觉音所注释,共有法句偈的 「305篇」譬喻/因缘。
(7)藏传《法句经》33品本及《法句释》33品本:750年顷译成藏文,其注释含有法句偈的譬喻/因缘。
(8)北传《法集要颂》33品本:约928偈,法救所编,990-1000年天息灾译出。
(增自:《法句经》的形成及其演变略探,刊于《法光杂志》174,2004)
《《法句经》及其譬喻的演变略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