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論文選集
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
林崇安(1991)
提要
本文引用南北傳的相關資料,探討《阿含經》在不同結集中的變化以及大乘經典的源流。文中敘及:
1.釋尊所開示的教法中,即已有《相應》及《增一阿含經》的雛型。
2.釋尊因材施教,在中、晚年時,將其教法歸攝爲九分教或十二分教。
3.王舍城結集時,先結集經藏而後結集律藏,此中經藏是以聲聞教法的蘊、處、緣起、食、谛、界等等事爲範圍,依次結集出《相應》、《中》、《長》、《增一》等四阿含。
4.毗舍離結集時,先結集律藏而後結集經藏,此中經藏依次結集《長》、《中》、《相應》、《增一》及《雜藏》等五部。
5.其後聲聞僧衆因義理之诤,形成四聖部,此中犢子部的上座在佛滅二百年首先結集出論藏。
6.在華氏城結集時,依次結集律藏、經藏與論藏,此中經藏依《長》、《中》、《相應》、《增一》及《雜藏》等五部來結集,並將各《阿含經》內部的次序大幅調整、刪減重複,且使與優波離下傳的律藏文辭一致,形成南傳五部的精簡風格。
7.由于結集及師資傳承的不同,形成八種不同排列的四或五阿含,並可看出說有部不屬于毗舍離結集的會內上座系統。
8.佛滅四五百年後,大乘的突然興起與展開,是由于一批大乘行者所推動。
一、前言
阿含經的集成,以及大乘經典的源流,以往已有不少學者研究過,例如,呂澄的《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1982),印順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1981,第叁版)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1981)。由于北傳與南傳多種資料的不同,所得的結果並不一致。本文重新探討這一問題,認爲各種資料都反映出事實的部分真相,因而並不排斥一方,在探討中,配合經典的結集以及部派分立的過程,依次引用合理的資料,來闡述演變的情形。以下依釋尊的教化內容先探討阿含經的雛型,而後探討王舍城結集的四阿含、毗舍離結集的四阿含及雜藏,接著探討法诤時期的犢子結集及華氏城結集的經藏內容,分析大乘方廣經的影響以及阿含經的八種排列型式的形成經過。其後探討阿含經的師資傳承及各經的內部調動情形,最後總述大乘經典的源流與開展。
二、釋尊的教化內容與阿含經的雛型
釋尊悟道後,首先在波羅奈城轉四谛*輪,度化阿若憍陳如等五人,接著度化了耶舍及其親友,而後赴尼連禅河邊度化優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及伽耶伽葉叁兄弟及其弟子,再赴迦毗羅城度化大迦葉、優波離、阿那律等人;釋尊成道後二十年(佛壽五十五歲)以阿難爲侍者(T32,36c),入滅當年度化最後之弟子須跋陀羅。釋尊四十多年的教化,因材施教,開示深淺不同的佛法,爲了便于憶持,有時將相應的教法,攝爲一類,例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一之《長壽王品說處經》說︰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此諸年少比丘我當雲何教呵?雲何訓誨?雲何爲彼而說法耶?世尊告曰︰阿難﹗汝當爲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若爲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行梵行。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爲諸年少比丘說處及教處者,我與諸年少比丘從世尊聞已,當善受持。……世尊告曰︰阿難﹗我本爲汝說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阿難﹗此五盛陰,汝當爲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阿難﹗我本爲汝說六內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阿難﹗此六內處,汝當爲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阿難﹗我本爲汝說六外處︰色處,聲、香、味、觸、法處。阿難﹗此六外處,汝當爲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T1,562a)
此處釋尊將教法依次歸類爲1.五盛陰(五取蘊)2.六內處3.六外處,接下去的經文提出4.六識身5.六更樂身(六觸身)6.六覺身(六受身)7.六想身8.六思身9.六愛身10.六界11.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12.四念處13.四正斷14.四如意足15.四禅16.四聖谛17.四想18.四無量19.四無色20.四聖種21.四沙門果22.五熟解脫想23.五解脫處24.五根25.五力26.五出要界27.七財28.七力29.七覺支30.八支聖道;釋尊並要阿難爲這些年少比丘「說以教彼」。這種依照蘊(五盛陰)、處(六內處及六外處)等相應的類別來傳揚佛法,在釋尊時期即已存在,這便是後來《相應阿含》編集的雛型。釋尊也依法數增加的方式來傳揚佛法,《長阿含經》卷九《增一經》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一增法也。汝等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雲何一成法?謂不舍善法。雲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雲何一覺法?謂有漏觸。雲何一滅法?謂有我慢。雲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雲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雲何二修法?謂止與觀。雲何二覺法?謂名與色。雲何二滅法?謂無明、有愛。雲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T1,57b)
此經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一直增至「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同樣,在《長阿含經》卷十的《叁聚經》,釋尊對諸比丘的開示,也是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法趣惡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說到「十法向惡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釋尊晚年令舍利弗爲諸比丘說法,舍利弗也是仿增一的形式來說法,《長阿含經》卷八之《衆集經》說︰
世尊于夜多說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暫止息,汝今可爲諸比丘說法。…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幹子命終未久,其後弟子分爲二部,常共诤訟,相求長短,…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諸比丘﹗如來說一正法︰一切衆生皆仰食存。如來所說複有一法︰一切衆生皆由行住,是爲一法,如來所說,當共集之,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諸比丘﹗如來說二正法︰一名二色。複有二法︰一癡二愛。…(T1,49c)
此經由「一正法」一直說到「十正法」,舍利弗說完後,「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說,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同樣,在《長阿含經》卷九之《十上經》中,釋尊亦令舍利弗說法,舍利弗依增一的形式,由「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一直說到「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難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證法」,最後並經佛印可。這種增一的講經方式,便于初學,在弘揚佛法上,甚爲方便,這便是後來《增一阿含》編集的雛型。
釋尊的四十多年教化,依根器的不同而有深淺之分,釋尊在中、晚年將其教法的內容,或分成九分教,或分成十二分教,《大般涅槃經》卷叁說︰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豐足,複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伊帝日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爲他廣說,利益安樂諸衆生故。(T12,383c)
此處所說的九部經與南傳的巴利文善見律毗婆沙序及長部經注序所說的九分教內容相同。北傳的《長阿含經》卷叁之《遊行經》說︰
比丘當知我于此法自身作證,布現于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叁月,當般泥洹。(T1,16c)
此處北傳之《長阿含經》(屬法藏部)列出十二分教,同樣,《中阿含經》(屬說有部)卷一,《雜阿含經》(屬說有部)卷四十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化地部之《五分律》卷一,說有部之《毗奈耶雜事》卷叁十八等經律上,都列有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比九分教多出緣起、譬喻及論議。
叁、王舍城結集
釋尊入滅當年,大迦葉爲使佛陀的法戒長傳,乃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的結集,由阿難先結集經藏,而後由優波離結集律藏。其中經藏結集的內容與次第,《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留存有一個重要的古說︰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叁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雜阿笈摩者,謂于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此中的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谛相應,依西藏大藏經的譯文應爲蘊、處及緣起相應,食、谛、界及受相應。後者符合此論卷叁(T30,p294a)的說法】,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衆說衆相應。後結集者,爲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鸠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即彼相應教,複以余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即彼相應教,更以余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即彼相應…
《阿含經的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