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P5

  ..续本文上一页(内含《见真谛》),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5】自说中的忧陀那》、法句偈》,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

  【A】因缘,分别编在《广律》、《阿含经》相关之处。

  【B】譬喻(阿波陀那),分别编在《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广律》中。例如,《长寿王本起经》编入《中阿含经》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编入《广律》中。

  【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未编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b长篇本事,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与善见王相关的《大善见王经》,与顶生王相关的《四洲经》、《牛粪喻经》,与难提波罗陶师相关的《鞞娑陵耆经》,都编入《中阿含经》中。《典尊经》则编入《长阿含经》中。兼具譬喻、本事性质的《大本经》和《游行经》,都编入《长阿含经》中。

  【7】本生,分别配在《广律》内

  【8】方广,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梵网经=梵动经》、《大因缘经=大缘方便经》编于《长阿含经》。《五蕴经=象迹喻经》、《六处经=分别六处经》、《小空经》、《大空经》、《影胜王迎佛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编于《中阿含经》。

  【9】希法,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自欢喜经》编于《长阿含经》。《未曾有法经》、《侍者经》、《薄拘罗经》、《阿修罗经》、《地动经》、《瞻波经》、《郁伽长者经》、《手长者经》编于《中阿含经》。

  【C】论议,分别编在中阿含经》和《长阿含经》中。例如,《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温泉林天经》、《释中禅室尊经》、《阿难说经》等编于《中阿含经》。

  

  小结:由于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7】本生、【A】因缘和【B】譬喻的区分不易,所以在王舍城的第一结集时就不采用这种分法,而是先将核心的契经依不同的「相应」编集完《杂阿含经》后,将经文长度属中的编集成《中阿含经》,经文长度属长的编集成《长阿含经》,最后将经典依法数的增加编集成《增一阿含经》,如此编集完成《四阿含经》,将经文与律相关的(如,本生)编至《广律》。

  此中,《杂阿含经》的编集是:先将【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次将【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而后将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最后将【4】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内含《见真谛》),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至于旧有流通印度各地的:【4】讽诵中的a《诸上座颂=诸上座所说偈》、《世罗尼颂=尸路偈》、《牟尼之颂=牟尼偈》、《众义》、《波罗延那》、《比丘尼所说偈》,【5忧陀那、《法句偈以及【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等则不集入,仍继续在各地传诵着,这些旧有的偈颂在毗舍离城的第二结集时,才再收入成为《小部》或《杂藏》

  

  七、第二结集后的《杂藏》

  

  佛灭百年时的第二结集,先结集藏,后结集经藏。结集经藏时,一方面将四阿含略加调整,例如,将杂阿含经中具有偈颂性质的〈八众诵〉,移到〈缘诵〉、〈蕴诵〉、〈处诵〉之前,这是类同于释尊初期「先偈、后经」的格式。另一方面,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讽诵、自说、本事编集成杂藏》,称之为《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此次所集的《杂藏=小部》之内容含有:

  

  【4】讽诵中的a《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编成《小部‧经集》。《诸上座所说偈》,编成《小部‧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编成《小部‧比丘尼所说偈》。

  【5】自说中的《忧陀那》,编成《小部‧忧陀那》。自说中的《法句偈》,编成《小部‧法句经》。

  【6】本事中的《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编成《小部‧如是语》。

  

  到了阿育王第三结集时期(约佛灭二三四年),将《小部》更增补成十四分,《善见律》序品说:

  

  1法句、2喻(譬喻)、3妪陀那(忧陀那)、4伊谛佛多伽(如是语)、5尼波多(经集)、6毘摩那(天宫事)、7卑多(饿鬼事)、8涕罗(诸上座所说偈)、9涕利伽陀(比丘尼所说偈)、10本生、11尼涕婆(义释)、12波致参毗陀(无碍解道)、13佛种性经,14若用藏者(行藏),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T24, p676a)

  

  所以,《小部》有1《法句经》、2《譬喻》、3《忧陀那》、4《如是语》、5《经集》(内含《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等)、6《天宫事》、7《饿鬼事》、8《诸上座所说偈》、9《比丘尼所说偈》、10《本生》、11《义释》、12《无碍解道》、13《佛种性经》,14《行藏》等十四分,今日南传的《小部》在《法句经》之前,增加一《小诵经》,故成十五分。

  为何各部派所传的阿含,没有二阿含、三阿含的传说,而只有四或五阿含的传说?这就表示第一王舍城结集时,就已集出四阿含,所以传到印度各地都知道是四阿含。在一百年后的第二结集,另外集出杂藏(小部)而有五部或五阿含之说,但未参与此次结集者(如说有部)则一直保持四阿含之说。

  第二结集以后,声闻行者传授教法便依循「四阿含」或加入小部,而不在意「分教」的旧有内容,这也导致后期各派对各项分教的解释有了出入。

  印度到了大乘佛教流行的时期,对十二分教的意涵有了修改,主要是强化菩萨行,《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

  云何方广?谓于是中,广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广。(T30, p418c)

  

  于十二分教中,除方广分,余名声闻相应契经。即方广分,名大乘相应契经。(T30, p773a)

  

  《大智度论》说︰

  

  广经者,名摩诃衍,所谓《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佛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如是等无量阿僧祇诸经。(T25, p308a)

  

  后期的《顺正理论》也说:

  

  言本生者,谓说菩萨本所行行。(T29, p595a)

  

  以上这些是后期对方广(广经)和本生的看法,其意涵明显强调「行菩萨行」。

  

  小结:最初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中的《方广经》,是《梵网经》、《幻网经》、《五蕴经》、《分别六处经》、《大因缘经》、《小空经》、大空经》、五三经》、影胜王迎佛经》深空相应缘起」之大经,到了大乘佛教的时期就完全以《般若波罗蜜经》、《六波罗蜜经》、《华手经》、《法华经》等乘经取代了

  

  八、结语

  

  今将释尊的教法,归结如下︰

  1.释尊四十余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其教法之内容,初期有自说、讽诵、契经、应颂的流传,中期归结为九分教,晚期则归结为十二分教。

  2.第一结集时,将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编集入四阿含和广律内,先编集出《杂阿含经》,而后将长篇的本事、方广、希法、论议编入《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本生则大多编入《律藏》。此中《杂阿含经》的编集是:先将【1】契经中的蕴辑、处辑、缘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处诵〉、〈缘诵〉。次将【3】记说中的弟子记说、如来记说,分别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弟子所说诵〉、〈如来所说诵〉。而后将契经中的道辑,编成《杂阿含经》中的〈道诵〉。最后将【4】讽诵中的b《众相应偈》,编成《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

  3.第二结集时,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讽诵、自说、本事另外集成《杂藏=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

  4.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的「方广」,最初是指「甚深空相应缘起」之大经,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就专指大乘经了。

  

(增补自《从九分教到阿含经的集成略探》,2004,2,法光杂志)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