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內含《見真谛》),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八衆誦〉。
【5】自說中的《憂陀那》、《法句偈》,未編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
【A】因緣,分別編在《廣律》、《阿含經》相關之處。
【B】譬喻(阿波陀那),分別編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廣律》中。例如,《長壽王本起經》編入《中阿含經》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編入《廣律》中。
【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未編入四阿含(已通行在印度)。b長篇本事,分別編在《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例如,與善見王相關的《大善見王經》,與頂生王相關的《四洲經》、《牛糞喻經》,與難提波羅陶師相關的《鞞娑陵耆經》,都編入《中阿含經》中。《典尊經》則編入《長阿含經》中。兼具譬喻、本事性質的《大本經》和《遊行經》,都編入《長阿含經》中。
【7】本生,分別配在《廣律》內。
【8】方廣,分別編在《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例如,《梵網經=梵動經》、《大因緣經=大緣方便經》編于《長阿含經》。《五蘊經=象迹喻經》、《六處經=分別六處經》、《小空經》、《大空經》、《影勝王迎佛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編于《中阿含經》。
【9】希法,分別編在《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例如,《自歡喜經》編于《長阿含經》。《未曾有法經》、《侍者經》、《薄拘羅經》、《阿修羅經》、《地動經》、《瞻波經》、《郁伽長者經》、《手長者經》編于《中阿含經》。
【C】論議,分別編在《中阿含經》和《長阿含經》中。例如,《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溫泉林天經》、《釋中禅室尊經》、《阿難說經》等編于《中阿含經》。
小結:由于十二分教中的【6】本事、【7】本生、【A】因緣和【B】譬喻的區分不易,所以在王舍城的第一結集時就不采用這種分法,而是先將核心的契經依不同的「相應」編集完《雜阿含經》後,將經文長度屬中的編集成《中阿含經》,經文長度屬長的編集成《長阿含經》,最後將經典依法數的增加編集成《增一阿含經》,如此編集完成《四阿含經》,將經文與律相關的(如,本生)編至《廣律》。
此中,《雜阿含經》的編集是:先將【1】契經中的蘊輯、處輯、緣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蘊誦〉、〈處誦〉、〈緣誦〉。次將【3】記說中的弟子記說、如來記說,分別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而後將契經中的道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道誦〉。最後將【4】諷誦中的b《衆相應偈》(內含《見真谛》),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八衆誦〉。
至于舊有流通印度各地的:【4】諷誦中的a《諸上座頌=諸上座所說偈》、《世羅尼頌=屍路偈》、《牟尼之頌=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比丘尼所說偈》,【5】《憂陀那》、《法句偈》,以及【6】本事中的a《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等則不集入,仍繼續在各地傳誦著,這些舊有的偈頌在毗舍離城的第二結集時,才再收入成爲《小部》或《雜藏》。
七、第二結集後的《雜藏》
佛滅百年時的第二結集,先結集律藏,後結集經藏。結集經藏時,一方面將四阿含略加調整,例如,將《雜阿含經》中具有偈頌性質的〈八衆誦〉,移到〈緣誦〉、〈蘊誦〉、〈處誦〉之前,這是類同于釋尊初期「先偈、後經」的格式。另一方面,將第一結集未編入的諷誦、自說、本事編集成《雜藏》,稱之爲《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此次所集的《雜藏=小部》之內容含有:
【4】諷誦中的a《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編成《小部‧經集》。《諸上座所說偈》,編成《小部‧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編成《小部‧比丘尼所說偈》。
【5】自說中的《憂陀那》,編成《小部‧憂陀那》。自說中的《法句偈》,編成《小部‧法句經》。
【6】本事中的《增一式如是語=本事經》,編成《小部‧如是語》。
到了阿育王第叁結集時期(約佛滅二叁四年),將《小部》更增補成十四分,《善見律》序品說:
1法句、2喻(譬喻)、3妪陀那(憂陀那)、4伊谛佛多伽(如是語)、5尼波多(經集)、6毘摩那(天宮事)、7卑多(餓鬼事)、8涕羅(諸上座所說偈)、9涕利伽陀(比丘尼所說偈)、10本生、11尼涕婆(義釋)、12波致參毗陀(無礙解道)、13佛種性經,14若用藏者(行藏),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小部)。(T24, p676a)
所以,《小部》有1《法句經》、2《譬喻》、3《憂陀那》、4《如是語》、5《經集》(內含《屍路偈》、《牟尼偈》、《衆義品》、《波羅延那》等)、6《天宮事》、7《餓鬼事》、8《諸上座所說偈》、9《比丘尼所說偈》、10《本生》、11《義釋》、12《無礙解道》、13《佛種性經》,14《行藏》等十四分,今日南傳的《小部》在《法句經》之前,增加一《小誦經》,故成十五分。
爲何各部派所傳的阿含,沒有二阿含、叁阿含的傳說,而只有四或五阿含的傳說?這就表示第一王舍城結集時,就已集出四阿含,所以傳到印度各地都知道是四阿含。在一百年後的第二結集,另外集出雜藏(小部)而有五部或五阿含之說,但未參與此次結集者(如說有部)則一直保持四阿含之說。
第二結集以後,聲聞行者傳授教法便依循「四阿含」或加入小部,而不在意「分教」的舊有內容,這也導致後期各派對各項分教的解釋有了出入。
印度到了大乘佛教流行的時期,對十二分教的意涵有了修改,主要是強化菩薩行,《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本生?謂于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
雲何方廣?謂于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爲令修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T30, p418c)
于十二分教中,除方廣分,余名聲聞相應契經。即方廣分,名大乘相應契經。(T30, p773a)
《大智度論》說︰
廣經者,名摩诃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手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T25, p308a)
後期的《順正理論》也說:
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T29, p595a)
以上這些是後期對方廣(廣經)和本生的看法,其意涵明顯強調「行菩薩行」。
小結:最初九分教與十二分教中的《方廣經》,是《梵網經》、《幻網經》、《五蘊經》、《分別六處經》、《大因緣經》、《小空經》、《大空經》、《五叁經》、《影勝王迎佛經》等「甚深空相應緣起」之大經,到了大乘佛教的時期就完全以《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手經》、《法華經》等大乘經取代了。
八、結語
今將釋尊的教法,歸結如下︰
1.釋尊四十余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其教法之內容,初期有自說、諷誦、契經、應頌的流傳,中期歸結爲九分教,晚期則歸結爲十二分教。
2.第一結集時,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編集入四阿含和廣律內,先編集出《雜阿含經》,而後將長篇的本事、方廣、希法、論議編入《中阿含經》、《長阿含經》,本生則大多編入《律藏》。此中《雜阿含經》的編集是:先將【1】契經中的蘊輯、處輯、緣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蘊誦〉、〈處誦〉、〈緣誦〉。次將【3】記說中的弟子記說、如來記說,分別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弟子所說誦〉、〈如來所說誦〉。而後將契經中的道輯,編成《雜阿含經》中的〈道誦〉。最後將【4】諷誦中的b《衆相應偈》,編成《雜阿含經》中的〈八衆誦〉。
3.第二結集時,將第一結集未編入的諷誦、自說、本事另外集成《雜藏=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
4.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的「方廣」,最初是指「甚深空相應緣起」之大經,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就專指大乘經了。
(增補自《從九分教到阿含經的集成略探》,2004,2,法光雜志)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