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

  佛学论文选集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

  

  林崇安(2004)

  

  目录

  一、前言

  二、释尊初期的教导

  三、释尊初期的偈、经流传

  四、释尊中期的九分教

  五、释尊后期的十二分教

  六、第一结集时期的阿含经

  七、第二结集后的《杂藏》

  八、结语

  

  一、前言

  

  释尊成佛后,先对五比丘传《转*轮经》,而后依次度化了六十贤部、二牧女、一千外道、频毗沙王、舍利弗、目揵连等不同阶层的人。此中证得阿罗汉圣位的弟子们也往印度各地弘法,为了便于传法,便开始编集佛陀的教法。整个编集和流传的过程,可分成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今依据《阿含经》、《广律》以及《大毗婆沙论》等相关经论的多种传说,钩勒出释尊时期「分教」的成型过程,以及在佛灭后《阿含经》的集成。本文指出,释尊在世时,初期先有讽诵、自说、契经(和附属的应颂)的流传,中期有九分教的成型,后期再分成十二分教,最后才是佛灭当年的王舍城经律结集。为了便于比对和说明,今先列出十二分教的名称,并以代号【】来区别。十二分教是:【1】契经(修多罗),【2】应颂(祇夜),【3】记说(和伽罗那),【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A】因缘(尼陀那),【B】譬喻(阿波陀那),【6】本事(如是语、伊帝日多伽),【7】本生(阇陀加),【8】方广(毗佛略),【9】希法(阿浮陀达磨),【C】论议(优波提舍)。此中,扣除【A】因缘、【B】譬喻、【C】论议,剩下的就是九分教。

  二、释尊初期的教导

  

  释尊成佛后,最初的传法内容,今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记载(T24, p127b-136c),略述如下:

  (1)释尊于波罗尼斯城,先对出家修苦行的五位贤仆,指出佛法实践的总纲:「处中之法=八圣道」:

  

  出家之人不得亲近二种邪师,云何为二?一者、乐着凡夫下劣俗法及耽乐淫欲处,二者、自苦己身,造诸过失,并非圣者所行之法。此二邪法,出家之人当须远离。我有处中之法,习行之者,当得清净之眼及大智慧,成等正觉,寂静涅槃。何为处中法?所谓八圣道,云何为八?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释尊接着教导「四谛」,使憍陈如证得预流果的圣位:

  

  此苦圣谛法,…此苦集圣谛法,…此苦灭圣谛法,…此苦灭道圣谛法,我未曾闻,由如理作意精进力故,得净慧眼、智、明、觉生。… 世尊说此法时,具寿憍陈如证于无垢无尘法中,得法眼净,及八万天众于法中亦证法眼。…世尊波罗尼斯城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三转十二行相*轮故,因号此法经及此地,名为《转*轮处经》。

  

  释尊再教导「四谛、八圣道」,结果憍陈如成为第一位证得阿罗汉的弟子:

  

  世尊复告四人曰:有四圣谛,云何为四?所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云何道圣谛?所谓八圣道,应当修习!世尊说此四谛法时,阿若憍陈如证诸漏尽,心得解脱;四人于此法中,离诸尘垢,证清净眼。

  

  释尊再仔细教导「五蕴」,使余四人也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世尊复告四人曰:汝等当知!无我,若色有我,不应生诸疾苦,能于色中,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是故汝等,知色无我,故生诸疾苦,不能作如是色,不作如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应知。…是故当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诸色非我,非我所有,非属于我,我不在色,由如实遍知,应如是见。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见。…尔时,世尊说此法时,彼四人等闻此法已,心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以上释尊的教导,便是散文(长行)型的【1】契经,内容有「五蕴」、「四谛」、「八圣道」。

  

  (2)其后,释尊于波罗尼斯城婆罗奈河边,对在家者耶舍教导「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过患、四谛」,使之证果,并受五戒:

  

  诸佛常法,先说此法:所谓布施、持戒、生天之因,复说五欲所有过患,赞叹出家独处山林,思惟观察断诸烦恼,演说广大微妙之法,开示令解。诸有听者,闻说此法,欢喜清净,无有疑惑。佛观知已,更复为说出世之法,所谓苦、集、灭、道圣谛,犹如浣衣,先除垢秽,既清净已,色即易染。耶舍亦尔,初闻佛说心器清净,便能了知四圣谛法,证预流果,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一切悕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耶舍尔时,得此法已,心大欢喜,从座而起,整衣服,顶礼佛足,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入此微妙之法,获大胜利,从今已后,乃至尽形,归佛、法、僧,为五戒邬波索迦,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

  

  接着,释尊对耶舍之父,也给予相同的教导使得预流果,而耶舍则成为阿罗汉:

  

  乃至令彼长者得预流果。其子耶舍,犹着俗时种种珍宝庄严之具,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即摄神力而说颂曰:「调伏寂静持净戒,常以妙法自庄严,于诸含识无害心,是谓沙门苾刍行。」

  

  此处释尊的教导,是长行的【1】契经,内容有「布施、持戒、生天之因、五欲过患、四谛」,并授五戒;释尊的感兴偈颂,则是【5】自说(忧陀那)

  (3)释尊接着教导富楼那、无垢、骄梵拔提、妙肩等四长者子,使证阿罗汉果。而后波罗尼斯城中,有五十豪族家,来至佛所,于善法律中出家而为苾刍,并证阿罗汉果。

  (4)接着,恶魔想作诸障碍:

  

  尔时,恶魔作是念已,化为摩纳婆,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颂曰: 「汝不得解脱,而作解脱想,汝在系缚中,不能解脱我。」尔时,世尊作是念言:今者恶魔愿我散乱。世尊知已,说颂答曰:「人天系缚中,我已得解脱,罪者今当知,我已摧伏汝。」尔时,恶魔便作是念:此沙门乔答摩能知我心。作是念已,便生懊恼,内怀忏悔,便灭而去。

  

  此处的偈颂,便是【4】讽诵(伽他)

  (5)接着,释尊要六十苾刍各自往四方传法:

  

  世尊复告诸苾刍曰:我于天人系缚中而得解脱,汝等亦得解脱,汝应往余方,作诸利益,哀愍世间,为诸天人得安乐故,汝等不得双行,我今亦往优楼频螺聚落。诸苾刍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

  

  (6)接着,释尊往波罗尼斯城优楼频螺聚落,诣白叠林,度化六十贤部以及村主二女(一名欢喜,二名欢喜力),成在家圣众。接着,世尊往尼连禅河边林中度化(a)优楼频螺迦摄及五百眷属、(b)那提迦摄、伽耶迦摄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皆于善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渐渐游行至伽耶山。释尊于伽耶山,对优楼频螺迦摄等一千苾刍,以三种神通教导:

  

  (a)神足通者,如来入三摩地,以心定故,即从本座忽然隐没,现于东方,上升虚空行住坐卧;入火光定,即于身内出种种光,所谓青黄赤白及以红色;双现其相,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发火光。东方既尔,南、西、北方亦复如是。既现相已,从彼虚空没,还复本处而现,此是世尊神足通。

  (b)记说通者,所为苾刍应观察心、意、识,如是应善寻伺,不应不善寻伺,此亦意念,此亦证身识,此为世尊记说通。

  (c)教授通者,告诸苾刍所有诸法,悉皆识然。何者一切炽然?眼炽然,色炽然,眼识炽然,眼触炽然,为因眼触内所生受,或苦、或乐、非苦非乐,亦是炽然。以何火炽然?贪火炽然、瞋火炽然、痴火炽然。生老病死、愁叹忧悲苦恼,亦复如是火然,此皆为苦。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处释尊神足通、记说通的教导,是属于「道品」,教授通的教导内容是「六处」,这些都是归属【1】契经。经此三种神通的教导,这一千苾刍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7)而后释尊到摩揭陀国,对频毗娑罗王和大众以长篇幅教导「五蕴无我」和「缘起」的深义:

  

  尔时,世尊告摩揭陀主频毗娑罗言:「色有生灭,大王!当须了知色法生灭因缘。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尊说此法已,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作如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亦无我者,然何等法而是其我?若人于可所作及不应作,善恶之业所有果报,谁当受之,令舍此蕴而受彼蕴?」尔时,世尊知此婆罗门、居士等作如是念,即告诸苾刍曰:「…若人于可作及以不可作,善恶等业所有果报,而舍于此蕴,受于彼蕴等,皆不说是我,然是因缘: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此大五蕴聚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此大五蕴聚集灭。苾刍!如是诸行皆苦,涅槃为乐,因集故苦生,因灭故苦灭,由此相续流转断灭,此即苦尽。云何是涅槃?苦尽故为涅槃,犹如火灭而得清凉,是故我说此句能…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