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舍诸蕴,贪苦尽故而得圆寂。…」尔时,世尊说此法时,摩揭陀主频毗娑罗王及八万天子、无量百千万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T24, p136c)

  

  此处释尊的教导,便是散文型的【契经】,内容有「五蕴」、「缘起」,由于此处探讨的是甚深的无我与果报的问题,这一教导后来归入「方广」这一分教。

  小结:到此释尊的教导方式及内容皆已完备

  (1)教导方式:三神变(神足通、记说通、教授通);以教授通为主。

  (2)内容:五蕴、六处、因缘(含四谛)、道品(八圣道);在家五戒。

  (3)类型:散文型的【1】契经。偈颂型的【5】自说和【4】讽诵。

  (4)成效:有千位以上之阿罗汉;在家证果者有频毗娑罗王(影胜王)等。

  

  三、释尊初期的偈、经流传

  

  释尊初期所度化的圣弟子们,往印度各地弘法后,便将佛陀所教导的经典流传开来。最初所传诵的第一类经典是偈颂型的【5】自说和【4】讽诵。另一类经典是散文型的【1】契经,有时在契经的结尾配上【2】应颂。

  

  证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着,输波勒迦城的商主圆满(富楼那)与商人共入大海时,商人们常诵佛陀所说的偈、经:

  

  彼诸商人,昼夜常诵《嗢拖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经》等,以妙音声,清朗而诵。圆满闻已,而问言曰:汝等善能歌咏。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咏。圆满问曰:是何言辞?商人报曰:是佛所说。」(T24, p11b)

  

  《别译杂阿含经》记载着: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T2, p480c)

  

  《杂阿含经》记载着:

  

  时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国人间游行,到毕陵伽鬼子母住处宿。时尊者阿那律陀,夜后分时,端身正坐,诵《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T2, p362c)

  

  以上这些资料都显示出「先偈、后经(修多罗)」的格式。其中的偈归属「自说」和「讽诵」两种分教,并显示出「先自说、后讽诵」的次第:

  自说:《忧陀那=优陀那=嗢拖南颂》、《法句偈》。

  讽诵:a《诸上座所说偈》、《尸路偈=世罗尼颂》、《牟尼偈》、《众义=义品》、《波罗延=波罗延那=彼岸道品》、《比丘尼所说偈》;b《见真谛》。

  「自说」(忧陀那)是释尊生活中感兴的偈颂;法句偈是释尊传法时即兴的偈颂。《法句偈》是自说之一类,初期并未分出。《大毗婆沙论》说: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象王居旷野,放畅心无忧,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这些「自说」早期即已传出,《杂阿含经》记载着释尊自说《优陀那偈》之事:

  

  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说一切《优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难: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苦、变易、异分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T2, p52b)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T2, p16c)

  

  「讽诵」是释尊法时的一般偈颂结成句子,或作二句、三句、四句、或作五句、六句,《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讽诵?谓非直说,是结句说,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讽诵。(T30, p418c)

  

  这些「讽诵」也在早期就传遍印度各地,所以常有各地弟子请佛陀或大弟子解释其意义。《杂阿含经》中提及「讽诵」中的《波罗延那》就有多处:

  

  舍利弗!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世间数差别,安所遇不动,寂静离诸尘,拔根无悕望,已度三有海,无复老死患。」(T2, p255c)

  

  阿难!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忧陀耶所问》:「断于爱欲想,忧苦亦俱离,觉悟于睡眠,灭除掉悔盖,〔舍贪〕、恚清净,现前观察法,我说智解脱,灭除无明暗。」(T2, p256a)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那•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T2, p95b)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着,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忧。」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T2, p310b)

  

  《杂阿含经》中提及「讽诵」中的《义品》而广为分别的,有「答摩揵提所问偈」: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T2, p144b)

  

  前引讽诵中的《大德之偈=诸上座颂=诸上座所说偈》,也是在早期就已集出(但后期有所追加)。《比丘尼所说偈》和《见真谛》的集出可能略晚一些。讽诵中的《见真谛》是释尊教化鬼母(夜叉)时相关之偈,所以,阿那律陀在毕陵伽鬼子母住处也诵此偈,《杂阿含经》记载着: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与大众俱,到富那婆薮鬼子母住处宿。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四圣谛相应法,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尔时,富那婆薮鬼母儿富那婆薮,及鬼女郁多罗,二鬼小儿夜啼。时,富那婆薮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说偈言:「汝富那婆薮,郁多罗莫啼!令我得听闻,如来所说法。非父母能令,其子解脱苦,闻如来说法,其苦得解脱。世人随爱欲,为众苦所迫,如来为说法,令破坏生死。我今欲闻法,汝等当默然!」时富那婆薮、鬼女郁多罗,悉受其母语,默然而静听,语母言:「善哉!我亦乐闻法,此正觉世尊,于摩竭胜山,为诸众生类,演说脱苦法:说苦及苦因,苦灭灭苦道,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槃。母今但善听,世尊所说法。」时,富那婆薮鬼母即说偈言:「奇哉智慧子,善能随我心。汝富那婆薮,善叹佛导师!汝富那婆薮,及汝郁多罗,当生随喜心,我已见圣谛。」(T2, p362c)

  

  由于此处讽诵的最后一句是「我已见圣谛」,所以有关教化夜叉的讽诵,就通称做《见真谛》

  至于释尊初期所传诵的【1】契经,其内容为何?由释尊初期的传法内容以及由现存的《阿含经》可以推知,初期的契经是散文型的蕴、处、缘这三类的经辑为主。《杂阿含经》中记载着:罗怙罗想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去证得阿罗汉果位,但佛陀知道他的解脱智慧尚未成熟,因此要他:

  

  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T2, p51a)

  

  由此可以看出佛弟子的修学过程是先依次听闻、思考「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法」(因缘法)而后进入「独一静处,专精思惟」的修习。所以,初期契经的内容,依次便是蕴、处、缘这三类的经辑,以下方便称之为「蕴辑」、「处辑」、「缘辑」。在契经之结尾,偶而配上【2】应颂,将经义以偈颂呈现出来,这是便于忆持而已,可视为是契经的结尾重申部分。《大毗婆沙论》说:

  

  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

  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如花鬘缕。如结鬘者以缕结花冠众生首,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去恶留善。

  应颂云何?谓诸经中,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

《释尊时期的分教和阿含经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