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諸蘊,貪苦盡故而得圓寂。…」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摩揭陀主頻毗娑羅王及八萬天子、無量百千萬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T24, p136c)
此處釋尊的教導,便是散文型的【契經】,內容有「五蘊」、「緣起」,由于此處探討的是甚深的無我與果報的問題,這一教導後來歸入「方廣」這一分教。
小結:到此釋尊的教導方式及內容皆已完備:
(1)教導方式:叁神變(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以教授通爲主。
(2)內容:五蘊、六處、因緣(含四谛)、道品(八聖道);在家五戒。
(3)類型:散文型的【1】契經。偈頌型的【5】自說和【4】諷誦。
(4)成效:有千位以上之阿羅漢;在家證果者有頻毗娑羅王(影勝王)等。
叁、釋尊初期的偈、經流傳
釋尊初期所度化的聖弟子們,往印度各地弘法後,便將佛陀所教導的經典流傳開來。最初所傳誦的第一類經典是偈頌型的【5】自說和【4】諷誦。另一類經典是散文型的【1】契經,有時在契經的結尾配上【2】應頌。
證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記載著,輸波勒迦城的商主圓滿(富樓那)與商人共入大海時,商人們常誦佛陀所說的偈、經:
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衆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聞已,而問言曰:汝等善能歌詠。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詠。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T24, p11b)
《別譯雜阿含經》記載著:
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複高聲誦習其義及《修多羅》等。(T2, p480c)
《雜阿含經》記載著:
時尊者阿那律陀,于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谛》、《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屍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T2, p362c)
以上這些資料都顯示出「先偈、後經(修多羅)」的格式。其中的偈歸屬「自說」和「諷誦」兩種分教,並顯示出「先自說、後諷誦」的次第:
自說:《憂陀那=優陀那=嗢拖南頌》、《法句偈》。
諷誦:a《諸上座所說偈》、《屍路偈=世羅尼頌》、《牟尼偈》、《衆義=義品》、《波羅延=波羅延那=彼岸道品》、《比丘尼所說偈》;b《見真谛》。
「自說」(憂陀那)是釋尊生活中感興的偈頌;法句偈是釋尊傳法時即興的偈頌。《法句偈》是自說之一類,初期並未分出。《大毗婆沙論》說:
自說雲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這些「自說」早期即已傳出,《雜阿含經》記載著釋尊自說《優陀那偈》之事:
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難:眼無常、苦、變易、異分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苦、變易、異分法。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T2, p52b)
爾時,世尊晡時從禅起,出講堂,于堂陰中大衆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法無有吾我,亦複無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T2, p16c)
「諷誦」是釋尊傳法時的一般偈頌,結成句子,或作二句、叁句、四句、或作五句、六句,《瑜伽師地論》說:
雲何諷誦?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叁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誦。(T30, p418c)
這些「諷誦」也在早期就傳遍印度各地,所以常有各地弟子請佛陀或大弟子解釋其意義。《雜阿含經》中提及「諷誦」中的《波羅延那》就有多處:
舍利弗!我于此有余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世間數差別,安所遇不動,寂靜離諸塵,拔根無悕望,已度叁有海,無複老死患。」(T2, p255c)
阿難!我于此有余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斷于愛欲想,憂苦亦俱離,覺悟于睡眠,滅除掉悔蓋,〔舍貪〕、恚清淨,現前觀察法,我說智解脫,滅除無明暗。」(T2, p256a)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那•阿逸多所問》:「若得諸法數,若複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爲我分別說。」(T2, p95b)
時有衆多比丘集于講堂,作如是論:諸尊!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若知二邊者,于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于五欲,無有煩惱鎖,超出縫紩憂。」諸尊!此有何義?雲何邊?雲何二邊?雲何爲中?雲何爲縫紩?雲何思?(T2, p310b)
《雜阿含經》中提及「諷誦」中的《義品》而廣爲分別的,有「答摩揵提所問偈」:
時诃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斷一切諸流,亦塞其流源,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虛空于五欲,永以不還滿;世間诤言訟,畢竟不複爲。」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義?…(T2, p144b)
前引諷誦中的《大德之偈=諸上座頌=諸上座所說偈》,也是在早期就已集出(但後期有所追加)。《比丘尼所說偈》和《見真谛》的集出可能略晚一些。諷誦中的《見真谛》是釋尊教化鬼母(夜叉)時相關之偈,所以,阿那律陀在畢陵伽鬼子母住處也誦此偈,《雜阿含經》記載著: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大衆俱,到富那婆薮鬼子母住處宿。爾時,世尊爲諸比丘說四聖谛相應法,所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爾時,富那婆薮鬼母兒富那婆薮,及鬼女郁多羅,二鬼小兒夜啼。時,富那婆薮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說偈言:「汝富那婆薮,郁多羅莫啼!令我得聽聞,如來所說法。非父母能令,其子解脫苦,聞如來說法,其苦得解脫。世人隨愛欲,爲衆苦所迫,如來爲說法,令破壞生死。我今欲聞法,汝等當默然!」時富那婆薮、鬼女郁多羅,悉受其母語,默然而靜聽,語母言:「善哉!我亦樂聞法,此正覺世尊,于摩竭勝山,爲諸衆生類,演說脫苦法:說苦及苦因,苦滅滅苦道,從此四聖谛,安隱趣涅槃。母今但善聽,世尊所說法。」時,富那婆薮鬼母即說偈言:「奇哉智慧子,善能隨我心。汝富那婆薮,善歎佛導師!汝富那婆薮,及汝郁多羅,當生隨喜心,我已見聖谛。」(T2, p362c)
由于此處諷誦的最後一句是「我已見聖谛」,所以有關教化夜叉的諷誦,就通稱做《見真谛》。
至于釋尊初期所傳誦的【1】契經,其內容爲何?由釋尊初期的傳法內容以及由現存的《阿含經》可以推知,初期的契經是散文型的蘊、處、緣這叁類的經輯爲主。《雜阿含經》中記載著:羅怙羅想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去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佛陀知道他的解脫智慧尚未成熟,因此要他:
汝當爲人演說五受陰!…汝當爲人演說六入處!…汝當爲人演說尼陀那法!…汝當于上所說諸法,獨于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T2, p51a)
由此可以看出佛弟子的修學過程是先依次聽聞、思考「五受陰」、「六入處」、「尼陀那法」(因緣法)而後進入「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的修習。所以,初期契經的內容,依次便是蘊、處、緣這叁類的經輯,以下方便稱之爲「蘊輯」、「處輯」、「緣輯」。在契經之結尾,偶而配上【2】應頌,將經義以偈頌呈現出來,這是便于憶持而已,可視爲是契經的結尾重申部分。《大毗婆沙論》說:
契經雲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
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衆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衆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
應頌雲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爲頌,而諷誦之,即…
《釋尊時期的分教和阿含經的集成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