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尊的禅修過程▪P2

  ..續本文上一頁人等,縱苦其身,受諸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二者、濕木有潤,在于水邊。有人遠來求火,以幹火鑽,鑽其潤木,雖欲得火,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于諸欲中,耽欲愛欲、著欲處欲、悅欲伴欲,有如是過,常在身心,縱苦其身,受于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至于無上正道。

  叁者、朽爛之木,無有津潤,在于濕岸。有人求火,雖以火鑽鑽之,火無然法。如是沙門婆羅門,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見,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此處,釋尊心中所生起的叁個譬喻是:(1)濕木濕鑽,(2)濕木幹鑽,(3)朽木鑽子,都不能生火,這是由于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再多的苦行也生不起智慧之火。

  在《薩遮迦大經》中,這叁個譬喻是:(1)水中濕木,(2)地上濕木,(3)地上幹木,分別以好鑽鑽之,只有第叁個狀況才能生火,這表示身要離欲(處在地上),心也要離欲(幹木),如此,不需極端的苦行就可以生起智慧之火。爲了生火,首先要將濕木離水(減少感官刺激),而後使濕木變幹(減少內心的貪欲),再用鑽子鑽木(培養出正定),就能生起智慧之火。至于極端的苦行,猶如將身體變成朽木,永遠生不起智慧之火,這是釋尊所悟出的道理。想通了這一點,釋尊便放棄苦行,改走中道之行

  依據《薩遮迦大經》中的記載,釋尊悟出叁喻後,就放棄苦行了,而《破僧事》在叁喻後仍有一段減食的苦行,顯然這是錯簡,應當移前。

  方式D:中道之行

  最後,釋尊找到了走向無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棄苦行,《破僧事》中說:

  

  菩薩複作是念:何爲正道正智正見,得至無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憶知,住父釋迦淨飯宮內,撿校田裏,贍部樹下而坐,舍諸不善,離欲惡法,尋伺之中,生諸寂靜,得安樂喜,便獲初禅。此應是道預流之行,是正智正見正等覺。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爲我羸弱。然我應爲隨意喘息,廣吃諸食,飯豆酥等,以油摩體,溫湯澡浴。是時菩薩作是念已,便開諸根,隨情喘息,飲食諸味,而不禁製,塗拭沐浴,縱意而爲

  

  此時釋尊已經體會到修行不要落入欲樂與苦行二種極端,身心要放松並處在中道,培養正念正知(覺性),得到正定,以智慧看清內心痛苦的來源,才能滅除痛苦。釋尊回想起小時候曾在樹下輕松地進入初禅的經驗,當時的身心狀況都很良好,這種定才是正定。想要得到正定,身體狀況必須良好,因此,釋尊恢複正常的飲食。由定生慧之道是以良好的身心狀況證得禅那,壓伏欲貪,進而拔除色貪、無色貪,就可以脫離輪回的束縛。由此可知,使身體處在良好的狀況,得到具有喜樂之「正定」,是覺悟之道所必需的。這是釋尊一個非常重要的禅修體驗。在《中部》的《苦蘊小經》中,釋尊也指出:要獲得欲不善法以外之喜樂,才能從「欲貪之渦」中脫出。

  

  叁、證悟的過程

  

  A日落前降魔

  

  依據南傳經典的看法,釋尊是在日落前降魔(象征著壓伏自己內心的貪愛與瞋恚),《破僧事》中也說:

  

  即詣菩提樹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薩見此相已,複自念雲:我于今日證覺無疑。即升金剛座,結跏趺坐,猶如龍王,端嚴殊勝,其心專定,口作是言:我今于此不得盡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種幢。一爲喜幢,二爲憂幢。其憂幢忽動。魔王便作是念:今者憂幢忽動,決有損害之事,便谛觀察,乃見菩薩坐金剛座上。複作是念:此淨飯子坐金剛座,乃至未侵我境已來,我先爲其作諸障礙。…是時菩薩,有叁種罪不善尋思生:一者愛欲尋,二者殺害尋,叁者毀損尋。于耶輸陀羅喬比迦彌迦遮所,生愛欲尋。于提婆達多所,生殺害尋。于隨從提婆達多諸釋種等,生毀損尋。生此尋已,便覺察曰:我今何故?生此叁種罪不善尋。又便觀察,知是魔王來此惱我,令我散亂。爾時菩薩即生叁種善尋:一者出離尋,二者不殺害尋,叁者不毀損尋。…

  時彼魔王先有叁女,姿容妖豔,…至菩薩前,作諸谄曲,擬生惑亂。菩薩見已,化此叁女皆成老母。即便還去。…時魔兵衆,即發諸刃同擊菩薩。菩薩爾時入大慈叁摩地。時魔兵刃,皆變成青黃赤白雜色蓮花,落菩薩左右前後。彼時魔王,複騰空中雨諸塵土。而此塵土,變成沈檀抹香及作諸花,墮菩薩上。…

  

  釋尊在日落前,發覺自己生起愛欲尋、殺害尋、毀損尋,立刻生起相反的叁種善尋:出離尋、不殺害尋、不毀損尋。在《中部》的《雙想經》中,釋尊在未成正覺之前,便是以善尋代替不善尋,其後才能進入四禅。在進入初禅之前所出現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內心的貪瞋習性,在禅修的未至定階段,常會以「禅相」的形式出現。釋尊最後的降魔是以慈心化解了瞋心

  

  B證得宿命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初夜(18:00-21:00)進入四禅,證得宿命通(又稱宿住明),看清生命的延續不斷:

  

  菩薩爾時住優樓頻螺聚落,于尼連禅河菩提樹下坐,于妙覺分法中,常不斷絕修習加行而住。于初夜分中神境智見證通成就。所謂一中變爲無量,無量中變爲一,或隱或見牆壁及山,得無罣礙如虛空中,出沒大地如遊于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虛空如居大地,或遊騰虛空如鳥飛翥,日月有大威德,或複舉手而扪摩之,乃至來往梵天,身皆自在。

  爾時魔王複作是念:諸禅定中唯聲能爲障礙,我應作聲。即與叁萬六千拘胝魔鬼神等,遙吼大聲。菩薩爲此聲故,爲十二逾膳那迦覃婆樹林,由此林故,不聞彼聲。菩薩複作是念:我應修天耳智證通心,天及人聲皆悉得聞。菩薩超過人耳以淨天耳,人非人聲,若近若遠無不曉了。

  菩薩念雲:魔王叁萬六千拘胝眷屬中,彼誰于我起于惡心?我何得知?菩薩複念:我如何證他心智?即于夜中便得證悟。如于有情所發尋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癡不癡心,廣不廣心,息心攝心,驕慢不驕慢心,寂靜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實了知。

  既知是已,複更念雲:此魔軍中從昔已來,誰是父親、誰是母親、誰是怨害、誰爲親友,如何得知?複更念雲:我今應修宿命智方得了悟。于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曉了:從昔已來種種諸事,所謂一生二生、叁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無量百千萬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壞劫生,乃至無數劫生,應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處族姓種類,及有食啖苦樂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長命、如是久住,壽命長短,彼滅此生,所有相貌、方處種種無量雜類,靡不盡知。

  

  此處釋尊的禅修過程是依次生起(1)神境智證通、(2)天耳智證通、(3)他心智證通、(4)宿住智證通(宿命通、宿住明)。以宿住明曉了魔軍多生的生死,但是依據《薩遮迦大經》的看法,則是釋尊曉了自己本身多生的生死。這是釋尊于初夜獲得的第一明(宿住明)。

  

  C證得天眼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于中夜(21:00-0300)獲得(5)死生智證通,此即天眼通,也就是死生明,以天眼通看清善惡因果的業力原理:

  

  菩薩作念,念此魔軍:誰墮惡趣,誰墮善趣,如何得知?複作是念:應以生滅智通方知是事。菩薩于中夜分修生滅智通,便得天眼清淨,超越人間,以此天眼見諸衆生,死者生者,端正者醜陋者,富貴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惡道者,作善業者,作惡業者,決定明了。複知一一衆生身口意業作諸惡事,誹謗聖者,或深著邪見,或作耶見業,由斯業故,從此沒後墮惡趣中,或見衆生,于身口意作諸善業,恭敬賢聖行正見,由此業故,從此沒後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處釋尊以天眼通(死生明)曉了魔軍多生的善惡因果,但是依據

  《薩遮迦大經》的看法,則是釋尊曉了自己多生的善惡因果。這是釋尊于中夜獲得的第二明(死生明)。

  

  D證得漏盡通

  

  依據《破僧事》的記載,釋尊後夜(03:00-06:00)證得(6)漏盡通(又稱漏盡明),觀察十二緣起,遍知四聖谛,看清身心的實相,因而完全滅苦而成佛:

  

  菩薩複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無明漏,輪轉苦海如何得免?複更念雲:唯證無漏智通能斷此事。菩薩爾時爲是義故,菩提樹下于夜分中,常以相應修習成熟,專心于覺分法中而住,發心爲證無漏智通。即于苦谛如實了知,集滅道谛亦複如是,證斯道已。于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既得解脫,證諸漏盡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即證菩提。

  

  此處釋尊以漏盡通遍知四聖谛,滅除了欲漏、有漏、無明漏而成佛,這是釋尊于後夜獲得的第叁明(漏盡明)。《薩遮迦大經》、《馬邑大經》與《雙想經》的說法與此相同。以上是釋尊本身以四禅獲得六神通與叁明的禅修體驗。…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