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示禅修的次第
經由釋尊本身的禅修體驗,他知道達到滅苦的有效過程以及禅修的次第,因此,他開示出兩種典型的禅修次第,指導弟子們分別證得俱解脫阿羅漢和慧解脫阿羅漢的果位:
(一)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四禅」,生起叁明及智慧,成爲俱解脫阿羅漢,例如,釋尊在《長阿含經》中對阿摩晝的開示(T1,p85c)以及在《增一阿含經》中對羅雲的開示(T2,p582a)屬此。此中釋尊指出達到「俱解脫」的禅修次第:要先成就聖戒,守護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依據南傳的《阿摩晝經》和《沙門果經》,其次第是(1)戒具足,(2)守護諸根,(3)正念正智(正念正知),(4)滿足衣食。在正念正知下,進而滅除五蓋,依次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接著得到六通及叁明,滅除無明,得到解脫。同樣的經文也出現在《長阿含經》以及《長部》的《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裸形梵志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咤婆樓經》、《露遮經》等等。在南傳《中部》的《怖駭經》、《雙想經》、《象迹喻小經》、《薩遮迦大經》、《愛盡大經》、《馬邑大經》等等經文,也相同。這種禅修的次第與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過程相同。此處所修的正定,以四禅爲主,是其特點。
(二)培養正念正知,守護六根,得到「未至定」,生起智慧,證得慧解脫阿羅漢。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T1,p485c)
此處釋尊要禅修者先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由此守護諸根、護持戒律,得到不悔、歡悅、喜、止(止,依巴利文是輕安)、樂,進而獲得「正定」,由此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實的樣子(證得初果),進一步對身心世界厭離,滅除上界貪,最後得到完全的解脫(證得四果)。在整個禅修過程中,必須在行住坐臥中先好好地培養正念正智,這是釋尊所強調的。相同的經文也出現在《中阿含經》的《慚愧經》、《本際經》、《食經》、《盡經》等等。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達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這種定也是「正定」。至于經中所說的「歡悅、喜、止、樂」,是達到未至定的身心喜樂現象。這種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稱之爲「自然式的內觀法」。這個過程,可以由《集異門足論》引用釋尊所說的「五解脫處」來說明:
五解脫處者,雲何爲五?具壽當知!若諸苾刍、苾刍尼等,(1)或有大師爲說法要,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說法要。…(2)雖無大師或余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說法要,而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3)雖無大師或余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4)雖無大師或余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而能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5)雖無大師或余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爲說法要,亦不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爲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亦不獨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而能善取隨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複善通達。…
由正了知a若法b若義,c便發起欣,d欣故心喜,e生喜故身輕安,f身輕安故受樂,g受樂故心定,h心定故如實知見,i如實知見故生厭,j厭故能離,k離故得解脫。(T26, p424a)
此論接著解說如下:
a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
b彼于此義,等了、近了、明了、通達品類差別,獲得無二無退轉智,是名:能正了知若義。
c由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者,最初所發喜名爲欣,…
d欣故生喜者,謂上品欣轉名爲喜,…
e心喜故身輕安者,謂彼從欣生心喜故,于現法中,身重性斷、心重性斷,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細滑、心細滑,身輕軟、心輕軟,身離蓋、心離蓋,身無懶惰、心無懶惰,身無疲倦、心無疲倦,由斯故說:心喜故身輕安。
f身輕安故受樂者,謂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廣說乃至身無疲倦、心無疲惓故,身便有樂、心受妙喜,由斯故說:身輕安故受樂。
g受樂故心定者,謂受樂故遠離勞倦,無勞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叁摩地,由斯故說:受樂故心定。
h心定故如實知見者,謂彼若時心住、等住,無二無轉,爾時,于苦如實知見苦,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由斯故說:心定故如實知見。
i如實知見故生厭者,謂彼若時于苦如實知見苦,于集、滅、道如實知見集、滅、道,爾時,于五取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
j厭故能離者,謂彼若時于五取蘊能生厭毀、違逆而住,爾時,便于貪瞋癡叁不善根,能損、能薄,令漸缺減,…
k離故得解脫者,謂彼若時能損、能薄、能漸缺減叁不善根,爾時,便于貪瞋癡等心得解脫。(T26, p425b)
此處依次解釋了:a法,b義,c欣,d喜,e身輕安,f受樂,g定,h如實知見,i厭,j離,k解脫的具體意義。此中所修的定,只要達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此定是經曆了心住、等住、近住、一趣而得,證得初果後,如果不往上修深定而直證四果,即成慧解脫阿羅漢(尚有定障未除)。如果證初果後,進而修四禅等深定,去除定障而證四果者,即成俱解脫阿羅漢。
五、結語
人人皆可滅除心中的無明,皆可得到內心的自在與解脫,而成爲覺悟者。只要順著大自然的真理,將「苦的原因」找到並滅除掉,那麼「苦」就滅除了。今日要想滅苦,就要遵循釋尊所指示的禅修方式,要將正念正知落實在生活中,將生活及禅修結合在一起。學佛者應當時時檢查自己的禅修是否走在釋尊親身體驗後所指引出的禅修正確方向,是否掌握「正定」,是否並走在滅苦的道上。
(發表于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2001,今略修改,下附禅修問答)
【禅修問答】
1問:什麼是禅修?
答:「禅修」這一術語,是由梵語「禅那」演變而來。「禅那」又譯作靜慮,是佛教訓練內心專注的一門功夫,後來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內涵爲:「何名坐禅?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爲坐,見本性不亂爲禅。何名爲禅定?外離相曰禅,內不亂曰定。」因此將修行的功夫,已擴大到行住坐臥當中,要能面對一切境界,內心清楚明白而不亂。今日將這一切動靜的修行訓練,通稱作「禅修」,英語是meditation。
2問:禅修的法門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門很多,漢地有祖師禅、念佛法門、密宗法門,西藏有大手印、大圓滿的法門,南傳國家有內觀法門等等。今日社會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動中禅、安祥禅、內觀禅等等術語的出現。
3問:禅修的基本目的爲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衆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養「明」、培養覺性、培養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不再迷迷糊糊。
4問:什麼是禅修的樞紐所在?
答:禅修的基本要素,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名稱(如,禅、念佛、內觀、大手印等),也不在于禅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佛相、神通、喜樂等等,而是要能在行住坐臥中,內心清楚明白而不亂,以覺性貫穿其中,以無我的智慧面對生活的起伏,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如何培養覺性,可說是禅修的樞紐。一旦內心能夠覺性不斷,那麼,發之于言語,必然清淨,這便是正語;發之于行動,也必清淨,這便是正業與正命。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
5問:禅修所得到的解脫是什麼?
答:禅修者,可歸爲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者」與「俱分解脫者」。《瑜伽師…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