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的禅修过程▪P3

  ..续本文上一页

  

  四、开示禅修的次第

  

  经由释尊本身的禅修体验,他知道达到灭苦的有效过程以及禅修的次第,因此,他开示出两种典型的禅修次第,指导弟子们分别证得俱解脱阿罗汉和慧解脱阿罗汉的果位:

  

  (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成为俱解脱阿罗汉,例如,释尊在《长阿含经》中对阿摩昼的开示(T1,p85c)以及在《增一阿含经》中对罗云的开示(T2,p582a)属此。此中释尊指出达到「俱解脱」的禅修次第:要先成就圣戒,守护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依据南传的《阿摩昼经》和《沙门果经》,其次第是(1)戒具足,(2)守护诸根,(3)正念正智(正念正知),(4)满足衣食。在正念正知下,进而灭除五盖,依次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接着得到六通及三明,灭除无明,得到解脱。同样的经文也出现在《长阿含经》以及《长部》的《种德经》、《究罗檀头经》、《坚固经》、《裸形梵志经》、《三明经》、《沙门果经》、《布咤婆楼经》、《露遮经》等等。在南传《中部》的《怖骇经》、《双想经》、《象迹喻小经》、《萨遮迦大经》、《爱尽大经》、《马邑大经》等等经文,也相同。这种禅修的次第与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过程相同。此处所修的正定,以四禅为主,是其特点。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生起智慧,证得慧解脱阿罗汉。释尊在《中阿含经》的《念经》中告诉比丘们说: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T1,p485c)

  

  此处释尊要禅修者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由此守护诸根、护持戒律,得到不悔、欢悦、喜、止(止,依巴利文是轻安)、乐,进而获得「正定」,由此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实的样子(证得初果),进一步对身心世界厌离,灭除上界贪,最后得到完全的解脱(证得四果)。在整个禅修过程中,必须在行住坐卧中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这是释尊所强调的。相同的经文也出现在《中阿含经》的《惭愧经》、《本际经》、《食经》、《尽经》等等。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达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这种定也是「正定」。至于经中所说的「欢悦、喜、止、乐」,是达到未至定的身心喜乐现象。这种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称之为「自然式的内观法」。这个过程,可以由《集异门足论》引用释尊所说的「五解脱处」来说明:

  

  五解脱处者,云何为五?具寿当知!若诸苾刍、苾刍尼等,(1)或有大师为说法要,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2)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而能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3)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4)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5)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由正了知a若b若,c便发起,d欣故心,e生喜故身轻安,f身轻安故受,g受乐故心,h心定故如实知见,i如实知见故生厌,j厌故能离,k离故得解脱。(T26, p424a)

  

  此论接着解说如下:

  

  a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

  b彼于此义,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是名:能正了知若义

  c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者,最初所发喜名为欣,…

  d欣故生喜者,谓上品欣转名为喜,…

  e心喜故身轻安者,谓彼从欣生心喜故,于现法中,身重性断、心重性断,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细滑、心细滑,身轻软、心轻软,身离盖、心离盖,身无懒惰、心无懒惰,身无疲倦、心无疲倦,由斯故说:心喜故身轻安。

  f身轻安故受乐者,谓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广说乃至身无疲倦、心无疲惓故,身便有乐、心受妙喜,由斯故说:身轻安故受乐。

  g受乐故心定者,谓受乐故远离劳倦,无劳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由斯故说:受乐故心定。

  h心定故如实知见者,谓彼若时心住、等住,无二无转,尔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由斯故说:心定故如实知见。

  i如实知见故生厌者,谓彼若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尔时,于五取蕴便生厌毁、违逆而住,…

  j厌故能离者,谓彼若时于五取蕴能生厌毁、违逆而住,尔时,便于贪瞋痴三不善根,能损、能薄,令渐缺减,…

  k离故得解脱者,谓彼若时能损、能薄、能渐缺减三不善根,尔时,便于贪瞋痴等心得解脱。(T26, p425b)

  

  此处依次解释了:a法,b义,c欣,d喜,e身轻安,f受乐,g定,h如实知见,i厌,j离,k解脱的具体意义。此中所修的定,只要达到初禅之前的「未至定」即可,此定是经历了心住、等住、近住、一趣而得,证得初果后,如果不往上修深定而直证四果,即成慧解脱阿罗汉(尚有定障未除)。如果证初果后,进而修四禅等深定,去除定障而证四果者,即成俱解脱阿罗汉。

  

  五、结语

  

  人人皆可灭除心中的无明,皆可得到内心的自在与解脱,而成为觉悟者。只要顺着大自然的真理,将「苦的原因」找到并灭除掉,那么「苦」就灭除了。今日要想灭苦,就要遵循释尊所指示的禅修方式,要将正念正知落实在生活中,将生活及禅修结合在一起。学佛者应当时时检查自己的禅修是否走在释尊亲身体验后所指引出的禅修正确方向,是否掌握「正定」,是否并走在灭苦的道上。

  

(发表于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2001,今略修改,下附禅修问答)

  

  

  

  

【禅修问答】

  

  1问:什么是禅修?

  答:「禅修」这一术语,是由梵语「禅那」演变而来。「禅那」又译作静虑,是佛教训练内心专注的一门功夫,后来禅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内涵为:「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因此将修行的功夫,已扩大到行住坐卧当中,要能面对一切境界,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今日将这一切动静的修行训练,通称作「禅修」,英语是meditation。

  

  2问:禅修的法门有哪些?

  答:禅修的法门很多,汉地有祖师禅、念佛法门、密宗法门,西藏有大手印、大圆满的法门,南传国家有内观法门等等。今日社会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禅、动中禅、安祥禅、内观禅等等术语的出现。

  

  3问:禅修的基本目的为何?

  答: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所以,禅修便是在于培养「明」、培养觉性、培养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不再迷迷糊糊。

  

  4问:什么是禅修的枢纽所在?

  答:禅修的基本要素,不在于外在的形式或名称(如,禅、念佛、内观、大手印等),也不在于禅修过程中出现的光影、佛相、神通、喜乐等等,而是要能在行住坐卧中,内心清楚明白而不乱,以觉性贯穿其中,以无我的智慧面对生活的起伏,使自己能寓修行于生活。如何培养觉性,可说是禅修的枢纽。一旦内心能够觉性不断,那么,发之于言语,必然清净,这便是正语;发之于行动,也必清净,这便是正业与正命。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确,定慧会平稳地增长,烦恼会逐渐地削弱,痛苦会不断地灭除。

  

  5问:禅修所得到的解脱是什么?

  答:禅修者,可归为二大类,只要掌握这二大类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这二大类便是「慧解脱者」与「俱分解脱者」。《瑜伽师…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