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的禅修过程▪P4

  ..续本文上一页地论》卷26说:

  

  慧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

  俱分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说名俱分解脱。

  

  所以,由灭除障碍的角度来看,在解脱的道上,有一类人尚未完全解脱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灭除烦恼,称作「慧解脱者」。另有一类人已完全解脱定障,并且灭除了烦恼,称作「俱分解脱者」。这二类人的根性虽然不同,但是经由禅修所得到的,都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6问:慧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师地论》说:

  

  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脱者的路线,最少要修到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称「未至定」,南传佛教称之为「近行定」,有时称之为「剎那定」。南传将慧解脱者又称为「纯观行者」

  

  7问:俱分解脱者要有何种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脱者没有定障,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的根本定,并能入「灭尽定」。在南传佛教中,将「根本定」称之为「安止定」,将俱分解脱者又称为「止行者」或「止观行者」。至于走菩萨道的人,由于目标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脱的路线。成佛时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没有定障,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

  

  8问: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

  答:了解「慧解脱者」和「俱分解脱者」这二种不同的路线后,就很容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很明显地,在家众若想修成「灭尽定」,必须放下俗务,接受长期的禅修指导才有可能达成,且指导者必须是「过来人」,故知一般的社会大众较适宜走「慧解脱者」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众,由于没有俗务的分心,要走「慧解脱者」或「俱分解脱者」的禅修方式都可成就。

  

  

  

  9问:经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吗?证据何在?

  答:经文本身虽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这二术语,但是依据经义,将「定」分成这二阶段:

  (a)如《经》中说:

  「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初静虑的近分定(即未至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初静虑的根本定。

  (b)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二静虑的根本定。

  (c)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是指第三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者,是指第三静虑的根本定。

  (d)如《经》中说:

  「即于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静虑的近分定。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遍满」者,是指第四静虑的根本定。

  (e)如《经》中说:「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故,一切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虚空无边处的根本定。

  (f)如《经》中说:「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者,是指识无边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识无边处的根本定。

  (g)如《经》中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是指无所有处的的近分定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无所有处的根本定。

  (h)如《经》中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定。又说:

  「具足住」者,是指非想非非想处的根本定。

  

  10问:什么是祖师禅?有何依据?

  答: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此处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则:在行住坐卧中,遇到顺境逆境都不生起贪瞋之心,保持内心的觉知而不执着,这样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远处,而是在这当下。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记述着: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以上这些引述,不外说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详,不受六尘的杂染,将觉性贯穿在行住坐卧中,内心不起执着,「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便是禅。

  

  11问:什么是生活禅?

  答:苦来自无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会有苦。明就是觉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培养觉性,使之相续不绝,这种禅修便是「生活禅」。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定慧,便是灭苦的药方。众生的痛苦是来自「无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须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觉性,要能够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

  

  12问:什么是内观禅

  答: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无动静之分。但依禅修之训练方式,而有动态与静态之不同。静态的方式,是侧重静坐不动,且闭目观照为主。动态的方式则将重点放在所有行住坐卧四威仪,以正念正知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念头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各家的技巧虽有不同,都要求将觉性(正念正知)贯穿于行住坐卧当中,并将觉察姿势的变化视为禅修中重要的一环。

  

  13问:什么是动中禅?有何依据?

  答:在整天的动作中,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不断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这便是「动中禅」或「动态内观」。《大念住经》说:

  

  诸比丘!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诸比丘!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7

  

  以上这些训练,便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唯一要贯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觉性)。非常重视以「经行」来培养觉性。一旦觉性提升后,对自己的感受、心念、诸法(念头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乐所牵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

  

  14问:什么是念佛法门?如何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呢?

  答:首先,要尽力达成静中的「一心」,而后步入动中的「一心」,说明如下:

  a覆诵名号,使它一直与心接触,保持在那儿一直到念佛的人与能知之心合而为一。

  b此时呼吸与身体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他对象,只有觉知保留,不与任何对象或名号成双成对,此时已完全放下名号,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儿的觉知本身,这就称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静中的「一心」。

  c而后在生活中,遇到顺逆,要使觉性不断,不起贪瞋,在行住坐卧中磨练,使净念相续,这便是动中的「一心」。

  

  15问:什么是大手印、大圆满?

  答:大手印、大圆满属于藏传的禅修法门,同样注重觉性,称之为明体、俱生智、光明心等等,在生活中直接掌握光明的心性,妄念来时不去压抑,也不追随,一直保持清醒的觉性。

  

  16问:什么是经行呢?要点为何?

  答:《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所以,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双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后,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但不要东张西望,《声闻地》说:

  

  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

  

  17问:经行有什么重要呢?

  答:经行可以摆脱惛沉和睡眠的障碍来净修其心,还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证果。在《根本说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宝德长者子问阿难尊者说:

  

  「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难回答:「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

  

  18问:什么是开悟?会不会退转?

  

  答:一旦现证实相,体证身心的「无我」,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灭除了「身见」、「戒禁取」、「疑」这三结。只有这种开悟才不会退转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