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論》卷26說: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
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
所以,由滅除障礙的角度來看,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尚未完全解脫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者」。另有一類人已完全解脫定障,並且滅除了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者」。這二類人的根性雖然不同,但是經由禅修所得到的,都是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6問:慧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師地論》說:
若有苾刍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叁摩地以爲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爲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佛教稱之爲「近行定」,有時稱之爲「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爲「純觀行者」
7問:俱分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脫者沒有定障,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的根本定,並能入「滅盡定」。在南傳佛教中,將「根本定」稱之爲「安止定」,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爲「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于走菩薩道的人,由于目標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脫的路線。成佛時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沒有定障,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
8問: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禅修?
答:了解「慧解脫者」和「俱分解脫者」這二種不同的路線後,就很容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禅修。很明顯地,在家衆若想修成「滅盡定」,必須放下俗務,接受長期的禅修指導才有可能達成,且指導者必須是「過來人」,故知一般的社會大衆較適宜走「慧解脫者」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衆,由于沒有俗務的分心,要走「慧解脫者」或「俱分解脫者」的禅修方式都可成就。
9問:經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定」嗎?證據何在?
答:經文本身雖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這二術語,但是依據經義,將「定」分成這二階段:
(a)如《經》中說:
「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初靜慮的近分定(即未至定)。又說:
「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初靜慮的根本定。
(b)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靜慮的近分定。又說:
「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二靜慮的根本定。
(c)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叁靜慮的近分定。又說:
「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叁靜慮的根本定。
(d)如《經》中說:
「即于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遍滿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靜慮的近分定。又說:
「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指第四靜慮的根本定。
(e)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者,是指虛空無邊處的近分定。又說:
「具足住」者,是指虛空無邊處的根本定。
(f)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者,是指識無邊處的近分定。又說:
「具足住」者,是指識無邊處的根本定。
(g)如《經》中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者,是指無所有處的的近分定定。又說:
「具足住」者,是指無所有處的根本定。
(h)如《經》中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者,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近分定。又說:
「具足住」者,是指非想非非想處的根本定。
10問:什麼是祖師禅?有何依據?
答:叁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瞋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敦煌本《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識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一行叁昧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說法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叁昧。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內心不起執著,「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于第一義而不動」,這便是禅。
11問:什麼是生活禅?
答:苦來自無明,因此,只要有「明」就不會有苦。明就是覺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覺性,使之相續不絕,這種禅修便是「生活禅」。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定慧,便是滅苦的藥方。衆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
12問:什麼是內觀禅?
答: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禅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爲主。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對念頭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于行住坐臥當中,並將覺察姿勢的變化視爲禅修中重要的一環。
13問:什麼是動中禅?有何依據?
答:在整天的動作中,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不斷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這便是「動中禅」或「動態內觀」。《大念住經》說:
諸比丘!比丘于行時,了知:我在行。于住時,了知:我在住。于坐時,了知:我在坐。于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諸比丘!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7
以上這些訓練,便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唯一要貫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覺性)。非常重視以「經行」來培養覺性。一旦覺性提升後,對自己的感受、心念、諸法(念頭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樂所牽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
14問:什麼是念佛法門?如何運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呢?
答:首先,要盡力達成靜中的「一心」,而後步入動中的「一心」,說明如下:
a覆誦名號,使它一直與心接觸,保持在那兒一直到念佛的人與能知之心合而爲一。
b此時呼吸與身體也似乎消失了,心不卷入其他對象,只有覺知保留,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靜中的「一心」。
c而後在生活中,遇到順逆,要使覺性不斷,不起貪瞋,在行住坐臥中磨練,使淨念相續,這便是動中的「一心」。
15問:什麼是大手印、大圓滿?
答:大手印、大圓滿屬于藏傳的禅修法門,同樣注重覺性,稱之爲明體、俱生智、光明心等等,在生活中直接掌握光明的心性,妄念來時不去壓抑,也不追隨,一直保持清醒的覺性。
16問:什麼是經行呢?要點爲何?
答:《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
言經行者,謂于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
所以,經行是在一段適當的距離內(約十幾步)來回行走。行走時,全身放松,雙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後,以自然而舒適的步伐行走,內心一直覺知腳的移動,但不要東張西望,《聲聞地》說:
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
17問:經行有什麼重要呢?
答:經行可以擺脫惛沈和睡眠的障礙來淨修其心,還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證果。在《根本說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寶德長者子問阿難尊者說:
「尊者!雲何苾刍,決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難回答:「如佛所說,受叁摩地,勤苦經行,速得正定。」
18問:什麼是開悟?會不會退轉?
答:一旦現證實相,體證身心的「無我」,才是真正的開悟,此時滅除了「身見」、「戒禁取」、「疑」這叁結。只有這種開悟才不會退轉。
《釋尊的禅修過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