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等,纵苦其身,受诸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二者、湿木有润,在于水边。有人远来求火,以干火钻,钻其润木,虽欲得火,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于诸欲中,耽欲爱欲、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过,常在身心,纵苦其身,受于极苦,忍诸酸毒,受如此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于无上正道。
三者、朽烂之木,无有津润,在于湿岸。有人求火,虽以火钻钻之,火无然法。如是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受于苦受,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正道。
此处,释尊心中所生起的三个譬喻是:(1)湿木湿钻,(2)湿木干钻,(3)朽木钻子,都不能生火,这是由于身虽离欲,心犹爱染,再多的苦行也生不起智慧之火。
在《萨遮迦大经》中,这三个譬喻是:(1)水中湿木,(2)地上湿木,(3)地上干木,分别以好钻钻之,只有第三个状况才能生火,这表示身要离欲(处在地上),心也要离欲(干木),如此,不需极端的苦行就可以生起智慧之火。为了生火,首先要将湿木离水(减少感官刺激),而后使湿木变干(减少内心的贪欲),再用钻子钻木(培养出正定),就能生起智慧之火。至于极端的苦行,犹如将身体变成朽木,永远生不起智慧之火,这是释尊所悟出的道理。想通了这一点,释尊便放弃苦行,改走中道之行。
依据《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释尊悟出三喻后,就放弃苦行了,而《破僧事》在三喻后仍有一段减食的苦行,显然这是错简,应当移前。
方式D:中道之行
最后,释尊找到了走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方向,放弃苦行,《破僧事》中说:
菩萨复作是念:何为正道正智正见,得至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是念:我自忆知,住父释迦净饭宫内,捡校田里,赡部树下而坐,舍诸不善,离欲恶法,寻伺之中,生诸寂静,得安乐喜,便获初禅。此应是道预流之行,是正智正见正等觉。我今不能善修成就,何以故?为我羸弱。然我应为随意喘息,广吃诸食,饭豆酥等,以油摩体,温汤澡浴。是时菩萨作是念已,便开诸根,随情喘息,饮食诸味,而不禁制,涂拭沐浴,纵意而为。
此时释尊已经体会到修行不要落入欲乐与苦行二种极端,身心要放松并处在中道,培养正念正知(觉性),得到正定,以智慧看清内心痛苦的来源,才能灭除痛苦。释尊回想起小时候曾在树下轻松地进入初禅的经验,当时的身心状况都很良好,这种定才是正定。想要得到正定,身体状况必须良好,因此,释尊恢复正常的饮食。由定生慧之道是以良好的身心状况证得禅那,压伏欲贪,进而拔除色贪、无色贪,就可以脱离轮回的束缚。由此可知,使身体处在良好的状况,得到具有喜乐之「正定」,是觉悟之道所必需的。这是释尊一个非常重要的禅修体验。在《中部》的《苦蕴小经》中,释尊也指出:要获得欲不善法以外之喜乐,才能从「欲贪之涡」中脱出。
三、证悟的过程
A日落前降魔
依据南传经典的看法,释尊是在日落前降魔(象征着压伏自己内心的贪爱与瞋恚),《破僧事》中也说:
即诣菩提树下,欲敷草坐,草自右旋。菩萨见此相已,复自念云:我于今日证觉无疑。即升金刚座,结跏趺坐,犹如龙王,端严殊胜,其心专定,口作是言:我今于此不得尽诸漏者,不起此座。
魔王常法,有二种幢。一为喜幢,二为忧幢。其忧幢忽动。魔王便作是念:今者忧幢忽动,决有损害之事,便谛观察,乃见菩萨坐金刚座上。复作是念:此净饭子坐金刚座,乃至未侵我境已来,我先为其作诸障碍。…是时菩萨,有三种罪不善寻思生:一者爱欲寻,二者杀害寻,三者毁损寻。于耶输陀罗乔比迦弥迦遮所,生爱欲寻。于提婆达多所,生杀害寻。于随从提婆达多诸释种等,生毁损寻。生此寻已,便觉察曰:我今何故?生此三种罪不善寻。又便观察,知是魔王来此恼我,令我散乱。尔时菩萨即生三种善寻:一者出离寻,二者不杀害寻,三者不毁损寻。…
时彼魔王先有三女,姿容妖艳,…至菩萨前,作诸谄曲,拟生惑乱。菩萨见已,化此三女皆成老母。即便还去。…时魔兵众,即发诸刃同击菩萨。菩萨尔时入大慈三摩地。时魔兵刃,皆变成青黄赤白杂色莲花,落菩萨左右前后。彼时魔王,复腾空中雨诸尘土。而此尘土,变成沈檀抹香及作诸花,堕菩萨上。…
释尊在日落前,发觉自己生起爱欲寻、杀害寻、毁损寻,立刻生起相反的三种善寻:出离寻、不杀害寻、不毁损寻。在《中部》的《双想经》中,释尊在未成正觉之前,便是以善寻代替不善寻,其后才能进入四禅。在进入初禅之前所出现的魔王和魔女,不外代表内心的贪瞋习性,在禅修的未至定阶段,常会以「禅相」的形式出现。释尊最后的降魔是以慈心化解了瞋心。
B证得宿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初夜(18:00-21:00)进入四禅,证得宿命通(又称宿住明),看清生命的延续不断:
菩萨尔时住优楼频螺聚落,于尼连禅河菩提树下坐,于妙觉分法中,常不断绝修习加行而住。于初夜分中,神境智见证通成就。所谓一中变为无量,无量中变为一,或隐或见墙壁及山,得无罣碍如虚空中,出没大地如游于水,地相如故,或趺坐虚空如居大地,或游腾虚空如鸟飞翥,日月有大威德,或复举手而扪摩之,乃至来往梵天,身皆自在。
尔时魔王复作是念:诸禅定中唯声能为障碍,我应作声。即与三万六千拘胝魔鬼神等,遥吼大声。菩萨为此声故,为十二逾膳那迦覃婆树林,由此林故,不闻彼声。菩萨复作是念:我应修天耳智证通心,天及人声皆悉得闻。菩萨超过人耳以净天耳,人非人声,若近若远无不晓了。
菩萨念云:魔王三万六千拘胝眷属中,彼谁于我起于恶心?我何得知?菩萨复念:我如何证他心智?即于夜中便得证悟。如于有情所发寻伺,心及心心所,欲不欲心,瞋不瞋心,痴不痴心,广不广心,息心摄心,骄慢不骄慢心,寂静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散心不散心,如实了知。
既知是已,复更念云:此魔军中从昔已来,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怨害、谁为亲友,如何得知?复更念云:我今应修宿命智方得了悟。于夜分中,精勤存念,修宿命智,便得晓了:从昔已来种种诸事,所谓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生、百生千生,乃至无量百千万生,一劫生、二劫生,成劫生、坏劫生,乃至无数劫生,应念了知彼人姓某、名某,及已所生之处族姓种类,及有食啖苦乐等事,皆悉了悟。如是长命、如是久住,寿命长短,彼灭此生,所有相貌、方处种种无量杂类,靡不尽知。
此处释尊的禅修过程是依次生起(1)神境智证通、(2)天耳智证通、(3)他心智证通、(4)宿住智证通(宿命通、宿住明)。以宿住明晓了魔军多生的生死,但是依据《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晓了自己本身多生的生死。这是释尊于初夜获得的第一明(宿住明)。
C证得天眼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于中夜(21:00-0300)获得(5)死生智证通,此即天眼通,也就是死生明,以天眼通看清善恶因果的业力原理:
菩萨作念,念此魔军:谁堕恶趣,谁堕善趣,如何得知?复作是念:应以生灭智通方知是事。菩萨于中夜分修生灭智通,便得天眼清净,超越人间,以此天眼见诸众生,死者生者,端正者丑陋者,富贵者下劣者,往善道者,往恶道者,作善业者,作恶业者,决定明了。复知一一众生身口意业作诸恶事,诽谤圣者,或深着邪见,或作耶见业,由斯业故,从此没后堕恶趣中,或见众生,于身口意作诸善业,恭敬贤圣行正见,由此业故,从此没后生善趣中,皆悉明了。
此处释尊以天眼通(死生明)晓了魔军多生的善恶因果,但是依据
《萨遮迦大经》的看法,则是释尊晓了自己多生的善恶因果。这是释尊于中夜获得的第二明(死生明)。
D证得漏尽通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释尊后夜(03:00-06:00)证得(6)漏尽通(又称漏尽明),观察十二缘起,遍知四圣谛,看清身心的实相,因而完全灭苦而成佛:
菩萨复作是念:一切有情,由彼欲漏、有漏、无明漏,轮转苦海如何得免?复更念云:唯证无漏智通能断此事。菩萨尔时为是义故,菩提树下于夜分中,常以相应修习成熟,专心于觉分法中而住,发心为证无漏智通。即于苦谛如实了知,集灭道谛亦复如是,证斯道已。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既得解脱,证诸漏尽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受后有,即证菩提。
此处释尊以漏尽通遍知四圣谛,灭除了欲漏、有漏、无明漏而成佛,这是释尊于后夜获得的第三明(漏尽明)。《萨遮迦大经》、《马邑大经》与《双想经》的说法与此相同。以上是释尊本身以四禅获得六神通与三明的禅修体验。…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