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尊的禅修过程

  佛学论文选集 单元1【佛法源流】

  

  

释尊的禅修过程

  

  林崇安(2001)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释尊的禅修过程及其教导,如此才不会盲修瞎炼。本文将先分析释尊的禅修过程,而后略述他对弟子们有关禅修的教导。关于释尊的一生,散见于南北传的经藏与律藏中。释尊约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城净饭王的儿子,名为悉达多。十九岁娶妻耶输陀罗。二十九岁生子罗怙罗,同年出家,寻找灭苦之道。三十五岁成佛(约西元前五三一年),八十岁时入灭。上述依据《众圣点记》的记年,以下主要依据北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以及南传《中部》的《萨遮迦大经》中的记载,仔细探讨释尊的禅修过程。

  

  二、寻找涅槃

  

  释尊寻找灭苦之道,先尝试当时印度的各种方法,最后自己才发现正确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A:追逐世间欲乐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释尊在家时,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宫内种种五欲之乐,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所以悉达多太子知道自己必须出家,脱离现世感官之享乐。

  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悉达多菩萨一出家后,就接触到追求「来生快乐」的苦行,他也跟着修行,并且加倍用功:

  

  菩萨即往耆阇崛山傍仙人林下。既到彼已,随彼仙众行住坐卧。见彼苦行,常翘一足至一更休,菩萨亦翘一足至二更方休。见彼苦行,五热炙身至一更休,菩萨亦五热炙身至二更方休。如是苦行皆倍于彼。仙人见已共相议曰:此是大持行沙门。犹此缘故,名大沙门

  尔时菩萨问诸仙曰:诸大仙等,如是苦行欲有何愿?

  一仙报曰:我等愿得帝释天王;更一仙曰:我等愿得大梵天王。一仙又曰:我等愿得欲界魔王。

  菩萨尔时闻是语已,便自思念:此等仙人,天上人间轮回不绝。此是邪道,非清净道。

  菩萨既见仙人行垢秽道,即便弃之。

  

  释尊知道追逐来生的人天欲乐,犹如火上加油,不能灭苦,因为疲于奔命,只是不断轮回受苦而已。

  

  方式B:深入禅定,追求平静

  释尊接着寻师,找到了歌罗罗仙和水獭仙二位老师,深入禅定,《破僧事》上说:

  

  (1)诣歌罗罗仙所。既至彼已,合掌恭敬相对而坐,问彼仙曰:汝师是谁?我欲共学梵行。

  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无尊者,汝欲学者,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大仙得何法果?

  仙人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无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罗罗信心我亦信心。罗罗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罗罗仙人见得如许多法乃至无想定,如是之法我岂不得?

  尔时菩萨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证欲证,未见欲见。菩萨尔时独处闲林,专念此道,勤加精进。作是事已,不久之间,便得证见此法。…

  此罗罗仙,即是菩萨第一教授阿遮利耶。彼罗罗仙以菩萨智慧故,欢喜供养,亲好而住。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今此道法者,非智慧、非证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是垢秽道故。菩萨知已告罗罗曰:仁者好住,我今辞去。

  (2)菩萨尔时游行山林,见水獭端正仙子。旧云郁头蓝者此误也。即往亲近恭敬问讯,告彼仙曰:汝师是谁?我共修学。

  彼仙报曰:我无尊者,汝欲修学,随意无碍。

  菩萨问曰:汝得何道?

  彼仙报曰:仁者乔答摩!我得乃至非非想定

  菩萨闻此私作是念:此水獭仙有信心,我亦有之。有精进、有念、有善、有智,我亦有之。彼得如是法,乃至非非想定,我岂不得?

  默然而去,念彼诸法,未得欲得,未见欲见,未证欲证。即往闲林,专修此道,勤加精进,不久之间,乃至证非想非非想定。…

  菩萨尔时作如是念:如此之道,非智慧、非正见,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垢秽道,白彼仙曰:汝今好住,我辞而去。

  此是菩萨第二阿遮利耶。

  

  此中释尊所修的禅定,依据南传《中部》的《圣求经》、《萨遮迦大经》以及藏文《破僧事》的记载,从(1)罗罗仙学到「无所有处」,而不是「无想定」。由于无所有处定以及(2)水獭仙子的非想非非想定,只能够压住欲贪,仍贪着禅定之乐,心未放松,不能灭苦,因此,释尊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寻找灭苦之道。

  

  方式C:极端苦行

  释尊接着去修极端的苦行,第一类是猛烈的控制呼吸法,《破僧事》中说:

  

  1菩萨作是念已,便于树下端身而坐,以舌拄腭两齿相合,善调气息摄住其心,令心摧伏压捺考责,于诸毛孔皆悉流汗,犹如猛士搦一弱人,拉折压捺复恼彼情,其人当即遍体流汗。菩萨伏其身心亦复如是。因此转加精进,曾不暂舍,得轻安身获无障碍,调直其心无有疑惑。菩萨如是作极苦苦、不乐苦,虽受众苦,其心犹自不能安于正定

  2尔时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闭塞诸根,不令放逸,使不喘动,寂然而住。于是先摄其气不令出入,由气不出故,气上冲顶,菩萨因遂顶痛,犹如力士以诸铁嘴斫弱人顶。菩萨尔时,转加精进不起退心。由是得轻安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如是种种自强考责忍受极苦苦及不乐苦,于其心中曾不暂舍,而犹不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生所熏习故。

  3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转加勤固,闭塞诸根令气内拥,入于禅定。作是念已,便闭其气不令喘息,其气复从顶下冲于耳根,气满无耳,犹如积气聚橐袋口,受如是种种诸苦,乃至不能得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久远时所熏习故。

  4菩萨复作是念:我当倍加精进,内摄其气令其胀满而入禅定,闭其口鼻,令气悉断,气既不出,却下入腹五藏皆满,其腹便胀如满橐袋,复加功用轻安其身,随顺所修其心专定,无有疑惑。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其心犹不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染熏习故。

  5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倍加入胀满定。入此定已拥闭其气,其气覆上冲顶,其顶结痛,犹如力士以其绳索勒缚系羸弱人,头顶悉皆胀满。菩萨受如是等最极苦已,乃至不能得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熏习故。

  6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功用入胀满定。入其定已其气满胀,其腹结痛,如屠牛人以其利刀刺于牛腹。菩萨受如是苦受,乃至不能获于正定,何以故?由多时染熏习故。

  7菩萨复作是念:我今应当倍加精进入胀满定。既入定已闭塞口鼻,其气胀满周遍身体,其身盛热,犹二力士执羸弱人内于猛火。菩萨如是受种种苦受,乃至不得入于正定

  

  以上透过七种不同控制呼吸的方法,虽然能够得到某种身轻安,内心专注,但是不能获得「正定」,接着,释尊采用第二类极端的苦行,也就是断诸食饮的方法,《破僧事》中说:

  

  1菩萨复作是念:我今不如断诸食饮。……遂取小豆、大豆及牵牛子煮汁少吃。于是菩萨,身体肢节皆悉萎瘦无肉,如八十岁女人,肢节枯憔,菩萨羸瘦亦复如是。

  2尔时菩萨,由少食故,头顶疼枯又复酸肿,如未熟蓏子擿去其蔓,见日萎憔。菩萨头顶亦复如是。菩萨于是,转加精进得轻安身,随所念修,受种种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

  3菩萨尔时,以少食故,眼睛却入,犹如被人挑去,如井中见星。菩萨眼睛亦复如是。菩萨于是复倍精进,受诸苦受,乃至不获入于正定,何以故?由从多时所熏习故。

  4菩萨以少食故,两胁皮骨枯虚高下,犹三百年草屋。菩萨两胁亦复如是。菩萨尔时,转倍勤念,受诸苦受,乃至心不能获入于正定,由从多时所熏习故。

  5菩萨以少食故,脊骨羸屈,犹如箜篌,欲起则伏,欲坐仰倒,欲端腰立,上下不随,菩萨困顿乃至于是,以手摩身诸毛随落。

  菩萨复作是念:今我所行非正智、非正见,不能至无上菩提。……

  6自作是念:我今应当日食一麻。虽食一麻,常为饥火之所烧逼,其身肢节转更羸瘦,为饥火不息。复日食一粳米,饥火不息。复日食一拘罗,犹还羸瘦。日食一荜豆,犹还枯憔。复日食一甘豆,犹尚枯瘦。日食一大豆,犹复困憔。 ……

  7菩萨尔时所食一麻一米,乃自念言:今为此法,非正智、非正见,不能得于无上之道,我当别修苦行食诸秽食。复作是念:食何秽食?应取新生犊子未吃草者之所粪尿。作是念已,便取而食。虽食此物,仍令食力消尽,然后复食。……

  尔时菩萨复作是念:诸有欲舍苦故,勤修诸行,我所受苦无人超过,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见,非能至于无上等觉。

  

  以减食的方式,虽然也可以得到轻安的感觉,但是过度的折磨身体,心未放松,也不能得到正定,不能灭苦。

  经过极端的苦行后,释尊心中自生三个未曾听过的譬喻,《破僧事》中说:

  

  菩萨于是时中,不曾听闻,心中自生三种譬喻辩才。所言三者:

  一者、湿木有润,从水而出,火钻亦湿。有人远来求火,以湿火钻,钻彼湿木,欲使生火。火无出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身虽离欲,心犹爱染,耽欲耽爱、着欲处欲、悦欲伴欲,有如是等常在心中。彼诸…

《释尊的禅修过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