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隨眠去除:《相應部》中的Pahana 經、Datthabba 經、Salla 經、Dutiya Gelanna 經、Akasa 經以及Agara 經。
問十四:有的禅修者經由持咒及觀想而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祥,也察覺到他們身上的感受,他們能得到跟您的傳統法門相同的最後結果嗎?
答:經由持咒及觀想,有的人確實可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祥,這是靜慮禅修。悉達多菩薩從當時有名的禅定軌範師Alara Kalama及Uddaka Ramputta 學習這種靜慮一直到第七及第八禅定,但是這未能給他解脫。
悉達多菩薩經由發現內觀法門後成佛,他將“徹知無常”的智慧加到靜慮禅修之內。這是佛陀對當日禅定的貢獻,依此才可去隨眠(深處在心中的不淨)使心清淨。
有的人雖未修內觀,經由靜慮禅修有時也會生起身上的震動(感受),但大多是由于持誦一個特別的咒。由于這是一種人爲的震動而不是自然的震動,因而不合于內觀法門,因爲內觀是直接觀察自然的震動以符合佛陀所說的yathabhuta(如其自然地發生)。
再者,內觀禅修者要不斷體悟這些經驗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有助于淨化深藏在心靈深處的隨眠,以上這些是一般靜慮修法所缺的。
問十五:我們若同時持咒及修練內觀,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答:我們要先看清目標。如果目標是達到心靈平靜,那麼,持咒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目標是淨化心靈、去除隨眠、去除潛在的煩惱,那麼,內觀的修練是不可或缺的。將二者混起來,會産生混亂。
問十六: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可否在不同時段來念誦佛號及修練內觀法門?
答:初學者爲了增長對佛虔信以及使自己心靜下來,念誦佛號是很好的。但是內觀修練者更上一層樓來修練:在經驗的層面上體驗自己的實相,淨化自己的心靈,産生愛心及慈悲心。心靈淨化後,禅修者自然會對佛陀産生甚深的感激及虔信。
在日常生活中,激動産生時,初學者爲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念誦佛號是很有用的,但是內觀禅修者則更進一層來修練佛法:觀察此時自身的感受,體會無常、苦及無我,同時達成使心平靜及使心淨化。
問十七:依您的經驗,修練內觀後,對于佛經的意義越來越明白,您可否舉些例子?
答:顯著的例子,例如緣起的意義,特別是在緣起的一環中,由“受”産生“愛”;四聖谛的十二行相以及《四念住經》。
問十八:您的十日內觀課程與四念住課程有何不同之處?爲何您對《四念住經》甚爲重視?
答:這二種課程的修練方法相同,只是開示不同。十日課程的開示只對學生介紹佛法的核心綱要,特別是對非佛教徒的人。四念住課程的開示則依據佛陀的法語仔細澄清內觀的技巧。事實上,內觀與四念住是相同的。我們重視《四念住經》是因爲它明晰地解釋內觀修練,因此,當學生們傾聽佛陀的實際法語時,會得到大的鼓舞。
問十九:您認爲菩薩要修練內觀嗎?
答:菩薩當然要修練內觀。內觀可淨化心靈的最深處,此有助于菩薩的發展慈悲品德,經由內觀這些品德變得強力而有效。菩薩要過著清淨的生活來服務他人,如果心不清淨,如何能以正法服務他人?這些立誓成佛的人跟未立誓的人都要用同樣的方法來淨化心靈;當進入涅槃階段的一刻,這些立誓的人不會走向阿羅漢果位,他將繼續累積所需功德去達成佛果。
總而言之,菩薩要過著清靜的生活,以慈悲心來幫助別人。內觀法門幫助他如此過活。佛陀在《四念住經》中明確地說是修練四念住,也就是修練內觀。因此,菩薩絕對需要修練內觀。
問二十:修練內觀後,禅修者最後能體悟到身心都是毫無實質嗎?如何消融個人的自我並變得充滿慈悲?
答:這就是內觀所修的!體悟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的特性,有助于禅修者體悟到空性的真谛,去除對身心表面真理的假相與錯覺。了解到整個現象的真實性、實相,禅修者經由內觀的修練,以實際體驗的層面去體悟身心毫無實質,而不是只在理性的或信仰的層面去接受它。經由內觀的修練,這種體會變得越來越強,禅修者膨脹的自我將開始消減。直接體驗到無我時,自然會從心靈的深處生起對別人的慈悲心。有一些以強烈自我爲中心來生活的人,經由內觀的修練,大大地改變了。如果內觀不能消融自我,不能産生或增長慈悲、善意及無我爲他人服務的美德,那麼,它就不是具足慈悲心的佛陀的教導。由于它有這些成效,使我們覺得內觀是他的真正教導。
問二十一:修練內觀法門,出家衆及在家衆可得相同的效果嗎?
答:對出家衆及在家衆,修練內觀法門的技巧是相同的,但是出家衆比在家衆較能得到好的效果,一方面因爲在家衆比出家衆的心較爲浮動及混擾,一方面因爲在家衆學完十日內觀課程後仍忙于各種世俗事務而不易維持正常的每日修練。跟在家衆相反,出家衆沒有世俗事務纏身而能參加一次以上的課程,甚至20天、30天、45天的長期課程,並且連續以較長的時間作每天的修練。當出家衆的內觀修練成熟後,他們可以化導廣大的在家衆,如同雷狄· 薩亞道法師及他的比丘弟子們在緬甸所做的一樣。
問二十二:如何應用內觀在日常生活之中,及在臨死之時?
答:每當心中的不淨念頭生起時,在身上就有感受出現,雖然在表面的層面來看,這些念頭是來自外在的一些事物,但是一個好的內觀禅修者,在每當不淨的念頭在心中生起時,將觀察身上的感受,保持心的平等,不久就能從不淨的念頭中脫出。禅修者對身上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培養出對外在世界的生活變化也能在心中平等。他學到了“生的藝術”,也學到了“死的藝術”。內觀的經常修練,以平等心觀察感受,使禅修者智慧加強,在臨死之時,有助于無常觀的生起,以平等心觀察感受,因而,死時充滿覺知、安詳,免于恐懼、憂慮及痛苦。許多內觀禅修者臨死時死得很覺知、很安詳,這事實被他們當場在床邊的親友們所注意到並報告出來。這顯然就是“死的藝術”。
問二十叁:內觀禅修者能夠幫助臨死的親友們嗎?
答:如果臨死的人也是一位內觀禅修者,那麼其他的禅修者可坐在他的旁邊修練內觀,使周圍充滿純淨的震動以及慈悲的氣氛,這樣對臨死的禅修者有助于在死時保持心靈的純淨。有很多這種個案被人所目睹。若臨死的人不是一位內觀禅修者,仍可使他周圍的氣氛純淨,但是效果顯然並不如前一狀況。
問二十四:內觀可以改變受刑人的習氣嗎?
答:可以。在印度監獄所舉辦的獄中內觀課程得到證明。最近已出版有關新德裏· 帝哈中央監獄所舉辦的內觀課程的科學研究報告。囚犯顯然是很痛苦的人,監獄四壁的限製使他隔離與家人相處的快樂以及住家的種種舒適,他活在緊張之中。但是,他還遭遇一個更大的監獄的痛苦:他是自己不良習性的囚犯,因爲他存有報複的不良意願,不斷生起瞋恨、惡意、敵意等負面心理,使他自己更爲痛苦。另一種狀況是他始終意氣消沈,充滿罪惡感,或對未來充滿恐懼,永遠絕望、憂慮、壓抑。藉由觀察有關自身的真理,內觀法門可幫助他走出他的習性,滅除不良的情緒及想法。
問二十五:內觀能改變毒瘾者的習性嗎?
答:能。內觀可幫助他走出所有的瘾。表面上他是沈溺于藥、酒等等,事實上他是沈溺于這些刺激品所産生的身上感受。經由修練內觀,他學習如何客觀地觀察所有的感受,(了知其無常的性質後)貪著于瘾感的習性反應自然消失了。在一些研究中,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人們可以由此戒瘾。
問二十六:葛印卡導師,能否給佛陀的信仰者們一些忠告?
答:我希望佛陀的信仰者們,實際地跟隨佛陀的教導,也就是親身去體驗無常、苦、無我及空性的真理,而不是只在信仰或理性的層面上接受真理。在信仰或理性的層面上了解佛法是好的,這是一個基礎,但是真正得到佛法的益處是來自經驗層面的親證。
《訪問葛印卡導師 ――談內觀禅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