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P4

  ..續本文上一頁學 生:相當多。

  阿姜念:因此,你是指所産生的苦多得讓你記不清楚幾次了。那麼你怎麼還會認爲你舒服呢?因爲你對苦觀照得太少,所以你沒有體會到苦。要在苦生起之後你才改變姿勢。你必須遵照這個要領。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你要注意是否隱藏著煩惱,因爲煩惱會讓你生起邪見。你要知道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這樣如理作意可以防止煩惱的介入。並且你必須清楚自己是不得不變換成新姿勢的,這樣可以防止起貪念。在你還不感覺苦的時候,就存心想見苦,這樣你是在期待苦的生起,你不能這樣修,因爲這也是貪欲。煩惱是非常微細的,如果你不知道煩惱有多麼微細,你就不可能隨時注意到它-如果你沒有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觀照的話,煩惱就會介入其中。所以你在修的時候必須注意到是否有煩惱存在。而這種注意力我們稱爲覺察力。因爲修學毗婆奢那就像研究任何學科一樣-你要具足實際和理論兩方面。修行就像實驗課一樣,是把你所學的理論運用上去。如果你在修行上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你就會知道煩惱是什麼時候介入的。

  重要的是你必須隨時保持觀照身心。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某一個特定的部分-要觀照整個色身。一定要先生起苦之後你才察覺到苦,不要去期待苦的生起。如果你在期待苦的話,就不能保持在當下了。就像一扇開著的門,只要你將門稍微打開一點點,微細的煩惱就會溜進來;要是門戶大開的話,粗重的煩惱也會闖進來。如果你能保持在當下,就像把門關起來一樣,煩惱就無法進來了。

  學 生:有時我會因爲心不在焉,而無法觀照身心-而我會對自己心不在焉感到罪惡感。

  阿姜念:心不在焉是沒有關系的。因爲心不在焉而感到難過,那表示你已經偏離了當下了。難過是厭惡,也是一種煩惱,因此煩惱就介入了。煩惱是非常微細而隨時會溜進來的,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沒辦法修得好,也就無法察覺這種罪惡感也是一種煩惱。

  即使你只見到一點苦-就不錯了。但如果你見到很多苦,你很快就能體會到苦即是真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說「舒服」是誰在舒服?是五蘊身舒服嗎?只有一個蘊可能會舒服,就是你心中的「樂」顛倒妄想。但如果你修行正確的話,是不應該會覺得舒服的。因爲舒服並不符合佛陀的教則,所以修行者不應該覺得他舒服,因爲舒服的觀念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應該認爲他舒服,他必須去體會苦。如果你體會到苦,你就會知道根本就沒有舒服可言。

  你曾經見到苦嗎?你沒見到苦是因爲你沒有去觀照呢?還是因爲根本沒有苦呢?

  學 生:我感受到苦,但並不多。如果爲了見苦我坐的時間長一點,讓自己更痛然後再改變姿勢,就可以見到更多苦,這樣對嗎?

  阿姜念:不,這樣不對。你爲什麼要見苦,見苦有什麼好處?什麼動機使你想見苦?如果你想見苦的動機與煩惱相應的話,貪愛早就摻雜在你的動機之中。而因爲你有了想要見苦的貪念,你就不會想要改變姿勢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變得很容易受驚嚇。

  阿姜念:一個修行者偏定的時候是很容易受驚嚇的。這是偏定的特質,修行者偏定的時候會很容易害怕。你是否發現修與不修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學 生:我修業處的時候,就覺得想睡。

  阿姜念:你變得想睡是因爲偏定的關系,不要再修業處了。因爲你一修業處就容易偏定。苦苦産生的時候,如果你刻意不改變姿勢,就表示你在修業處。一般的情況下,苦苦一生起你就會變換姿勢,如果你不變換姿勢,那表示你修業處就會造成偏定的現象。

  因此不要做一些不尋常的事,如果你覺得你在修業處,就要停止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還好嗎?

  學 生:是的,還好,但身心尚未清楚顯現。

  阿姜念:身心對修毗婆奢那非常重要,你要先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身心就會時常顯現,你就會體會到我們之所以稱之爲名色(身心)的道理。

  我覺得你的修行還是夾雜著貪念。你一定要去除這些貪念,不要想見到生滅的身心,也不要想見叁法印。不要産生貪念,因爲貪念就是集。你所要做的就是觀照現行或生起的身心,你要記住就像看一出戲一樣。首先當身顯現的時候,你必須具足分別身和心的智慧,接著就可以體會到顯示身心特性的叁法印。身心沒有保持在當下,就不可能産生般若智慧。如果你先由教理了解身心,可以引導你在修行的時候容易見到身心的顯現。修行見到身心所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別智,是第一階智。那時你就即將能體會到所有十六階智當中的身心了。

  你要體會身心所依據的原理是什麼?

  學 生:我必須要如理作意。

  阿姜念:譬如看的時候,你如何如理作意?

  學 生:看的時候,我正見是心在看。

  阿姜念:以這種如理作意觀照的方式使你具足正念正知,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會有正念正知。

  保持覺照力對于身心的顯現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持續保持覺照力的話,七天當中,身心一定顯現的-這點是無須置疑的。正念、正知意即對身心的觀照-活在當下。如果你只有正念,就會偏定。如果你只觀身而不知道是什麼樣身或心-如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那就錯了。如果你觀照得對,就不會偏定。引發實相般若所需要的定(剎那定),只要在當下能明覺就足以防止煩惱(蓋)的侵入而生起實相般若了。

  你以後成爲教毗婆奢那禅觀的禅師,因此你必須知道你所教的人他們修得對不對,和他們修對、修錯的原因,如果修錯了,你也要知道爲什麼修錯並且糾正他們。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的正念比以前好。

  阿姜念:只有正念較好,而覺照力不夠好的話,就會偏定。如果你只觀照坐姿的話,這就沒有覺照力,也就不是毗婆奢那修法。你必須還要知道坐著的是坐的色身(正知),以這種方式觀照坐的色身的人所具足的智慧是精進-正念-正知。如果你只有正念,你只知道姿勢,這樣並不能改變「坐的是我」的邪見,因此只是禅定的修法,而不是毗婆奢那的修法了。

  你有正確的覺照力時,身心才能顯現。在開始修行之前,你必須先研究什麼是色身、什麼是心。但你只知道名相和定義,而不知道身心真實的特性;之後修行的時候,就能體會到身心真實的特性了。當坐的色身顯現的時候,你就會了解坐的色身的特性。這好比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你學會說「A」、「B」、「C」、「D」-但你並不認得字形只會念,那麼在你還沒學會字母之前,如果看到字母,你是讀不出來的。修行就像這樣,你必須知道理論和實修-形和音。

  如此當身心靠實相般若而顯現的時候,你馬上就體會到身心的特性了。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是否注意觀照呢?

  學 生:是的。但大多數的時候我都不清楚(自己變換姿勢了)。

  阿姜念:疼痛産生的時候,你未曾如理作意觀照變換姿勢。你不清楚變換姿勢的原因,那表示正念正知不夠好。疼痛産生的時候,生起想要換姿勢的欲念-對新姿勢的渴望。所以你要如理作意而提醒自己必須變換姿勢了。

  學 生:清晨寺廟扣鍾的聲音非常大聲,使我無法修行。

  阿姜念:你不想聽到鍾聲的幹擾,但是正確修毗婆奢那的-見是我們一定會聽到聲音的。因爲有助緣(聲和耳)存在的時候,就聽得到聲音,這是我們所無法控製的。心聽聲的作用是無我的,不要覺得煩擾。只要注意觀照心在聽,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人在聽,也不是你在聽。

  身心顯現時,不管是什麼樣的身心,這種身心會有利于啓發你的實相般若,但修行者卻只想選擇他喜歡的身心去修,這就已經與煩惱相應了,因此你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如理作意才行。

  學 生:有時我會睡不著,不知道爲什麼?

  阿姜念:因爲覺照力較好,有時你會無法入睡。這代表修持較好,你已經不需要睡那麼多了。如果你沒有覺照力(正念正知)貪念一來就會想睡了。如你觀照得好,甚至吃的時候你都不會去品嘗味道,但你還是會吃飽的,你也知道味道只是不再覺得美味了。因爲吃東西是饑餓迫使你不得不吃,而不是因爲你想吃。如果你能經常這樣觀照而防範煩惱的話,很快就能開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們對修行體會如何?

  學 生:我覺得我修得比較好了,我知道修行當中的因果關系,因此障礙生起時,我知道如何對治。

  阿姜念:你如何對治你的障礙-或只是讓它們自己消失呢?

  學 生: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産生偏定的現象,我知道是偏定-就變換姿勢。

  阿姜念:如果你不變換姿勢,偏定的現象會消失嗎?

  學 生:如果我不變換姿勢,偏定的現象有時也會消失。

  阿姜念:身心已經顯現了嗎?

  學 生:我見過了幾次。

  阿姜念:你是由理論還是實修來認知身心的呢?它們是同還是不同呢?。

  學 生:我是由實修來認知身心的。由理論和實際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說由理論和實修所認知的身心不同,是怎麼不同呢?

  學 生:由實修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爲它是一種覺受,而非想象。

  阿姜念:那一種色身,你見得較多?

  學 生:每一種姿勢我都可以見到色身,而關于心,我見到心在看,心在聽很多次,但還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來認知,用的是什麼方法?

  學 生:我必須對我所觀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覺照力(覺察而見)。

  阿姜念:是的,想要見到身心,這是正確的方法,而且你要繼續保持觀照,直到你更有經驗爲止,如果你只是觀照而不知道你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觀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話,你會妄執身心是一體的,是「你」-而隱蔽無我的顛倒妄想就不能被破除。

  覺照力是能觀,而身心是所觀,所以你必須對你所觀照的各種身心保持覺照力。如果你不這樣觀照,身心是不會顯現的。…

《阿姜念與學生的會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