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P4

  ..续本文上一页学 生:相当多。

  阿姜念:因此,你是指所产生的苦多得让你记不清楚几次了。那么你怎么还会认为你舒服呢?因为你对苦观照得太少,所以你没有体会到苦。要在苦生起之后你才改变姿势。你必须遵照这个要领。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你要注意是否隐藏着烦恼,因为烦恼会让你生起邪见。你要知道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这样如理作意可以防止烦恼的介入。并且你必须清楚自己是不得不变换成新姿势的,这样可以防止起贪念。在你还不感觉苦的时候,就存心想见苦,这样你是在期待苦的生起,你不能这样修,因为这也是贪欲。烦恼是非常微细的,如果你不知道烦恼有多么微细,你就不可能随时注意到它-如果你没有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观照的话,烦恼就会介入其中。所以你在修的时候必须注意到是否有烦恼存在。而这种注意力我们称为觉察力。因为修学毗婆奢那就像研究任何学科一样-你要具足实际和理论两方面。修行就像实验课一样,是把你所学的理论运用上去。如果你在修行上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你就会知道烦恼是什么时候介入的。

  重要的是你必须随时保持观照身心。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某一个特定的部分-要观照整个色身。一定要先生起苦之后你才察觉到苦,不要去期待苦的生起。如果你在期待苦的话,就不能保持在当下了。就像一扇开着的门,只要你将门稍微打开一点点,微细的烦恼就会溜进来;要是门户大开的话,粗重的烦恼也会闯进来。如果你能保持在当下,就像把门关起来一样,烦恼就无法进来了。

  学 生:有时我会因为心不在焉,而无法观照身心-而我会对自己心不在焉感到罪恶感。

  阿姜念:心不在焉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心不在焉而感到难过,那表示你已经偏离了当下了。难过是厌恶,也是一种烦恼,因此烦恼就介入了。烦恼是非常微细而随时会溜进来的,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没办法修得好,也就无法察觉这种罪恶感也是一种烦恼。

  即使你只见到一点苦-就不错了。但如果你见到很多苦,你很快就能体会到苦即是真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说「舒服」是谁在舒服?是五蕴身舒服吗?只有一个蕴可能会舒服,就是你心中的「乐」颠倒妄想。但如果你修行正确的话,是不应该会觉得舒服的。因为舒服并不符合佛陀的教则,所以修行者不应该觉得他舒服,因为舒服的观念是不对的,所以他不应该认为他舒服,他必须去体会苦。如果你体会到苦,你就会知道根本就没有舒服可言。

  你曾经见到苦吗?你没见到苦是因为你没有去观照呢?还是因为根本没有苦呢?

  学 生:我感受到苦,但并不多。如果为了见苦我坐的时间长一点,让自己更痛然后再改变姿势,就可以见到更多苦,这样对吗?

  阿姜念:不,这样不对。你为什么要见苦,见苦有什么好处?什么动机使你想见苦?如果你想见苦的动机与烦恼相应的话,贪爱早就掺杂在你的动机之中。而因为你有了想要见苦的贪念,你就不会想要改变姿势了。

  学 生:我修的时候变得很容易受惊吓。

  阿姜念:一个修行者偏定的时候是很容易受惊吓的。这是偏定的特质,修行者偏定的时候会很容易害怕。你是否发现修与不修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 生:我修业处的时候,就觉得想睡。

  阿姜念:你变得想睡是因为偏定的关系,不要再修业处了。因为你一修业处就容易偏定。苦苦产生的时候,如果你刻意不改变姿势,就表示你在修业处。一般的情况下,苦苦一生起你就会变换姿势,如果你不变换姿势,那表示你修业处就会造成偏定的现象。

  因此不要做一些不寻常的事,如果你觉得你在修业处,就要停止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还好吗?

  学 生:是的,还好,但身心尚未清楚显现。

  阿姜念:身心对修毗婆奢那非常重要,你要先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身心就会时常显现,你就会体会到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名色(身心)的道理。

  我觉得你的修行还是夹杂着贪念。你一定要去除这些贪念,不要想见到生灭的身心,也不要想见三法印。不要产生贪念,因为贪念就是集。你所要做的就是观照现行或生起的身心,你要记住就像看一出戏一样。首先当身显现的时候,你必须具足分别身和心的智慧,接着就可以体会到显示身心特性的三法印。身心没有保持在当下,就不可能产生般若智慧。如果你先由教理了解身心,可以引导你在修行的时候容易见到身心的显现。修行见到身心所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别智,是第一阶智。那时你就即将能体会到所有十六阶智当中的身心了。

  你要体会身心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学 生:我必须要如理作意。

  阿姜念:譬如看的时候,你如何如理作意?

  学 生:看的时候,我正见是心在看。

  阿姜念:以这种如理作意观照的方式使你具足正念正知,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会有正念正知。

  保持觉照力对于身心的显现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持续保持觉照力的话,七天当中,身心一定显现的-这点是无须置疑的。正念、正知意即对身心的观照-活在当下。如果你只有正念,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身而不知道是什么样身或心-如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那就错了。如果你观照得对,就不会偏定。引发实相般若所需要的定(剎那定),只要在当下能明觉就足以防止烦恼(盖)的侵入而生起实相般若了。

  你以后成为教毗婆奢那禅观的禅师,因此你必须知道你所教的人他们修得对不对,和他们修对、修错的原因,如果修错了,你也要知道为什么修错并且纠正他们。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的正念比以前好。

  阿姜念:只有正念较好,而觉照力不够好的话,就会偏定。如果你只观照坐姿的话,这就没有觉照力,也就不是毗婆奢那修法。你必须还要知道坐着的是坐的色身(正知),以这种方式观照坐的色身的人所具足的智慧是精进-正念-正知。如果你只有正念,你只知道姿势,这样并不能改变「坐的是我」的邪见,因此只是禅定的修法,而不是毗婆奢那的修法了。

  你有正确的觉照力时,身心才能显现。在开始修行之前,你必须先研究什么是色身、什么是心。但你只知道名相和定义,而不知道身心真实的特性;之后修行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身心真实的特性了。当坐的色身显现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坐的色身的特性。这好比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你学会说「A」、「B」、「C」、「D」-但你并不认得字形只会念,那么在你还没学会字母之前,如果看到字母,你是读不出来的。修行就像这样,你必须知道理论和实修-形和音。

  如此当身心靠实相般若而显现的时候,你马上就体会到身心的特性了。当你改变姿势的时候,是否注意观照呢?

  学 生:是的。但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不清楚(自己变换姿势了)。

  阿姜念:疼痛产生的时候,你未曾如理作意观照变换姿势。你不清楚变换姿势的原因,那表示正念正知不够好。疼痛产生的时候,生起想要换姿势的欲念-对新姿势的渴望。所以你要如理作意而提醒自己必须变换姿势了。

  学 生:清晨寺庙扣钟的声音非常大声,使我无法修行。

  阿姜念:你不想听到钟声的干扰,但是正确修毗婆奢那的-见是我们一定会听到声音的。因为有助缘(声和耳)存在的时候,就听得到声音,这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心听声的作用是无我的,不要觉得烦扰。只要注意观照心在听,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人在听,也不是你在听。

  身心显现时,不管是什么样的身心,这种身心会有利于启发你的实相般若,但修行者却只想选择他喜欢的身心去修,这就已经与烦恼相应了,因此你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如理作意才行。

  学 生:有时我会睡不着,不知道为什么?

  阿姜念:因为觉照力较好,有时你会无法入睡。这代表修持较好,你已经不需要睡那么多了。如果你没有觉照力(正念正知)贪念一来就会想睡了。如你观照得好,甚至吃的时候你都不会去品尝味道,但你还是会吃饱的,你也知道味道只是不再觉得美味了。因为吃东西是饥饿迫使你不得不吃,而不是因为你想吃。如果你能经常这样观照而防范烦恼的话,很快就能开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对修行体会如何?

  学 生:我觉得我修得比较好了,我知道修行当中的因果关系,因此障碍生起时,我知道如何对治。

  阿姜念:你如何对治你的障碍-或只是让它们自己消失呢?

  学 生: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产生偏定的现象,我知道是偏定-就变换姿势。

  阿姜念:如果你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会消失吗?

  学 生:如果我不变换姿势,偏定的现象有时也会消失。

  阿姜念:身心已经显现了吗?

  学 生:我见过了几次。

  阿姜念:你是由理论还是实修来认知身心的呢?它们是同还是不同呢?。

  学 生:我是由实修来认知身心的。由理论和实际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说由理论和实修所认知的身心不同,是怎么不同呢?

  学 生:由实修所认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一种觉受,而非想象。

  阿姜念:那一种色身,你见得较多?

  学 生:每一种姿势我都可以见到色身,而关于心,我见到心在看,心在听很多次,但还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来认知,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 生:我必须对我所观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觉照力(觉察而见)。

  阿姜念:是的,想要见到身心,这是正确的方法,而且你要继续保持观照,直到你更有经验为止,如果你只是观照而不知道你所观照的是什么样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观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话,你会妄执身心是一体的,是「你」-而隐蔽无我的颠倒妄想就不能被破除。

  觉照力是能观,而身心是所观,所以你必须对你所观照的各种身心保持觉照力。如果你不这样观照,身心是不会显现的。…

《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