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与初果之后(即入流者、须陀洹)(美国 坦尼沙罗尊者)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与初果之后(即入流者、须陀洹)

  引言

  巴利经典中承认四个觉悟层次, 其中的初级层次称为入流(又译初果)。 走向入流的修持已经在这本学习指南的第一部分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包含的是初果的经历与果报。经文中谈论初果经历与果报的段落,采用的是经中普遍使用的三类阐述模式:叙述式----已证入流果者的故事;宇宙观模式----描述死后那些已证入流果者的去向;还有一种可被称为“空性”的模式----描述入流过程与入流后,所直接经历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心理状态本身。

  这部分学习指南材料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法眼的升起,讨论初果的经历,以说明为什么这个经历以视感出现的段落作结尾。第二部分,三种束缚,讨论轮回的三种束缚,即自我的观念(身见)、不确定感(疑法)、对戒律与修持教条的执取(戒禁取),在法眼升起时怎样被斩断。第三部分,初果者的素养,讨论证得初果者的个人素养,它们直接来自于前三种束缚的断除。这个部分专门讨论的是初果者四素养的三种列表,不要把它们与学习指南的第一部分当中讨论过的,为证初果必备的四个因素混淆起来。第四部分,果报,讨论的是初果者此生与来生的果报。最后一部分,忠告,与长部16中佛陀入灭前对弟子们的最后忠告相对应,那部经文中还报道,佛陀入灭之前的比丘弟子中最落后的也已是初果者。他的最后之词强调警觉的重要性,这个事实说明,即使是初果者也必须保持警觉。这在当前特别为真,许多不同的禅修门派以如此不同的词汇定义初果,因此就产生这样的问题,谁的初果证明有效、谁的无效。对于所有行者来说最安全的步骤----无论是不是有证明的初果者,无论那种证实是否有效----是对一切心态保持警觉的态度。

  “法流”与“入流”, 指的是八圣道的所有八个因素融为一体的时刻。

  “舍利弗, 人们说: “法流、法流”。 那么舍利弗, 什么是法流

   ”

  “世尊, 这条八圣道就是法流: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很好, 舍利弗! 很好! 这条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是法流。 ”

  ----SN LV.5 (相应部)

  这些因素的融合称为法流是因为, 如小溪不可避免地汇成大河、归入海洋, 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件事。 在入流的即刻当下, 导致法眼的升起, 这就是构成首次觉醒的直观视景。 入流的长远意义在于, 它确保在不多于七次的轮回生命里, 获得彻底解脱。

  法眼的升起

  法眼升起时看见什么

  

  接着, 阿萨极尊者为游方者舍利弗说法:

  有缘起的现象, 无论是什么,

  它们有原因, 它们会止息,

  这就是伟大的行者释加世尊的教导。

  游方者舍利弗在聆听这段佛法开示时, 升起了无尘、无染的法眼: 凡是有缘起的, 都会止息。

  ----Mv I 23.5 (毗尼律大品)

  这个标准公式, 在整个经藏里多次重复, 看上去或许不象是那么了得的洞见。 然而, 经文上很清楚, 这个洞见不是一种信仰或者思考, 而是一类直观视感。 以下段落将说明, 尽管信仰与思考可能有助于直接观察----具备了程度未予定义的信仰与明辨, 也许还能保证此生某个时刻这个视感会发生----但是, 只有亲眼所见, 才能大幅度地改变人生轨迹, 改变自身与佛法的关系。

  “比丘们, 眼所见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耳…鼻…舌…身…法,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形态…声音…气息…味道…接触…观念,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意识,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体触…意触,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由眼触而生的感受…由耳触而生的感受…由鼻触而生的感受…由舌触而生的感受…由体触而生的感受…由意触而生的感受,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对形态的辨知…对声音的辨知…对气息的辨知…对味道的辨知…对接触的辨知…对智识的辨知,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对形态的期待…对声音的期待…对气息的期待…对味道的期待…对接触的期待…对智识的期待, 是无常, 易变, 可改的。

  “对形态的执取…对声音的执取…对气息的执取…对味道的执取…对接触的执取…对智识的执取,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土…水…火…风…空间…意识,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形态…感受…辨知…造作…意识, 是无常、易变、可改的。

  “确信、坚信这些现象有这般性质的人, 称为信仰的追随者: 他已经进入了正确轨道, 进入了正直者的层次, 超越了凡人的层次。 他不可能作那些导致重生于地狱、兽界、饿鬼界的恶行。不实现入流果, 他不会死去。

  “带着少量明辨进行思考之后, 接受这些现象有这般性质的人, 称为法的追随者: 他已经进入了正确轨道, 进入了正直者的层次, 超越了凡人的层次。 他不可能作那些导致重生于地狱、兽界、饿鬼界的恶行。 不实现入流果, 他不会死去。

  “了解与看见这些现象有这般性质的人, 称为入流者, 他们坚定不移, 再也不会坠入恶趣, 他们会走向自我觉悟。 ”

  ----SN XXV.1-10 (相应部)

  居家者乌巴离正且坐着, 就升起了无尘、无染的法眼: 凡是有缘起的, 都会止息。 接着----在亲见了法、实现了法、了解了法之后, 在法中立足, 已经超越了疑惑、不再有问题---居家者乌巴离不再惧怕, 对于师尊的教导不再依赖于他人。

  ----MN56 (中部)

  法眼升起的经历如此强有力, 部分原因在于, 随着证得“凡是有缘起的, 都会终止”, 必然瞥见的是“一切缘起”的反面, 也就是瞥见了非缘起----即不死状态。

  [证得入流果之后] 游方者舍利弗立即去找游方者木建连。 游方者木建连见他从远处走来, 便说: “朋友, 你眼目明亮、肤色纯净。 可是已证见不死

  ”

  “是的, 朋友, 我证见了。 ”

  ----Mv I 23.5 (毗尼律大品)

  上文中阿萨极尊者讨论缘起的偈句与舍利弗法眼的升起,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表明, 法眼所传递的证见, 不仅仅是对于常规经验的瞬逝、无常本质的洞见。 还延展到对该经验的缘起、相依本质的证见。 其它段落对已证初果者的知识有更详细的描述, 内容表明也确实如此, 证得初果者即指已入法流者。 法眼所见之处, 事物依特定的因缘升起、消逝, 缘起的后果或者即刻感知, 或者随时间迁移而感知。

  “他通过明辨, 正确地找到、正确地培养出哪一种尊贵法门

   ”

  “有这样的情形, 一位圣者的弟子注意到:

  有此, 就有彼。

  此的升起, 导致彼的升起,

  无此, 就无彼。

  此的止息, 导致彼的止息。

  “换句话说:

  以无明为前提, 升起造作(或译:行蕴)

  以造作为前提, 升起意识

  以意识为前提, 升起名色

  以名色为前提, 升起六种感知媒体

  以六种感知媒体为前提, 升起接触

  以接触为前提, 升起感受

  以感受为前提, 升起渴望

  以渴望为前提, 升起执取/维持

  以执取/维持为前提, 升起缘起

  以缘起为前提, 升起出生

  以出生为前提, 接下来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张力、绝望便都升起运作。若大一堆张力、苦痛便是这样起源的。

  “接下来, 就从该无明的杳无余迹的退隐、止息, 导致了造作的止息。 从造作的止息, 导致了意识的止息。 从意识的止息, 导致了名色的止息。 从名色的止息, 导致了六种感知媒体的止息。 从六种感知媒体的止息, 导致了接触的止息。 从接触的止息, 导致了感受的止息。 从感受的止息, 导致了渴望的止息。 从渴望的止息, 导致了执取/维持的止息。 从执取/维持的止息, 导致了出生的止息。 从出生的止息, 导致了衰老、死亡、悲伤、哀叹、痛苦、张力、绝望的全部止息。 若大一堆张力、苦痛便是这样止息的。

  “这就是他通过明辨, 正确地找到、正确地培养的尊贵法门。”

  ----AN X92 (增支部)

  “当圣者的弟子以正确的明辨, 如实看清了这个缘起与这些缘起现象, 他不可能追逐过去, 想着: “我有过去吗

   我没有过去吗

   我过去是什么

   我在过去怎样

   我过去在那里时, 是什么

   ” 他也不会追逐未来, 想着: “我会去未来吗

   我不会去未来吗

   我未来会是什么

   我在未来会怎样

   我已经是什么了, 在未来又会成为什么

  ” 他也不会对当下有内在的困惑, 想着: “我存在吗

   我不存在吗

   我是怎样的

   这个生灵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 他做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圣者的弟子以正确的明辨,如实看清了这个缘起与这些缘起现象。”

  ----SN XII 20 (相应部)

  入流者对缘起真相、对不死状态的洞见,本身是准确的,但是强度却不如阿罗汉的洞见----阿罗汉已经证得了最后的觉醒层次。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比喻中说明。

  “朋友,尽管我已经以正确的明辨,如实恰当地看见了“缘起的止息是解脱,”我仍然不是无漏的阿罗汉。就好象沙漠里路边的一口井,既没有绳子也没有水桶,一个人在沙漠里沿路行走,感受着酷热的威力与压迫,精疲力竭、脱水口渴。他往井里看,知道有“水”,但是他却不能用身体够到水。同样地,尽管我已经以正确的明辨,如实恰当地看见了“缘起的止息是解脱”,我还不是无漏的阿罗汉。”

  ----SN XII 68…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与初果之后(即入流者、须陀洹)(美国 坦尼沙罗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