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N X 92 (增支部)
尽管这是入流者四个素养的标准条目,在经中某些地方该四个素养则被其它名称所替代。
SN LV32 里把第四个素养定义如下: “进一步地,圣者的这位弟子住在家里,带着洗净了吝啬之染的知觉,慷慨、大方、宽宏大度、有求必应、乐于分享供养。”
SN LV 33 里是这样定义的: “更进一步地,圣者的弟子们有明辨,拥有明察生灭的能力----尊贵、有洞察力、走向苦的正确止息。”
把这些条目汇集起来,我们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个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AN VIII 54 把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来世快乐安宁的四种素养。经藏中有其它段落则对于这四个素养的每一个怎样体现在入流者的行为中,进行了探索。”
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不仅仅是信仰或者崇拜。这需要他信赖业的原理----也就是他借以证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
“一位居家人有了这五个素质,便是众居士之宝、众居士之莲、众居士之卉。哪五个素质?他/她有信心、有戒德、不追求护身符与仪式、信赖业而不信赖护身符与仪式、不在僧伽以外寻找受供者,而是首先在这里作供养。”
----AN V.175 (增支部)
初果者持守戒德,也是出于他对业的原理的深刻信赖,以及因为这种信赖对他人产生的同情。尽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但是他们具有的深刻洞见为戒德注入了力量,确保他们对于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不可动摇。
“有这样的情形,圣者的这位弟子作这般思索:“我好生、不好死。我爱好幸福、憎恶苦痛。----若被杀死,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我杀死另一个好生、不好死,爱好幸福、憎恨苦痛的人,是他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杀生、劝人不杀生、称赞不杀生。这样,他的行为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
“再者,他这般思索: “如果我尚未赠与,有人便从我处盗走(物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与我的妻子们通奸,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谎言破坏我的安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谗言离间我的朋友,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闲谈,那是我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闲谈、劝他人不闲谈、赞扬不闲谈。这样,他的言语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
----SN LV7 (相应部)
“比丘们,每隔半月就要持诵多于一百五十条的戒律,欲达解脱目标的僧伽按照这些戒律进行训练。这些戒律总体归集成三类训练。哪三类?对于提高戒德的训练、对于提高心智的训练、对提高明辨的训练。这就是戒律总体归集成的三类训练。
“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圆满、定力修成一部分、明辨修成一部分。对那些较为细小的戒律,他违反了,会自己改正。为什么?因为那不能说是他(的尊贵成就)的失格,但是对于那些对于圣道生活所必须而适当的基本戒律,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他的戒德是稳定的。对于(前三种束缚)的彻底终结,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永远不坠恶趣,稳步走向自我觉醒。”
----AN III 87 (增支部)
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须培养的素质。但是,入流果的证得,给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
“比丘们,吝啬有这样五类。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对法的吝啬。这就是五类吝啬。这五类中最有害是对法的吝啬…
“没有抛弃这五类吝啬,他不能证得初果。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还有忘恩负义。”
----AN V 254, 257 (增支部)
“这五类是有德者布施时的素质:哪五类?有德者带着信心布施、有德者带着专注布施、有德者应时布施、有德者带着热心布施、有德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AN V 148 (增支部)
明辩这个素质与初果者斩断自我观念的束缚最直接相关。然而,这个素质的蕴涵也推及正见的其它方面。实际上,“有具足见”是初果者的称号之一。具足见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精神生活,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
“有这样的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去树下、或去空静之处,这般思索: “我是否还有不曾抛弃的内在迷惑,使我受其纠缠,不能得到如实的知与见?” 如果一位比丘为贪欲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恶意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受懒散与麻木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焦躁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疑问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这个世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争执、吵架、争论、以口舌为武器相互刺戳,他的心就受纠缠。
“他看清了,“我内心已没有不曾抛弃的迷惑,受其纠缠,我不能得到如实之知、如实之见。我的心得到充分培养、走向对真相的了悟。” 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当我修习、培养、练习这个(具足)见时,我是否亲身得到宁静、我是否亲身得到解脱?”
“他看清了,“当我修习、培养、练习如是见时,我亲身得到宁静、我亲身得到解脱。”
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这位弟子这般思索:”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
“他看清了,”没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三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
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在将来约束不犯。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婴儿仰面而躺,手脚触到火星末子,会立刻回缩,同样地,有具足见者,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将来约束不犯。
“他看清了,“我拥有了具足见者的素养。” 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
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等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正如一头母牛带着小牛,一边吃草、一边看着小牛,同样地,拥有至高正见的人,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层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
“他看清了,“我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
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法与律时,他尊重、专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全神贯注地倾听。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者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
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的法与律时,他获得了理解,他理解了法义、为得法而喜悦。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圣者这位具足七个因素的弟子,已善加探察了实现初果的素养。圣者的这位具足七种因素的弟子,已得初果。”
----MN48 (中部)
“有这样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初学者。”而一位熟练者(原注: 即阿罗汉),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熟练者。”
“那么,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初学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初学比丘。他如实看清“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灭苦之道。”这就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可以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再者,这位初学比丘作这般思索: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他看清了,“不,没有其他僧侣行者能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再者,这位初学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那么,一位熟练的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熟练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这位熟练的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熟练者。”
“再者,这位熟练者明察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他看清了: “这六根将会彻底消解、杳无踪迹、不着余痕,没有其它六根会从任何地方以任何…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与初果之后(即入流者、须陀洹)(美国 坦尼沙罗尊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