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N X 92 (增支部)
盡管這是入流者四個素養的標准條目,在經中某些地方該四個素養則被其它名稱所替代。
SN LV32 裏把第四個素養定義如下: “進一步地,聖者的這位弟子住在家裏,帶著洗淨了吝啬之染的知覺,慷慨、大方、寬宏大度、有求必應、樂于分享供養。”
SN LV 33 裏是這樣定義的: “更進一步地,聖者的弟子們有明辨,擁有明察生滅的能力----尊貴、有洞察力、走向苦的正確止息。”
把這些條目彙集起來,我們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個素養:信心、戒德、慷慨、明辨。AN VIII 54 把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來世快樂安甯的四種素養。經藏中有其它段落則對于這四個素養的每一個怎樣體現在入流者的行爲中,進行了探索。”
信心: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不僅僅是信仰或者崇拜。這需要他信賴業的原理----也就是他借以證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
“一位居家人有了這五個素質,便是衆居士之寶、衆居士之蓮、衆居士之卉。哪五個素質?他/她有信心、有戒德、不追求護身符與儀式、信賴業而不信賴護身符與儀式、不在僧伽以外尋找受供者,而是首先在這裏作供養。”
----AN V.175 (增支部)
初果者持守戒德,也是出于他對業的原理的深刻信賴,以及因爲這種信賴對他人産生的同情。盡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但是他們具有的深刻洞見爲戒德注入了力量,確保他們對于基本道德原則的遵守不可動搖。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這位弟子作這般思索:“我好生、不好死。我愛好幸福、憎惡苦痛。----若被殺死,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我殺死另一個好生、不好死,愛好幸福、憎恨苦痛的人,是他不樂不願的。我不樂不願的,也是他人不樂不願的。我怎能把自己不樂不願的事加諸于他人?” 他這般思索後,便會避免殺生、勸人不殺生、稱贊不殺生。這樣,他的行爲便在叁方面是純淨的。
“再者,他這般思索: “如果我尚未贈與,有人便從我處盜走(物品),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與我的妻子們通奸,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以謊言破壞我的安甯,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以讒言離間我的朋友,那是我不樂不願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閑談,那是我不樂不願的。我不樂不願的,也是他人不樂不願的。我怎能把自己不樂不願的事加諸于他人?” 他這般思索後,便會避免閑談、勸他人不閑談、贊揚不閑談。這樣,他的言語便在叁方面是純淨的。”
----SN LV7 (相應部)
“比丘們,每隔半月就要持誦多于一百五十條的戒律,欲達解脫目標的僧伽按照這些戒律進行訓練。這些戒律總體歸集成叁類訓練。哪叁類?對于提高戒德的訓練、對于提高心智的訓練、對提高明辨的訓練。這就是戒律總體歸集成的叁類訓練。
“有這樣的情形,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圓滿、定力修成一部分、明辨修成一部分。對那些較爲細小的戒律,他違反了,會自己改正。爲什麼?因爲那不能說是他(的尊貴成就)的失格,但是對于那些對于聖道生活所必須而適當的基本戒律,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他的戒德是穩定的。對于(前叁種束縛)的徹底終結,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AN III 87 (增支部)
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須培養的素質。但是,入流果的證得,給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
“比丘們,吝啬有這樣五類。哪五類?對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對護持者家族的吝啬、對個人收益的吝啬、對個人地位的吝啬、對法的吝啬。這就是五類吝啬。這五類中最有害是對法的吝啬…
“沒有抛棄這五類吝啬,他不能證得初果。哪五類?對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對護持者家族的吝啬、對個人收益的吝啬、對個人地位的吝啬、還有忘恩負義。”
----AN V 254, 257 (增支部)
“這五類是有德者布施時的素質:哪五類?有德者帶著信心布施、有德者帶著專注布施、有德者應時布施、有德者帶著熱心布施、有德者布施時不傷害自己與他人。”
----AN V 148 (增支部)
明辯這個素質與初果者斬斷自我觀念的束縛最直接相關。然而,這個素質的蘊涵也推及正見的其它方面。實際上,“有具足見”是初果者的稱號之一。具足見的影響不僅在于他的精神生活,還在于他的情感生活。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去樹下、或去空靜之處,這般思索: “我是否還有不曾抛棄的內在迷惑,使我受其糾纏,不能得到如實的知與見?” 如果一位比丘爲貪欲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惡意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受懶散與麻木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焦躁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他被疑問所牽引,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對這個世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對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糾纏。如果一位比丘耽于爭執、吵架、爭論、以口舌爲武器相互刺戳,他的心就受糾纏。
“他看清了,“我內心已沒有不曾抛棄的迷惑,受其糾纏,我不能得到如實之知、如實之見。我的心得到充分培養、走向對真相的了悟。” 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當我修習、培養、練習這個(具足)見時,我是否親身得到甯靜、我是否親身得到解脫?”
“他看清了,“當我修習、培養、練習如是見時,我親身得到甯靜、我親身得到解脫。”
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這位弟子這般思索:”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侶行者擁有我具備的如是見?”
“他看清了,”沒有(教外)其他僧侶行者擁有我具備的如是見。”這便是他所得的第叁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素養?”
具足見者的素養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素養:盡管他也許會觸犯某條戒律,而那個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對師尊或者修行同伴們忏悔、檢討、報告,在將來約束不犯。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嬰兒仰面而躺,手腳觸到火星末子,會立刻回縮,同樣地,有具足見者,盡管他也許會觸犯某條戒律,而那個錯誤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對師尊或者修行同伴們忏悔、檢討、報告,將來約束不犯。
“他看清了,“我擁有了具足見者的素養。” 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素養?”
具足見者的素養是什麼?這便是擁有具足見者的素養:盡管他也許會積極參與修行同伴們的各種活動,他仍然重視高等戒德的訓練、高等心智的訓練、高等明辨的訓練。正如一頭母牛帶著小牛,一邊吃草、一邊看著小牛,同樣地,擁有至高正見的人,盡管他也許會積極參與修行同伴們的各種活動,他仍然重視高等戒德的訓練、高層心智的訓練、高等明辨的訓練。
“他看清了,“我擁有具足見者的素養。”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力量?”
具足見者的力量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力量:當如來宣說法與律時,他尊重、專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全神貫注地傾聽。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見者的力量。”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聖者的弟子這般思索:”我是否有具足見者的力量?”
具足見者的力量是什麼?這便是具足見者的力量:當如來宣說的法與律時,他獲得了理解,他理解了法義、爲得法而喜悅。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見的力量。”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它尊貴、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聖者這位具足七個因素的弟子,已善加探察了實現初果的素養。聖者的這位具足七種因素的弟子,已得初果。”
----MN48 (中部)
“有這樣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我是初學者。”而一位熟練者(原注: 即阿羅漢),站在熟練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我是熟練者。”
“那麼,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 “我是初學者。”這個判斷方法是什麼?有這樣的情形,有一位初學比丘。他如實看清“這是苦…這是苦因…這是苦的止息…這是滅苦之道。”這就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可以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再者,這位初學比丘作這般思索: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侶行者如世尊那樣傳授真正、真實、准確的法?”他看清了,“不,沒有其他僧侶行者能如世尊那樣傳授真正、真實、准確的法。” 這也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再者,這位初學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對五力)親身接觸,通過明辨,清楚地看見它們有目標、卓越、有果報、具足。這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初學比丘站在初學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初學者。”
"那麼,一位熟練的比丘站在熟練者的層次,通過判斷可以看清: “我是熟練者。”這個判斷方法是什麼?有這樣的情形,這位熟練的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對五力)親身接觸,通過明辨,清楚地看見它們有目標、卓越、有果報、具足。這是一個判斷方法,一位熟練比丘站在熟練者的層次,可用以判斷,“我是熟練者。”
“再者,這位熟練者明察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他看清了: “這六根將會徹底消解、杳無蹤迹、不著余痕,沒有其它六根會從任何地方以任何…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與初果之後(即入流者、須陀洹)(美國 坦尼沙羅尊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