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止觀要義 3 止觀的四種所緣

  (3)止觀的四種所緣

  ◎修習止觀必有所緣。

  ◎禅修時不是腦中一片空白。

  

  〔四種所緣〕

  雲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爲四?

  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

  叁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一、遍滿所緣】(分四)

  雲何遍滿所緣境事?謂複四種:

  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

  叁、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一、雲何有分別影像?

  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爲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叁摩呬多地毗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

  ○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粗性上地靜性,或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名所知事。

  ○所知事同分影像: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爲所依止,令叁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于彼法而起勝解,即于彼所知事而起勝解。

  彼于爾時,于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余彼種類物,然由叁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修觀行者,推求此故,于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

  是名有分別影像。

  二、雲何無分別影像?

  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于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于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複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叁、雲何事邊際性?

  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雲何名爲盡所有性?

  謂色蘊外更無余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余受想行識;

  一切有爲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谛攝。如是名爲盡所有性。

  ○雲何名爲如所有性?

  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爲一事邊際性。

  四、雲何所作成辦?

  謂修觀行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爲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粗重悉皆息滅。

  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于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

  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于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叁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叁第四靜慮時,于第二第叁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于彼定所行境界。

  如是名爲:所作成辦。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附錄:遍滿所緣的經證)。

  

  【二、淨行所緣】(分五)

  雲何名爲:淨行所緣?

  謂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五種)所緣差別。

  一、不淨所緣

  雲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

  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叁、下劣不淨。

  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

  二、慈愍所緣

  雲何慈愍所緣?

  謂或于親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

  當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爲所緣。

  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爲能緣。

  ○若于無苦無樂親、怨、中叁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知是慈。

  ○若于有苦,或于有樂親、怨、中叁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知是悲、是喜。

  ○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

  是名慈愍所緣。

  叁、緣性緣起所緣

  雲何緣性緣起所緣?

  謂于叁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緣性緣起所緣。

  四、界差別所緣

  雲何界差別所緣?謂六界差別:

  一地界、二水界、叁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

  五、阿那波那念所緣

  雲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

  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

  

  【叁、善巧所緣】(分五)

  雲何名爲:善巧所緣?謂此所緣略有五種。

  一、蘊善巧;二、界善巧;叁、處善巧;

  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

  

  【四、淨惑所緣】(分二)

  雲何淨惑所緣?

  (由世俗道:)謂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如欲界對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

  (由出世道:)出世間道淨惑所緣,複有四種:一苦聖谛;二集聖谛;叁滅聖谛;四道聖谛。

  

  ◎結語:如是已說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淨行所緣;叁善巧所緣;四淨惑所緣。

  

  【附錄:遍滿所緣的經證】

  

  如佛世尊曾爲長老颉隸伐多,說如是義。

  曾聞長老颉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爲何于緣安住其心?雲何于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爲心善安住?」

  佛告長老颉隸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如是義,汝今谛聽極善思惟,吾當爲汝宣說開示。

  ◎颉隸伐多!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于相稱緣安住其心,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能于其中不舍靜慮。

  ○雲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

  若唯有貪行,應于不淨緣安住于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

  若唯有瞋行,應于慈愍安住其心。

  若唯有癡行,應于緣性緣起安住其心。

  若唯有慢行,應于界差別安住其心。

  若唯有尋思行,應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爲于相稱緣安住其心。颉隸伐多!又彼比丘:

  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于蘊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其因,應于界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其緣,應于處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于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

  若樂離欲界欲,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

  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于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安住其心,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稱緣安住其心。

  ○颉隸伐多!雲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似緣安住其心?

  謂彼比丘于彼彼所知事,爲欲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故,于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以叁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彼雖于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于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

  又彼比丘于時時間令心寂靜,于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勤修觀行。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似緣安住其心。

  ○颉隸伐多!雲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

  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所緣境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

  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

  ○颉隸伐多!雲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其中不舍靜慮?

  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于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于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舍相。

  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爲因緣故,一切粗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于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

  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其中不舍靜慮。

  ◎颉隸伐多!爲此比丘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世尊此中重說頌曰:

  

  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于影靜慮,得證遍清淨。

  

  (1)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說修觀行者于止舉舍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

  (2)若複說言:知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說事邊際性。

  (3)若複說言:常于影靜慮者,由此有宣說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4)若複說言:得證遍清淨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此中世尊複說頌曰:

  

  于心相遍知,能受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喜樂離染。

  

  (1)此中說言:于心相遍知者,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以心相名說事邊際性以遍知名說。

  (2)若複說言:能受遠離味者,由此宣說于其所緣正修行者樂斷樂修。

  (3)若複說言:靜慮常委念者,由此宣說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常勤修習委練修習。

  (4)若複說言:受喜樂離染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當知如是遍滿所緣,隨順淨教契合正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