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止觀要義
林崇安教授編
目錄
(1)修止的九種心住
(2)四種毗缽舍那
(3)止觀的四種所緣
(4)七種作意和四谛十六行相
(5)入出息念的十六勝行
(1)修止的九種心住
◎修止也就是修定,有次第的九種心住。
◎經由九種心住,達成奢摩他。
【九種心住】
雲何名爲「九種心住」?
謂有苾刍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爲九種心住。
一、內住
雲何內住?
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系在于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系縛其心,令住于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二、等住
雲何等住?
謂即最初所系縛心,其性粗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叁、安住
雲何安住?
謂若此心雖複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亂。
複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四、近住
雲何近住?
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于外,故名近住。
五、調順
雲何調順?
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爲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六、寂靜
雲何寂靜?
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爲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七、最極寂靜
雲何名爲最極寂靜?
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爲最極寂靜。
八、專注一趣
雲何名爲專注一趣?
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叁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爲專注一趣。
九、等持
雲何等持?
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爲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叁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配六力】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
一、聽聞力;二、思惟力;叁、憶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一、由聽聞力、思惟力
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內境住;
及即于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
二、由憶念力
如是于內系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叁、由正知力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于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四、由精進力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五、由串習力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
【配四種作意】
即于如是九種心住,當知複有四種作意。
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叁、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一、力勵運轉作意
于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二、有間缺運轉作意
于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叁、無間缺運轉作意
于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
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于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于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于毗缽舍那勤修習時,複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毗缽舍那,故此亦是毗缽舍那品。
【附】得止的狀況和進一步的修行
一、加行階段
(1)初位
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
(2)中位
複由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能引強盛易可覺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
(3)後位
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彼于爾時,不久當起強盛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二、觸證階段
(1)身心輕安
即由此相,于內起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
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
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衆多大種來入身中,因此大種入身中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
能對治彼,身調柔性、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充溢。
彼初起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性于心中現。
(2)心一境性
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有妙輕安隨身而行,在身中轉。由是因緣,心踴躍性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于所緣寂靜行轉。
◎從是已後,于瑜伽行初修業者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 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緣名「有作意」。
○得此作意初修業者有是相狀:
謂已獲得色界所攝少分定心,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緣加行,令心相續滋潤而轉,爲奢摩他之所攝護,能淨諸行。
○雖行種種可愛境中,猛利貪纏亦不生起;雖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對治,暫作意時,即能除遣。
如可愛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尋思境,當知亦爾。
○宴坐靜室暫持其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不極爲諸身粗重性之所逼惱,不極數起諸蓋現行,不極現行思慕,不樂憂慮俱行諸想作意。雖從定起,出外經行,而有少分輕安余勢,隨身心轉。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狀」。
◎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余。何等爲二? 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複多修習如是作意。
○如如于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曆彼彼日夜等位,轉複增廣。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于奢摩他品及毗缽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