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叁是偈」的解說
林崇安
一、叁是偈和叁彼偈
《中論》所說的「叁是偈」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中有叁個「是」,所以稱作「叁是偈」。此偈由梵文所翻譯成的藏文是:
rten cing ”brel bar ”byung ba gang /
de ni stong pa nyid du shad /
de ni brten nas gdags pa ste /
de nyid dbu ma”i lam yin no //
其漢譯爲:「凡是緣起法,彼說爲空性,彼從依安立,彼性是中道。」此偈中的藏文(以及梵文)是叁個「彼」字,所以此偈可稱爲「叁彼偈」(彼性=唯彼)。以往對這一個名偈有不同的解說,以下以生活中的實例來解說其深義。
二、以實例來解說深義
(1)因緣所生法
譬如隔壁的王媽媽,生出一個小男孩,叫做王勇敢。王勇敢就是因緣所生法,是由他的父母,配合適當的因緣條件而生出,生出後就取名做王勇敢。王勇敢,是順著因果而産生的,以今日的科技,更可以檢驗DNA來證明這種因果關系,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王勇敢是一存在的事實,這是「世俗有」,是《中論》所說的:「因緣所生法」。
(2)我說即是空
進一步分析下去,王勇敢必須依賴他的爸媽等諸多因緣,才出生到這世間上,而「自性有」是指從自方存在而不依賴于他,由此可以推知,王勇敢必然不是自性有,是自性空。如果王爸爸和王媽媽是自性有,則各自獨存而不能生有小孩。所以,王勇敢是由自性空的王爸爸和自性空的王媽媽所生,這就是《中論》所說的:「我說即是空」。
(3)亦爲是假名
王勇敢出生後,就被取名做王勇敢,也許他的爸媽希望他將來有大的作爲,不要平凡的過一生,所以把期望寄托在這孩子身上,取名爲勇敢,這就是假名的安立。如果沒有這一小男孩,當然就不去安立王勇敢。安立之後,這孩子將來是否勇敢,其實是無關的,但是親友們一說到王勇敢,當然不是指一個抽象的名字,而是指這一位活生生的小男孩,也就是說,王勇敢是依于王勇敢的「身和心」所安立出來的,這就是「唯以分別安立」的意義,也就是《中論》所說的:「亦爲是假名」。
此處的「唯以分別安立」還有進一步的意義:衆人和王勇敢的互動中,經由長期觀察,得出這小孩的的個性、脾氣等等,衆人所得的也是「唯以分別安立」,必有衆人的主觀色彩,因而不會是和實際的王勇敢表裏如一,所以不是真實有;在互動中也影響到這小孩,因而這小孩的個性等不是從自方存在,不是自性有、自相有。衆人對王勇敢的父母的觀察也是如此,也是「唯以分別安立」,都不是真實有,都不是自性有、自相有。推而廣之,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都是唯以分別安立,都是自性空。
(4)亦是中道義
由上可知,王勇敢是順著因果而産生,父母是因,王勇敢是這一緣起的果,這是世俗有,合乎世間的因果,是從他的父母所生,若否認這個因果事實,就落入「斷見」。另一方面,王勇敢和他的父母都不是自性有,都是自性空,如果認爲是自性有,就落入「常見」。能夠脫離斷見和常見就是處在「中道」。推而廣之,從上述的「一切現象都是唯以分別安立,都是自性空」,我們可以看出,一切現象都是依緣安立,都是世俗有,如果否認這個事實,就落入「斷見」。另一方面,一切現象都是自性空,如果認爲是自性有,就落入「常見」。能夠脫離斷見和常見就是處在「中道」,這就是《中論》所說的:「亦是中道義」。
叁、進一步的探究
王勇敢和他的父母都是「人」,所以這兒的自性空,是屬于人我空,也就是人無我。這兒自性空的父親和母親,爲什麼不是生出自性空的女兒,而是生出自性空的男孩呢?因爲在此次的緣起是生出男孩,這是此刻的緣起事實,配合此刻的因緣條件只生出小男孩,而被命名爲王勇敢,這是世俗有。自性空的父母,配合將來的因緣,也有可能生出自性空的女孩,那時可以取名做王美麗等,但是也有可能將來的因緣不具足,永遠沒有生出女孩子。以上這意思是說:自性空的父母,並不是能夠生出任何的東西,不可能生出石頭、汽車。自性空的父母有可能完全不生出小孩,要生出小孩,必須滿足許多條件,既然要滿足條件,就表示沒有獨立自主的性質,因而是自性空。
要注意到,王勇敢爲何是王媽媽的孩子,這是因爲順著世俗有而建立的,這是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存在的因果事實。至于追究是否自性空,這是第二層次的問題,不可以混淆這二層次的先後次第。第一層次是王媽媽生出王勇敢,第二層次是自性空的王媽媽生出自性空的王勇敢。由于自性空,所以才有王勇敢的出生,但不能說,既然自性空,爲什麼此刻不生出女孩子,如果硬把王勇敢稱爲女孩子,那就違背第一層次的世俗有,違背一般的共識。在「因位」的階段,自性空的王爸爸和自性空的王媽媽並不能保證未來一定有「果位」的王勇敢的出生。也就是說,不能因爲是自性空,就什麼都可以産生,這是要有條件的,是要以緣起的條件來掌控的。
第一層次是世俗有,是大家看得到的現象,由因緣條件而産生的結果,在這上面安立名言。而第二層次的自性空,是依據于第一層次的現象而挖掘出來的真實性,這真實性當然離不開第一層次。以球作譬喻,球(事)是眼前看得到的物質,這是第一層次的事實。牛頓從第一層次的球,發現球和球之間有萬有引力(理),這是第二層次的真理。顯然,第二層次的萬有引力(理),離不開第一層次的球(事);第一層次的球(事)也離不開第二層次的萬有引力(理)。同理,球離不開球的空性,球的空性也離不開球。我們從現象找到空性,空性離不開現象,現象也離不開空性。同樣的,王勇敢和王勇敢的自性空,這二者也互不相離。類推下去,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甚深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