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理論與實踐第四講
觀受如風
【重點】:受念住。
【經典依據】:《雜阿含經》的第471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毗濕波風、鞞岚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
(2b)身中受風,亦複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0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義說明】
一、轉門
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
二、差別門
又彼諸受自性(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依(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
有味受者(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諸世間受。
無味受者(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諸出世受。
依耽嗜受者(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于妙五欲諸染汙受。
依出離受者(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禅修解說】
于緣起的流轉過程是「觸」、「受」、「愛、取、有」。「受」之後的「愛、取、有」就是貪瞋等煩惱和業,所以禅修時,必須在其源流的「受」下手,時時覺照自身的「受」是無常和無我,如此才能截斷後續的煩惱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