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理論與實踐 第叁講 六生喻經

  禅修的理論與實踐第叁講

  六生喻經

  【重點】:身念住。

  【經典依據】:《雜阿含經》的第1171經。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園內有比丘們在這兒禅修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就好象有一個人,來到一個空宅,捉到了六種不同的動物。

  第一種是狗,其次是鳥,其次是毒蛇,其次是野幹(狼類),又其次是失收摩羅(鳄魚),最後是猕猴。

  他把這些捉到的動物,用六條繩子綁在一起。

  那只狗,喜歡跑入村莊。

  那只鳥,喜歡飛向天空。

  那條蛇,喜歡爬進洞穴。

  那只野幹,喜歡躲在墳冢。

  那只鳄魚,喜歡遊向湖海。

  那只猕猴,喜歡住進山林。

  這六種動物被繩子綁在一起,可是它們各有各的嗜好,各有喜歡的地方,厭惡其他的地方;現在被綁在一起,雖然各自用力,跑向自己喜歡的地方而不能脫離。最後剩下最有力氣的動物,拖往自己喜歡的方向,但是仍然無法掙脫繩索。」

  佛陀說完譬喻後,接著說:

  「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余境界。

  眼根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

  耳根常求可意之聲,不可意聲則生其厭;

  鼻根常求可意之香,不可意香則生其厭;

  舌根常求可意之味,不可意味則生其厭;

  身根常求可意之觸,不可意觸則生其厭;

  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則生其厭。

  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各各不求異根境界。

  此六種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

  說明:

  一般人的六根都有「野性」,例如,眼根想看美色,耳根想聽美言,鼻根想聞香味,舌根想嘗美味,身根想觸柔軟的東西,意根想追求可意的對象;反過來,這六根對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就生起厭惡和排斥的心理。

  如果我們讓六根各自發揮,不去特別規範,各自發展,久了就有一根特別發達,例如,成爲美術家,眼根就特別發達,對色彩、形狀,有特別的鑒賞能力;成爲聲樂家,耳根就特別發達,對音色、音調,有特別的鑒賞能力;成爲大廚師,舌根就特別發達,對美味、美食,有特別的鑒賞能力。

  這些美術家、聲樂家、大廚師等,雖然某一根特別發達,其他五根好似降服了,但是面對生活時,仍然還是有煩惱的問題,心還是未安,還是未解決生命的問題。

  佛陀爲了使弟子們進一步知道如何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繼續以「六種動物」的譬喻作說明,他說:

  「如彼士夫,系六衆生于其堅柱,正出用力,隨意而去;往反疲極,以繩系故,終依于柱。」

  說明:

  這意思是說,這人想要徹底解決煩惱的問題,就要把六種動物全都綁在一根堅固的大柱子上。這六種動物各自用力,雖想跑向自已喜歡的地方,不斷來回沖撞,只弄得筋疲力竭,無法脫離,因爲被繩子綁在柱子上,最後只好乖乖依著柱子,寂息下來。

  佛陀以這一譬喻,向弟子們指出如何解決六根的「野性」問題,所以接著說:

  「諸比丘!我說此譬,欲爲汝等顯示其義。

  六衆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

  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于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

  說明:

  這意思是說,要徹底解決六根的「野性」問題,就要好好修習「身念處」:對自己身體的一舉一動都要念念分明,時時覺知。訓練久了,就能夠:眼睛看見可愛的色法時,不會生起貪愛的心理,眼睛看見不可愛的色法時,不會生起瞋恚的心理;同樣的,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覺知到可愛的對象時,不會生起貪愛的心理,覺知到不可愛的對象時,不會生起瞋恚的心理。

  所以,佛陀要弟子們努力地修行,多多安住于「身念處」,時時覺知自己當下的身體動作,把心綁在身體這根「大柱子」上,如此,不論六根如何野性,必可馴服下來,就如同那六種動物不論如何奮力掙紮,也終將乖乖依著柱子,寂息下來。

  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陀的教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