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理論與實踐第一講
覺性的培養
一、前言
現在是一個充滿壓力和煩惱的時代,幾乎只看到兩類人,一類是得意的人,活在正面的世間四法(得、譽、稱、樂)中。另一類是失意的人,活在負面的世間四法(失、毀、譏、苦)中。得意和失意,變來變去,擺脫不了憂苦的陰影。佛陀的出世,給出了滅苦的藥方。如果佛陀的正法是一普遍的真理,那這藥方就必定有效,必定經得起考驗,必定能滅除心靈的陰影。
二、心靈的藥方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
(3)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六○七)
○名稱:一乘道
無第二清淨道,這是純一的正道。
○功效:淨諸衆生
能令衆生得到究竟的清淨:
(1)令越憂悲(失、毀、譏、苦;得、譽、稱、樂):依思擇力,建立正見。
(2)滅(欲界之染)惱:依世間修習力,使正念相續。
(3)滅苦:依出世間修習力,正念相續並內觀無我。
(4)得如實法:獲得聖道及道果真實妙法。
○方法:修四念處
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叁、修四念處
修四念處就是在生活中培養覺性。
當你清楚而持續地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時,就是在修身念處。
當你清楚而持續地覺知自己感受的生滅時,就是在修受念處。
當你清楚而持續地覺知自己心識的變化時,就是在修心念處。
當你清楚而持續地覺知自己身心的無我時,就是在修法念處。
這種清楚而輕松的覺知就是覺性。覺性持續不斷時,稱做「正念相續」。
覺性持續不斷後,可以得到身輕安、心輕安、喜悅。進一步,在喜悅中以覺性持續地覺知自己身心的無常和無我。
四、結語
培養覺性的方法很簡單,也很安全,就在日常生活中,從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開始,耐心地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就像作科學的觀察實驗,深入地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煩惱來自這裏,滅除也就在這裏。最後,將洞見生命的實相,成爲解脫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