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闡陀的疑惑

  闡陀的疑惑

  

  林崇安

  

  (內觀雜志61期,2008)

  

  

  

  一、前言

  

  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出家時,是由車匿一人在深夜駕車送行。車匿,或叫做闡陀。六年後,悉達多太子成佛,稱做釋迦牟尼佛。再過六年多,闡陀也跟隨著佛陀出家修行。但是闡陀跟所有的比丘們都相處得不好,因爲他認爲自己很早就伴隨佛陀,交情比別人深,因而産生了傲慢的心理。佛陀勸了闡陀幾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和我執的心理。由于我執深重,闡陀無法體證真理。佛陀入滅後,闡陀沒有佛陀做靠山,內心的傲慢便開始下降。當時有許多的上座比丘們住在波羅奈城仙人住處的鹿野苑中。闡陀爲了體證真理,便去請教這些資深的上座比丘們。

  

  

  

  二、闡陀的困惑

  

  這一天早晨,闡陀長老披上袈裟,拿著缽,進入波羅奈城乞食。飯後回來,收好袈裟和缽,洗完腳,而後闡陀手持戶鈎,從一個園林到另一個園林,從一個房舍到另一個房舍,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去找上座比丘們。

  

  在園林的處所,闡陀請教比丘們說:「請您們教導我,爲我說法,使我知法、見法,我將如法認知、如法觀察。」

  

  這時比丘們告訴闡陀說:「色身是無常的,感受、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無常的。一切行是無常的,一切法是無我的,涅槃是寂靜的。」

  

   闡陀回答比丘們說:「色身是無常的,感受、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無常的。一切行是無常的,一切法是無我的,涅槃是寂靜的。」

  

  闡陀又說:「然而我不喜歡聽說:一切諸行是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這當中如何有這個我而說要這樣去知、要這樣去見,這就是稱做見法了呢?」

  

  從一個房舍到另一個房舍,從一個經行處到另一個經行處,闡陀得到同樣的問答,但都不能解決他的疑惑。闡陀說:「比丘當中誰還有能力爲我說法,使我知法、見法呢?」

  

  接著他想起了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現今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裏,他曾經供奉、親近世尊,是佛陀所贊歎的人,凡是修梵行的人都認識他,他一定能夠爲我說法,使我知法、見法。」

  

  

  

  叁、阿難尊者的解惑

  

  過了一夜後,隔天早晨闡陀披上袈裟,拿著缽,進入波羅奈城乞食;吃完飯後回來,收拾整理臥鋪;收拾整理臥鋪後,披上袈裟,拿著缽,前往拘睒彌國。他漸漸地遊走,到了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闡陀收好衣缽,洗完腳後,到阿難尊者的住處,相互問訊後,退坐一邊。這時闡陀把前面的問答告訴了阿難,最後說:「善哉!尊者阿難!現在請您爲我說法,使我能夠知法、見法。」

  

   這時阿難尊者告訴闡陀說:「善哉!闡陀!我內心很歡喜。我贊歎您在修梵行人的跟前,能毫不隱藏地破除虛僞的刺。闡陀!愚癡的凡夫所不能了解的,就是色身是無常的,感受、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無常的;一切行是無常的,一切法是無我的,涅槃是寂靜的。您現在已能接受殊勝的妙法了,請您仔細地聽!我將爲您解說。」

  

  當時,闡陀心中這樣想著:「我今天很歡喜,獲得了勝妙心,獲得了踴悅心,我現在能夠接受殊勝的妙法了。」

  

   這時,阿難告訴闡陀說:「我親自從佛陀聽聞到教導摩诃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于二個邊,或是有邊,或是無邊。世人執取各種境界,內心便生起執著。迦旃延!如果能夠不去攝受、不執取、不持住、不執著于我,當痛苦産生時知道是痛苦産生,當痛苦滅時知道是痛苦滅。迦旃延啊!對這現象不懷疑也不迷惑,不靠他人而由自己親自證知,這就叫做正見,是如來所說的法。爲何如此呢?迦旃延!能夠如實正觀世間的集起,就不會生起世間是無的邊見;如實正觀世間的滅去,就不會生起世間是有的邊見。迦旃延!如來是離于有、無二邊,而演說中道,所謂:這裏存在,所以那裏存在;這裏生起,所以那裏生起;說以無明爲緣而有業行……乃至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集起。所謂:這裏不存在,所以那裏不存在;這裏滅去,所以那裏滅去;說無明息滅則業行息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息滅。』」

  

  

  

  四、闡陀的證悟

  

  阿難尊者講法的時候,闡陀比丘的內心遠塵、離垢,獲得清淨的法眼。當下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了迷惑和懷疑,宣說真理不用依賴他人,回答大師教法所證的解脫都無所畏懼。

  

  于是闡陀恭敬合掌向阿難尊者說:「正應是如此,像這樣的智慧梵行,是善知識所教授、教誡的正法。我今天從阿難尊者這地方,聽聞到這樣的正法,于一切諸行是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內心安樂,正住于解脫之境,不再退轉,不再執著身心諸行爲我,只見到了正法。」

  

  這時阿難告訴闡陀說:「您今天獲得了大的法益,在非常深奧的佛法中,獲得了聖者的慧眼。」

  

   這時,二位正法的善士歡喜隨喜,從座起來,各自回到住處。

  

  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262經,又稱作《闡陀經》。

  

  

  

  五、一些探索

  

  (1)「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所謂的叁法印,此處的「一切行」就是身心五蘊。闡陀最初同意叁法印,但只是勝解而已,他對于「一切諸行空、寂」則難以接受,這是由于他執著諸行或身心五蘊是「我」,雖然知道「一切行無常」,但無余涅槃時「一切諸行空、寂」,豈非「我」都消失了?換言之,闡陀的內心有執著身心五蘊爲「我」的「薩迦耶見」,他畏懼「一切諸行空、寂」的狀態,因而不能知法、見法。

  

  (2)迦旃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阿難提出佛陀對迦旃延的教導,更具說服力,闡陀也更能虛心接受。

  

  (3)由于闡陀在阿難的面前,具有勝妙心及踴悅心,處在身心輕安的狀態,因而阿難把中道的正見講清後,闡陀便證得了預流果的聖位。

  

  (4)生起勝妙心有叁個條件:1指導者受大衆稱贊,有真正的本領,2指導者所說的法確實能出離煩惱,並厘清最上的深義,3聽者有能力接著覺悟所說的法。由于指導者阿難和聽者闡陀具足了這些條件,因而闡陀聽後能夠當下證果。

  

  (5)「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由于有無明、貪愛,因而有「世間集」,要將無明、貪愛滅去,才能有「世間滅」。對「世間集」要如實正觀,知道如果無明、貪愛存在的話,生死輪轉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不生世間無見」。另一方面,對「世間滅」也要如實正觀,知道如果無明、貪愛滅除的話,身心五蘊的生死輪轉就可以止息了,因此,「不生世間有見」。

  

  (6)「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于有邊(常邊)是一邊,無邊(斷邊)是另一邊,如來的教導便是脫離此二邊而處于中道。而這中道是立足于緣起的身心現象上。衆生身心五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便是來自不能如實正觀世間集,不知道是來自無明、貪愛。無明則是對自己的身心現象誤執有「我」。在流轉的過程上,由于「無明」而有「行」、而有「識」、而有「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便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對于此緣起現象的呈現,要如實正觀,不能認爲完全沒有,如此才能不落入「無邊」。另一方面,只要看清自己身心現象的無常、無我,不再生起無明、貪愛,那麼,在還滅的過程上,「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依次而有名色滅、六處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病死滅、憂悲惱苦滅。如此正觀世間滅,因而不落入「有邊」。經由上述緣起的流轉與還滅過程,如實地看清世間的集與滅,脫離了無邊與有邊而處于中道之上。

  

  (7)當闡陀長老掌握了中道的要旨,不再墮入有無二邊,因而打開了慧眼:將見道所要斷除的「煩惱纏」都滅除了,稱作「遠塵」;將見道所要斷除的「隨眠」也都滅除了,稱作「離垢」。

  

  (8)得到清淨慧眼的同時,闡陀長老也得到了以下預流果的功德:

  

  1見法:已善見四聖谛。

  

  2得法:已獲得一種沙門果。

  

  3知法:于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

  

  4起法:得四證淨(佛、法、僧、戒)。

  

  5無惑、6無疑:于自所證無惑,于他所證無疑。

  

  7不藉他緣:宣說聖谛相應教時,不藉他緣。

  

  8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不觀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律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

  

  9都無所畏: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10隨入聖教:由正世俗及第一義隨入聖教,成爲世俗和勝義的佛弟子。

  

  

  

  六、結語

  

  佛陀的「無我」的教導是甚深的,要想悟入無我,必須有勝妙心及踴悅心。闡陀由于阿難尊者的善巧引導,終于破除疑惑,體證甚深的無我。這一經給我們許多的啓示,值得佛弟子們好好體會。

  

  

  

  

  【闡陀經】(大二六二;內叁八;印四五;光叁九;S90)

  

  

  

  (01) 如是我聞:一時,有衆多上座比丘,住〔波羅柰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02)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柰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03)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04)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05) 闡陀複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叁,亦如是說。

  

  (06) 闡陀複言:「是中誰複有力,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07) 複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觐世尊,佛所贊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08)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柰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缽,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09)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柰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柰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10) 時諸比丘爲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11)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12) 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複有力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13) 我時複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觐世尊,佛所贊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14)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15)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于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僞刺。

  

  (16) 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17)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踴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18)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19)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20) 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滅。」

  

  (21)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複轉還;不複見我,唯見正法。」

  

  (22)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23)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闡陀的疑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