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繩與蛇喻

  繩與蛇喻

  林崇安,2007

  【例】草堆上盤著一條雜色的草繩,由于光線昏暗,最初粗粗一看誤以爲是一條蛇,光線明亮下,仔細觀察,看清只是一條雜色的草繩。

  (1)自續派認爲:

  a「草繩看成蛇」的蛇,是以心增上安立,是遍計執,是無,不是名言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b草繩,是以心增上安立,是名言有,是有,是從自方存在。

  說明:《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說:「由不違(無妨難)正量之心增上安立者,乃名言有。不是許『凡以心增上安立的一切,皆是名言有』。」

  (2)應成派認爲:

  a「草繩看成蛇」的蛇,是唯以分別安立,是遍計執,是無,不是名言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b草繩,是唯以分別安立,是名言有,是有,不是從自方存在。

  (3)中觀宗共同的觀點:

  這一條草繩和這一條蛇,是「以正量所得」,符合事實,稱作「名言有」。而「繩誤看爲蛇」的蛇,則不是名言有,是「無」。

  (4)中觀宗自續師的觀點:

  這一條草繩,是「以心增上安立」,因爲是經由觀察者以「能力有限的感官」所得,與實際的草繩有所出入,因而表裏不如一,是「非真實有」,是真實有空。

  (5)中觀宗應成師的觀點:

  在觀察時經由明亮光線的照射才得知是草繩或是蛇,可知觀察的結果必受到觀察的幹預,是「唯以分別安立」,不是從自方存在。

  (6)自續師的觀點:

  凡是名言有,遍是以心增上安立,遍是從自方存在,遍是自性有、自相有。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從自方存在。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名言有。理由:

  凡是以心增上安立,不遍是名言有,因爲「繩誤看爲蛇」的蛇是心增上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凡是無,遍不是名言有,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真繩是從自方存在,不受觀察者的影響,是自性有。

  (7)應成師的觀點:

  凡是名言有,遍是唯以分別安立,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遍不是從自方存在。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不遍是名言有。理由:

  凡是唯以分別安立,不遍是名言有,因爲「繩誤看爲蛇」的蛇是唯以分別安立,而不是名言有。(又如,實質有的我、真實有、自性有的我,都是唯以分別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凡是無,遍不是名言有,遍不是從自方存在,遍不是自性有、自相有。

  真繩或真蛇、假繩或假蛇都不是從自方存在,都受觀察者的影響,都不是自性有,都是自性空。

  此處,將繩看爲蛇的這個蛇,是以心增上安立,而不是名言有。

  (8)一般觀察的過程:

  觀察時,一般先是發現對象是「以心增上安立」,再深入觀察就發現對象是「唯以分別安立」。在「以心增上安立」的階段,是主觀色彩加到所觀察的對象上,包括繩看成蛇;而在「唯以分別安立」的階段,除了主觀色彩之外,還有對對象的直接作用,並影響對方。

  (9)應用:

  由于是「唯以分別安立」,所以人們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就有相互的影響。人的能夠從「無種性」變成「有種性」,也是依據于此,因爲可以經由外善知識的熏習而成熟、解脫。另外,菩薩的事業也是經由相互影響,才能引導衆生、教導衆生。這是自性空、自相空的道理,這也是「唯以分別安立」的重要引伸意義。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另一方面,人的貪心和嗔恨心,也是緣起而有的,所以,要看清楚,我們對別人的愛恨必有自己主觀的色彩,並經由互動而産生的,此中是緣起無我的,因而要以內觀的智慧,跳出我執,不要卷入愛恨的漩渦中。唯有如此,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都能變成使自己提升的機會,這也就是所謂的「轉煩惱爲菩提」。

  (10)探究:

  《章嘉宗義》說:「以心增上安立」的「心」是指無妨難、無錯亂的知覺。此處的「心」,既然是指無妨難、無錯亂的心,則:「凡是有,都是名言有,都是以心增上安立。凡是以心增上安立,都是名言有。」這一說法與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的說法不同。《密義疏》說:「不是許『凡以心增上安立的一切,皆是名言有』。」

  

✿ 继续阅读 ▪ 闡陀的疑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