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甚深見》自序
林崇安,2007
西藏佛學的一個特色是深入剖析中觀的正見,發掘佛法義理的難處,闡明諸法無我的奧義,此中又以《入中論》的探究最爲出色,此論含攝中觀宗的甚深見和廣大行二大部分,也就是智能和慈悲二大部分。本書便是以宗喀巴大師的名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作爲「西藏中觀學」甚深見的主軸,並作爲《菩提道次第廣論》毗婆舎那的延伸發揮。
佛陀提出重要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佛滅二百年後,佛教的不同部派對無我和空的意義開始分歧,有的部派主張有「即蘊我」,有的部派主張有「不可言說我」等等。佛滅六百年後,約公元二百年,龍樹《中論》的出現就是厘清《阿含經》中無我和空的意義,破除「離蘊我」、「即蘊我」、「不可言說我」、「實質有之我」和「自性有之我」等錯誤的見解。但是《中論》的義理深奧,仍常被誤解。到了公元六百五十年,出現了月稱的《入中論》,將無我和空的意義,給予更細膩的分析,並以大悲心結合深觀和廣行的道次第,成爲印度佛教後期思想的頂峰。這一系統後來稱之爲中觀宗應成派。
西藏佛學非常重視理性的思維,以因明辯經的方式,廣引經論來剖析義理。從宗喀巴大師早期(31歲)的《現觀莊嚴論金鬘疏》,經由中期(46歲)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到晚期(62歲)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都可看出這一風格。由于中觀的義理甚爲艱深,因而宗喀巴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將其微細難解之處厘清,使後學者有所依循。
中觀宗應成派的不共見解是,一切法(包含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不是從自方存在,都是自性空,都是自相空。最重要的是,這一思想符合現代科學的看法,認爲我們所觀測的現象,都必受到觀測者的影響,所以「自性空、自相空、不是從自方存在」的觀點經得起科學的檢驗。
佛法的禅修內容不外是奢摩他(寂止)和毗婆奢那(內觀)。厘清無我的意義,是屬于毗婆奢那的核心項目。爲了理解「諸法無我」,實有必要先從《入中論》來聽聞和思考無我的要義,而後以止觀雙運來體證真實性,獲得「涅槃寂靜」。本書一方面參考法尊法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漢譯本(1942年初譯),一方面針對「甚深見」這一主題,配合藏文原文作初步的校定,同時略加說明,並將複雜的科判簡化成一些扼要的章節,便于現代人的閱讀。此中先編出「法無我」的略說,而後是「法無我」和「人無我」的詳說,共有叁章(叁單元)。其余的五章也以單元的方式呈現出來,便于教學和掌握要義,其內容是:二乘通達法無我、考察真實性的異品、二谛的差別、全無自性生、空性的差別。
回憶公元1975年8月起有緣從福德法幢上師(1914 - 1997)修學西藏甯瑪派教法,11月起又從君庇亟美喇嘛(歐陽無畏教授,1913 - 1991)處,依次學習藏文的《因明啓蒙》、《宗義》、《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量論》等格魯派要典,前後共十六年,受益實深。今日一方面溫故知新,由《因明》而《入中》,一方面整理《善顯密意疏》的要義,編成《西藏中觀學》,用以報師恩于萬一。
願正法久住!
◎本書由大千出版社出版,目錄如下:
第一章、《中論》相關資料
第二章、「法無我」略說
第叁章、「法無我」詳說
第四章、「人無我」詳說
第五章、二乘通達法無我
第六章、考察真實性的異品
第七章、二谛的差別
第八章、全無自性生
第九章、空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