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十八 說見清淨品

  清淨道論 (Visuddhi Magga)

  覺音 尊者 著 譯者 葉均

  第十八品 說見清淨品

  慧體之一 ── 見清淨

  現在再說那前已經說過的「既以學習及遍問而熟知(慧的)地的諸法之後,當完成二種是(慧的)根的清淨:即戒清淨與心清淨」。此中:「戒清淨」,即極清淨的別解脫律儀等四種戒,業已在「戒的解釋」中詳細地說;而「心清淨」,即與近行(定)相共的等至,這也曾于以心爲題目的「定的解釋」中以一切行相而詳細地說過了。是故應知那些詳說過了的方法。其次那裏說:「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的五清淨是(慧的)體」。此中:如實而見名色爲「見清淨」。

   (一) 名色的觀察

  (1)(簡略的方法)

  先說爲欲完成(見清淨)的奢摩他(止)行者,當從除了非想非非想處之外的其余的色及無色界禅的任何一種禅出定,以相、味(作用)等而把握尋等諸禅支及與它相應的諸法,有了把握之後,則應確定它們以傾向之義而爲「名」,因爲面向于一切所緣之故。譬如有人看見了蛇在屋中,便追逐它而發現它的洞,如是此瑜伽行者,遍觀此名而作遍求:「此名是依止什麼而起的呢?」便見其依的心色(心的所依處)。自此他便把握了心色的所依的大種及以大種爲依的其它的所造色的色。他確知一切(色)惱壞之故爲「色」。于是他簡略也確知名色,即有傾向之相的爲名,有惱壞之相的爲色。

  (2)(四界的差別法)

  其次那純毗缽舍那(觀)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即以在界差別(的解釋)中所說的諸界的把握門中的任何一門而簡略或詳細的把握四界。此時,當他在由于如實的自作用(味)及自相上而明了的諸界之中,先于業等起的發,而知有(地水火風)四界、色、香、味、食素、命、身淨的身十法的十色。于同樣的(發)中,因有性竹存在,亦有性十法的十色。又于發中,亦有由食等起的而以食素爲第八(的八法),及由時節等起的和心等起的(以食素爲第八的各八法)共二十四色(和前面的身十法及性十法合爲四十四色)如是于(叁十二身分之由由業、食、時節、心的)四等起的二十四部分,各各(部分)有四十四色。其次在由于時心等起的汗、淚、唾、涕的心等四種之中,各各有二種以食素爲第八的十六色。在由于時節等起的胃物、糞、膿、尿的此等四種之中,則各各只有由時節等起而以食素爲第八的八色。這是先于叁十二行相中(把握色法)的方法。

  其次明白了這叁十二行相之時,則亦明了其它的十種行相。此中,先說明了在食物等的消化中由業生的火的部分,有以食素爲第八(的八法)及命的九色。同樣的,在由心生的出息入息的(風界的)部分,亦有以食素爲第八(的八法)及聲的九色。再明了在四處起的其它的八(部分)中,各各有命九法及叁種以食素爲第八的叁十叁色。

  他(修習者)這樣詳細地由四十二行相而明了此等大種及所造色的種類之時,更由所依及(認識之)門而明白了眼十法等及心所依十法的六十色。

  他把此等一切(色)總惱壞之相而作爲一以觀「色」。他這樣把握了色,再由(認識之)門而明了非色法。即二種(前)五識。叁意界及六十八意識界的秩十一世間心。與此等(八十一)心俱生的心所,總說有觸、受、想、思、命、心止、作意的此等七種。對于出世間心,既非純毗缽舍那行者亦非奢摩他行者所能把握的,因爲未得證達之故。他把一切的非色法以傾向之相而作爲一以觀「名」。如是有人以四界差別門而詳細地確知名色。

  (3)(十八界的觀察法)

  另一種人則以十八界(而確知名色)。怎樣的呢?茲有比庫如是憶念諸界:「于此身體,有眼界......乃至意識界」,而他不取世人所想念飾以黑白球而在眼窩之中結以腱筋及有廣長的肉團爲眼,欲依蘊的解釋的所造色中所說的眼淨而確知爲眼界。亦不確定(眼淨)以外的其它的五十叁色爲眼界,即爲眼淨所依的(地水火風)四界及其所的色、香、味、食素的四色與保護(眼淨)的命根的九種俱生色,在彼(眼中)的身十法、性十法的二十業生色,由食等起(心等起、時節等起)等的叁種以食素爲第八的二十四無執受色(非業等起的),如是爲其它的五十叁色。于耳界等亦然。但于身界爲(除了眼十法等的)其余的四十叁色。然而也有人說(于身界)由時節及心等起(的色)各各加一聲爲九色,如是共有四十五色。這樣此等(眼等的)五淨及它們的境的色、聲、香、味、觸五種的十色爲十界。其余諸色爲法界。依止于眼及以色爲緣而轉起的心爲眼識界。如是二種(前)五識爲五識界,叁意界心爲一意界,六十八意識界心爲意識界,如是一切八十一世間心爲七識界。與彼(諸識)相應的觸等爲法。于是此(十八界)中,有十界半爲「名」;有七界半爲「色」。如是有人由十八界而確知名色。

  (4)(十二處的觀察法)

  另一種人以十二處(確定名色)。怎樣的呢?即如在眼界所說的方法,除了五十叁色,他只以眼淨而確定爲眼處。同樣的,以耳、鼻、舌、身界所說的方法而確定耳、鼻、舌、身處。爲它們的境的(色等)五法爲色、聲、香、味、觸處。世間的七識界爲意處。與它相應的觸等及其余的色爲法處。如是此(十二處)中,十處半爲「色」,一處半爲「名」。這樣有人由十二處而確知名色。

  (5)(五蘊的觀察法)

  另一種人以更簡單的蘊而確定(名色)。怎樣的呢?即于此身中,由四等起的(地水火界)四界,及以彼爲依止的色、香、味、食素、眼淨等的五淨、所依色、(男女)性、命根、及由(時節、心)二等起的聲,此等十自色是可得專精的完色及色色。而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積集、相續、老性、無常性的此等十色是相(色)、變化(色)及區劃(色),而非完色及色色。因爲此色的相,變化與區分之故而稱爲色。如是此等一切的二十七色爲色蘊。與八十一世間心共同生起的受爲受蘊。與彼相應的想爲想蘊。行爲行蘊。識爲識蘊。這樣色蘊爲「色」,四非色蘊爲「名」。如是有些比庫由五蘊而確知名色。

  (6)(簡單的觀察法)

  另一種人,則以最簡單的方法而確定名色。他以爲一切色,即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如是簡略地于此身體把握于「色」,同樣的,他把握意處及法處的一部分爲「名」,即此是名,此是色,是爲名色。

   (二)現起非色法的方法

  如果那瑜伽者以諸門(觀察法)把握了色,而後去把握非色,然因微細、非色不能現起,但他不可放棄重任(修行),必須把色數數思惟、作意、把握、確定。當他對于色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淨之時,則以彼(色)爲所緣的非色法亦自明了。

  譬如有眼的人,對于淨的境而看他的面相,然不見相,但他並不以爲「不能見相」而丟了鏡,卻數數摩擦,當他把鏡擦得非常幹淨之時,而他的相亦自明了。又如需要油的人,把胡麻粉放到桶內,灑了水,經一二次的壓榨,然不出油,但他並不等丟掉胡麻粉,卻加以熱水數數壓榨,這樣,他便壓出清明的油來。亦如想把水澄清的人,拿了迦答迦的子,把手伸入水缸之內,經一二次的摩擦,水仍不能澄清,但他並不丟掉迦答迦的子,卻數數摩擦,這樣則汙泥沈落而水自清。

  如是這比庫既不放棄他的重負,而對于色數數思惟、作意、把握、確定。當他對于色次第澄清、去結、而極清淨之時,則他的障礙的煩惱沈落,如無濁泥之水,心得清淨,對于以彼(色)爲緣的非色法亦自得明了。

  此義亦可用其它的甘蔗(榨糖)、盜賊(的拷打成招)、牛(的調禦)、酪(作醍醐)及(烹)魚等的譬喻來說明。

  其次對于這樣把握了極清淨的色(的瑜伽)者,則由觸、受、或識的叁種行相而現起非色法。怎樣的呢?

  (1)(由觸現起非色法)

  先說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的,最初現起沖擊的觸,與彼相應的受爲受蘊,想爲想蘊,與觸俱的思爲行蘊,心爲識蘊。同樣的,于發中,以地界有凝固的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的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諸界者),而最初現起沖擊的觸,與彼相應的受爲受蘊......乃至心爲識蘊。如是由觸而現起非色法。

  (2)(由受現起非色法)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現起享受彼所緣(地界)之味的受爲受蘊,與彼相應的想爲想蘊,與彼相應的觸及思爲行蘊,與彼相應的心智爲識蘊。同樣的,于發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享受彼所緣之味的受爲受蘊......乃至與彼相應的心爲識蘊。如是由受而現起非色法。

  (3)(由識現起非色法)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現起知識所緣(地界)的識爲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爲受蘊,想爲想蘊,觸與思爲行蘊。同樣的,于發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現起知識所緣的識爲識蘊,與彼相應的受爲受蘊,想爲想蘊,觸與思爲行蘊。如是由識而現起非色法。

  茲當說明:于發等的四十二界的部分中的各各四界,則以同樣的方便,即于業等起的發,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于其它的眼界等的色的把握之門,則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因爲對于如是把握了極清淨的色的人,由叁躲行相而得明了非色法,所以只有由把握清淨之色者而能作把握非色的努力,實無其它之人,如果現起一色法或二色法之時,便舍色而取非色,則將退失業處,如于地遍修習的解釋中所說的山頂之牝牛相似;若以把握極清淨的色而作把握非色的努力者,則得使業處增長廣大。他這樣的由觸等所現起的四種非色蘊而確定爲「名」,爲彼等(非色法)的所緣的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而確定爲「色」。

  他這樣把…

《清淨道論 第十八 說見清淨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