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十八 说见清净品

  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八品 说见清净品

  慧体之一 ── 见清净

  现在再说那前已经说过的「既以学习及遍问而熟知(慧的)地的诸法之后,当完成二种是(慧的)根的清净:即戒清净与心清净」。此中:「戒清净」,即极清净的别解脱律仪等四种戒,业已在「戒的解释」中详细地说;而「心清净」,即与近行(定)相共的等至,这也曾于以心为题目的「定的解释」中以一切行相而详细地说过了。是故应知那些详说过了的方法。其次那里说:「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的五清净是(慧的)体」。此中:如实而见名色为「见清净」。

   (一) 名色的观察

  (1)(简略的方法)

  先说为欲完成(见清净)的奢摩他(止)行者,当从除了非想非非想处之外的其余的色及无色界禅的任何一种禅出定,以相、味(作用)等而把握寻等诸禅支及与它相应的诸法,有了把握之后,则应确定它们以倾向之义而为「名」,因为面向于一切所缘之故。譬如有人看见了蛇在屋中,便追逐它而发现它的洞,如是此瑜伽行者,遍观此名而作遍求:「此名是依止什么而起的呢?」便见其依的心色(心的所依处)。自此他便把握了心色的所依的大种及以大种为依的其它的所造色的色。他确知一切(色)恼坏之故为「色」。于是他简略也确知名色,即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

  (2)(四界的差别法)

  其次那纯毗钵舍那(观)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即以在界差别(的解释)中所说的诸界的把握门中的任何一门而简略或详细的把握四界。此时,当他在由于如实的自作用(味)及自相上而明了的诸界之中,先于业等起的发,而知有(地水火风)四界、色、香、味、食素、命、身净的身十法的十色。于同样的(发)中,因有性竹存在,亦有性十法的十色。又于发中,亦有由食等起的而以食素为第八(的八法),及由时节等起的和心等起的(以食素为第八的各八法)共二十四色(和前面的身十法及性十法合为四十四色)如是于(三十二身分之由由业、食、时节、心的)四等起的二十四部分,各各(部分)有四十四色。其次在由于时心等起的汗、泪、唾、涕的心等四种之中,各各有二种以食素为第八的十六色。在由于时节等起的胃物、粪、脓、尿的此等四种之中,则各各只有由时节等起而以食素为第八的八色。这是先于三十二行相中(把握色法)的方法。

  其次明白了这三十二行相之时,则亦明了其它的十种行相。此中,先说明了在食物等的消化中由业生的火的部分,有以食素为第八(的八法)及命的九色。同样的,在由心生的出息入息的(风界的)部分,亦有以食素为第八(的八法)及声的九色。再明了在四处起的其它的八(部分)中,各各有命九法及三种以食素为第八的三十三色。

  他(修习者)这样详细地由四十二行相而明了此等大种及所造色的种类之时,更由所依及(认识之)门而明白了眼十法等及心所依十法的六十色。

  他把此等一切(色)总恼坏之相而作为一以观「色」。他这样把握了色,再由(认识之)门而明了非色法。即二种(前)五识。三意界及六十八意识界的秩十一世间心。与此等(八十一)心俱生的心所,总说有触、受、想、思、命、心止、作意的此等七种。对于出世间心,既非纯毗钵舍那行者亦非奢摩他行者所能把握的,因为未得证达之故。他把一切的非色法以倾向之相而作为一以观「名」。如是有人以四界差别门而详细地确知名色。

  (3)(十八界的观察法)

  另一种人则以十八界(而确知名色)。怎样的呢?兹有比库如是忆念诸界:「于此身体,有眼界......乃至意识界」,而他不取世人所想念饰以黑白球而在眼窝之中结以腱筋及有广长的肉团为眼,欲依蕴的解释的所造色中所说的眼净而确知为眼界。亦不确定(眼净)以外的其它的五十三色为眼界,即为眼净所依的(地水火风)四界及其所的色、香、味、食素的四色与保护(眼净)的命根的九种俱生色,在彼(眼中)的身十法、性十法的二十业生色,由食等起(心等起、时节等起)等的三种以食素为第八的二十四无执受色(非业等起的),如是为其它的五十三色。于耳界等亦然。但于身界为(除了眼十法等的)其余的四十三色。然而也有人说(于身界)由时节及心等起(的色)各各加一声为九色,如是共有四十五色。这样此等(眼等的)五净及它们的境的色、声、香、味、触五种的十色为十界。其余诸色为法界。依止于眼及以色为缘而转起的心为眼识界。如是二种(前)五识为五识界,三意界心为一意界,六十八意识界心为意识界,如是一切八十一世间心为七识界。与彼(诸识)相应的触等为法。于是此(十八界)中,有十界半为「名」;有七界半为「色」。如是有人由十八界而确知名色。

  (4)(十二处的观察法)

  另一种人以十二处(确定名色)。怎样的呢?即如在眼界所说的方法,除了五十三色,他只以眼净而确定为眼处。同样的,以耳、鼻、舌、身界所说的方法而确定耳、鼻、舌、身处。为它们的境的(色等)五法为色、声、香、味、触处。世间的七识界为意处。与它相应的触等及其余的色为法处。如是此(十二处)中,十处半为「色」,一处半为「名」。这样有人由十二处而确知名色。

  (5)(五蕴的观察法)

  另一种人以更简单的蕴而确定(名色)。怎样的呢?即于此身中,由四等起的(地水火界)四界,及以彼为依止的色、香、味、食素、眼净等的五净、所依色、(男女)性、命根、及由(时节、心)二等起的声,此等十自色是可得专精的完色及色色。而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快性、柔软性、适业性、积集、相续、老性、无常性的此等十色是相(色)、变化(色)及区划(色),而非完色及色色。因为此色的相,变化与区分之故而称为色。如是此等一切的二十七色为色蕴。与八十一世间心共同生起的受为受蕴。与彼相应的想为想蕴。行为行蕴。识为识蕴。这样色蕴为「色」,四非色蕴为「名」。如是有些比库由五蕴而确知名色。

  (6)(简单的观察法)

  另一种人,则以最简单的方法而确定名色。他以为一切色,即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如是简略地于此身体把握于「色」,同样的,他把握意处及法处的一部分为「名」,即此是名,此是色,是为名色。

   (二)现起非色法的方法

  如果那瑜伽者以诸门(观察法)把握了色,而后去把握非色,然因微细、非色不能现起,但他不可放弃重任(修行),必须把色数数思惟、作意、把握、确定。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以彼(色)为所缘的非色法亦自明了。

  譬如有眼的人,对于净的境而看他的面相,然不见相,但他并不以为「不能见相」而丢了镜,却数数摩擦,当他把镜擦得非常干净之时,而他的相亦自明了。又如需要油的人,把胡麻粉放到桶内,洒了水,经一二次的压榨,然不出油,但他并不等丢掉胡麻粉,却加以热水数数压榨,这样,他便压出清明的油来。亦如想把水澄清的人,拿了迦答迦的子,把手伸入水缸之内,经一二次的摩擦,水仍不能澄清,但他并不丢掉迦答迦的子,却数数摩擦,这样则污泥沉落而水自清。

  如是这比库既不放弃他的重负,而对于色数数思惟、作意、把握、确定。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他的障碍的烦恼沉落,如无浊泥之水,心得清净,对于以彼(色)为缘的非色法亦自得明了。

  此义亦可用其它的甘蔗(榨糖)、盗贼(的拷打成招)、牛(的调御)、酪(作醍醐)及(烹)鱼等的譬喻来说明。

  其次对于这样把握了极清净的色(的瑜伽)者,则由触、受、或识的三种行相而现起非色法。怎样的呢?

  (1)(由触现起非色法)

  先说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诸界的,最初现起冲击的触,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与触俱的思为行蕴,心为识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的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的相(等的方法而把握诸界者),而最初现起冲击的触,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乃至心为识蕴。如是由触而现起非色法。

  (2)(由受现起非色法)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现起享受彼所缘(地界)之味的受为受蕴,与彼相应的想为想蕴,与彼相应的触及思为行蕴,与彼相应的心智为识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现起享受彼所缘之味的受为受蕴......乃至与彼相应的心为识蕴。如是由受而现起非色法。

  (3)(由识现起非色法)

  有人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的,而现起知识所缘(地界)的识为识蕴,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触与思为行蕴。同样的,于发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乃至于入息出息,以地界有凝固之相者,现起知识所缘的识为识蕴,与彼相应的受为受蕴,想为想蕴,触与思为行蕴。如是由识而现起非色法。

  兹当说明:于发等的四十二界的部分中的各各四界,则以同样的方便,即于业等起的发,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于其它的眼界等的色的把握之门,则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因为对于如是把握了极清净的色的人,由三躲行相而得明了非色法,所以只有由把握清净之色者而能作把握非色的努力,实无其它之人,如果现起一色法或二色法之时,便舍色而取非色,则将退失业处,如于地遍修习的解释中所说的山顶之牝牛相似;若以把握极清净的色而作把握非色的努力者,则得使业处增长广大。他这样的由触等所现起的四种非色蕴而确定为「名」,为彼等(非色法)的所缘的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而确定为「色」。

  他这样把…

《清净道论 第十八 说见清净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