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十七 說慧地品▪P4

  ..續本文上一頁阇梨的意思,則以世的無間性61爲無間緣,以時的無間性爲等無間緣。但此說與62「從滅盡(定)出定者的非想非非想處善,對于果定,是由于等無間緣而爲緣」等的文句相違。這裏他們(諸阿阇梨)又說:「(非想非非想處善的)諸法等起性的能力尚未消失,因爲由于修習之力的阻止,故令諸法于等無間不生起」,這正是沒有時無間性存在的證明。在這裏由于修習之力而無時無間,亦即是我們的主張。因爲沒有時無間,所以不應說等無間性。因爲「依時無間爲等無間緣」是他們的主張,所以(我們)不執著他們的說法,應該知道這裏只是名稱的各別,不是意義的不同。何以故?因于此中無間斷,故爲無間;因爲無形而全無間,故爲等無間。

  (六)(俱生緣)(一法)生起之時,依俱生性(對于他法)而助成之法,爲「俱生緣」。如對于光的燈相似。由于非色蘊等有六種:即所謂63「(1)四非色蘊相互由俱生緣爲緣,(2)四大種相互(由俱生緣爲緣),(3)入胎的剎那名與相互(由俱生緣爲緣),(4)心、心所法于心等起的諸色相互(由俱生緣爲緣),(5)四大種對于諸所造色相互(由俱生緣爲緣),(6)諸有色法(心所依處)對于諸非有色法(心與心所),有時由俱生緣爲緣,有時(對于無色界的心,心所法等)非由俱生緣爲緣」。這裏(的諸有色法)正指心所依處(心髒)而說的。

  (七)(相互緣)以相互生起與支持性質而助成之法,爲「相互緣」。如叁根杖的相互支持相似。此依非色蘊等有叁種:即所謂64:「(1)四非色蘊由相互緣爲緣,(2)四大種(由相互緣爲緣),(3)入胎剎那的名與由相互緣爲緣」。

  (八)(依止緣)依于作住處及依止的方式而助成之法,爲「依止緣」。如大地、布帛對于樹木及繪畫等。如說65「四非色蘊相互由依止緣爲緣」,如是當知依照俱生緣中所說的同樣方法(亦有六種),不過這裏在第六部分應作這樣的分別:即「處對于眼識界(及彼相應的心所法)......乃至耳、鼻、舌、身處對于(耳、鼻、舌)身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由依止緣爲緣。凡依止于某色(心髒)而意界及意識界得以生起,則那色對于意界、意識界及彼等相應諸(心所)法,由依止緣爲緣」。

  (九)(親依止緣)「親依止緣」,這裏先就如下的語義來說:因爲依彼而起故,爲了自己的成果而他依止而不違拒,故爲「依止」。譬如強烈的痛惱爲激惱,如是強力的依止爲「親依止」--即與強力的原因是一同義語。故知以強有力的原因而助成之法爲「親依止緣」。有所緣親依止、無間親依止及本性親依止的叁種。此中:

  (1)「所緣親依止」先就所緣親依止與所緣增上似乎沒有什麼差別而分別說:66「行布施,受持戒律,行布薩業,尊重其事而行觀察。尊重過去的善行而觀察,從禅那出定尊重禅那而行觀察。諸有學者,尊重種姓67而行觀察,尊重清白(心)68而行觀察。諸有學者,從道(定)出,尊重其道而行觀察」等。然而此中:因尊重某所緣而心、心所法生起。則彼所緣決定于彼等(心、心所法)諸所緣之中是強有力的所緣。如是但以應所尊重之義爲所緣增上,以強有力的原因之義所緣親依止,當知這是它們的差別。

  (2)「無間親依止」亦曾與無間緣一起作沒有什麼差別的方法分別說:69「前前諸善蘊對于後後諸善蘊,由親依止緣爲緣」等。但在(二十四緣的)論母的概論中,對無間緣的說法是:70「眼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對于意界及相應諸(心所)法,由無間緣爲緣」等。對親依止(緣)的說法,則爲71「前前諸善法,對于後後諸善法,由親依止緣爲緣」等。所以來自概論的文句是有差別的,可是在意義上亦唯同一而已。雖然如是,當知在各自之後無間而有適當之心生起的可能性,故爲無間性,在後心生起之時,是由于前心的強力性,故爲無間親依止性。譬如在因緣等中,既無任法,而心亦得生起,但沒有無間心,則心決不生起,是故此(無間心)爲強有力的緣。如是由各自之後無間的生起適當之心的無間緣,由強有力的原因的;爲無間親依止緣,當知這是它們的差別。

  (2)其次「本性親依止」,本性的親依止爲本性親依止。于自己的相續中生起的信戒等或習慣的時節食物等,名爲「本性」。或者由于自然72的親依止爲本性親依止。其意義是和所緣(親依止)及無間(親依止)不混雜的。當知它有這樣種種不同分別法:73「本性親依止,是信爲親依止而行布施,受持戒律,行布薩業,生起禅那,生起毗砵舍那(觀),生起道,生起神通,生起二摩砵底(定)。以戒、聞、施舍、慧爲親依止而行布施......乃至生起二摩砵底。則信、戒、聞、舍、慧之對于信、戒、聞、舍、慧、由親依止緣爲緣」。如是由于此等信等的本性及以強有力的原因之義的親依止,故爲本性親依止。

  (十)(前生緣)由于先生起而進行助成之法,爲「前生緣」。這由于五門的所依及所緣並心依而有十一種,即所謂:74「眼處對于眼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由前生緣爲緣。耳、鼻、舌、身處、色、聲、香、味、觸處,對于(耳鼻舌身識界、眼耳鼻舌)身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由前生緣爲緣。色、聲、香、味、觸處,對于意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由前生緣爲緣)。因爲意界及意識界依止于彼色(心所依處)而轉起,所以那色之對于意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由前生緣爲緣;對于意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則有時由前生緣爲緣,有時不由前生緣爲緣」。

  (十一)(後生緣)對于前生的色法以支持之義而助成的色法,爲後生緣。如對于小鹫兒的身體而依求食之思相似。所謂:75「後生的心及心所法對于前生的此身,由後生緣爲緣」。

  (十二)(數數習行緣)依照數數習行的意義,對于(在自己之後而來的)無間(法)的熟練及強力性而有資助的法,爲數數習行緣。如于典籍等的預習。這由于善、不善、唯作的速行而有叁。即所謂:76「前前諸善法,對于後後諸善法,由數數習行緣爲緣。前前諸不善法......乃至諸唯作無記法,對于後後諸唯作無記法,由數數習行緣爲緣」。

  (十叁)(業緣)稱爲心的加行而以作用性的助成之法爲業緣。這由于許多剎那皂與不善的思、及俱生的一切思,有二種。即所謂:77「善及不善業,對于異熟諸蘊及業果諸色,由業緣爲緣。俱生的思,對于相應諸(心、心所)法柔彼等起諸色,由業緣爲緣」。

  (十四)(異熟緣)由于無精勤的寂靜性,對于無精勤的寂靜性助成的異熟法,爲異熟緣。它在(五門)轉起之時,是彼(異熟識)等起諸色的緣,在結生之時,是業果諸色的緣,在一切時,是(與異熟)相應諸法的緣。即所謂:78「異熟無記的一蘊,對于(其它的)叁(異熟無記)蘊及心等起諸色,由異熟緣爲緣......及至在結生剎那異熟無記的一蘊,對于叁蘊及業果諸色......叁蘊對于其它的一蘊......二蘊對于其它的二蘊及業果諸色,由異熟緣爲緣。(異熟識的)諸蘊對于(心)所依,由異熟緣爲緣」。

  (十五)(食緣)對于色與非色,依支持之義助成的四食、爲食緣。即所謂:79「在結生剎那的諸異熟無記食,對于相應諸蘊及諸業果色,由食緣爲緣」。

  (十六)(根緣)除去女根男根,依增上的意義而助成的其余二十根,爲根緣。此中:眼根等(五根)只對非色法爲緣,余者(十五根)對諸色與非色(法)爲緣。即所謂:80「眼根對于眼識界(及彼相應諸心所法)......乃至耳、鼻、舌、身根對于(耳、鼻、舌)身識界及彼相應諸法,由根緣爲緣。色命根對于諸業果色,由根緣爲緣。非色的諸根對于相應諸(心、心所)法及彼等起諸色,由根緣爲緣」。又在問分中說:81「在結生剎那的異熟無記根對于相應諸蘊及業果諸色,由根緣爲緣」。

  (十七)(禅緣)依審慮的意義而有資助的,除去于二種五識中的樂受與苦受的二(身識)82,一切有善(不善、無記)等各別的七禅支83,爲禅緣。即所謂:84「諸禅支對于與禅相應的諸(心、心所)法及彼等起諸色,由禅緣爲緣」。又在問分中說:85「在結生剎那的異熟無記的諸禅支對于相應的諸蘊及業果諸色,由禅緣爲緣」。

  (十八)(道緣)于任何處依導引之義而資助的,有善(不善、無記)等各別的十二支86,爲道緣。即所謂:87「諸道支對于相應的諸(心、心所)法及彼等起諸色,由道緣爲緣」。又在問分中說:88「在結生剎那的異熟無記的諸道支對于相應的諸蘊及業果諸色,由道緣爲緣」。當知此等禅緣及道緣二種,在無因的二種五識心中是不可得的。

  (十九)(相應緣)依于所謂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時生、同時滅的相應狀態而資助的非色法,爲相應緣。即所謂:89「四非色蘊相互由相應緣爲緣」。

  (二十)(不相應緣)不依同一依等的狀態而資助的,爲不相應緣,有色皂諸法對于非色的諸(心、心所)法(爲緣),非色的諸(心、心所)法對于有色的(諸法爲緣)。此有俱生、後生、前生叁種。即所謂90 :「俱生的諸善蘊對于心等起諸色,由不相應緣爲緣。後生的諸善蘊對于前生的此身,由不相應緣爲緣。」于無記句的俱生(不相應緣)的分別亦說:91「在結生剎那的異熟無記諸蘊對于業果諸色,由不相應緣爲緣。諸(非色)蘊對于所依(色)92,所依(色)對于諸(非色)蘊,由不相應緣爲緣」。又前生(不相應緣)依眼根等所依當知。即所謂:93「前生的眼處對于(後生的)眼識94......乃至(前生的)身處對于(後生的)身識、由不相應緣爲緣。(前生的心)所依對于(後生的)異熟無記及唯作無記諸蘊......(前生的心)所依對于(後生的)善的諸蘊......乃至(…

《清淨道論 第十七 說慧地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