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中的一意界與二無因意識界及八欲界異熟的十六種,即所謂:108「因作而積欲界的善業,故生起(善)異熟的眼識。耳、鼻、舌、身識亦然......乃至生起異熟意界......生起喜俱意識界......生起舍俱意識界......喜俱智相應(無行)......喜俱智相應有行......喜俱智不相應(無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舍俱智相應(無行)......舍俱智相應有行......舍俱智不相應(無行)......拾俱智不相應有行(的意識界生起)」。
(2)其次由色界的福行之緣生五色界異熟。即所謂:109「因作而積色界善業,故離諸欲.....異熟初禅......乃至第五禅具足住」。如是由福行之緣而有二十一識(即欲界十六,色界五種)。
(3)其次由非福行之緣而生不善異熟的眼識等五種與一意界及一意識界的七種識。即所謂:110「因作而積不善業,故生(不善)異熟的眼識......生起耳、鼻、舌、身識......(不善)異熟的意界......(不善)異熟的意識界」。
(4)其次由不動行的緣而生四無色異熟的四種識。即所謂:111「因作而積無色界的善業之故,超越一切色想......空無邊處想俱(異熟識)......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想俱(異熟識)及舍斷樂與苦之故......第四禅具足住」。
(2 異熟識的轉起及結生的活動)既然這樣知道了由行的緣而有此識,其次應知此識有這樣的活動:即此一切識是依轉起及結生二而活動。此中:(前)二種五識、二意界及喜俱無因意識界的十叁種,只于五蘊有(欲界及色界)中轉起而活動,其它的十九種,則于叁有(欲、色、無色)中適宜轉起及于結生而活動。怎樣的呢?
先說善異熟的眼識等五種,由現于從善異熟或不善異熟而生--並隨于業而根已成熟的人的眼等之前的好與中好的色等所緣爲緣,依止于眼淨(眼根)等,實行其見、聞、嗅、嘗、觸等的作用。不善異熟的五(識)亦然,不過此等只有不好與不中好的所緣不同而已。此等十(識)是有一定的(認識之)門、所緣、所依、處所及有一定的作用的。從此于善異熟的眼識等之後的意界,即于彼等(眼識等)的所緣爲緣,依止于心所,而實行領受的作用112。如是于不善異熟的(前五識之)後的不善異熟(的意界)亦然。此二(意界)是無一定的門及所緣,而有一定的所依及處所並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喜俱無因(異熟的)意識界,于善異熟意界之後,即以彼(意界)的所緣爲緣,依止于心所依,而實行推度的作用;(此喜俱無因意識界)若于六門的強有力的所緣,于欲界諸有情多起貪相應的速行之末,斷有分的路線,即對于速行(心)所取的所緣,由彼所緣(作用)而轉起一回或二回--這是根據中部義疏的說法。然依阿毗達磨的義疏,則于彼所緣(作用)有二回心轉。此心有「彼所緣」及「有分頂」的二名。(此心)無一定的門及所緣113,有一定的所依,並無一定的處所及作用。如是先說十叁(心)于五蘊有中轉起而活動。
其它的十九種的任何一種不能說不適合于自己的結生而活動。但于轉起,先說善、不善異熟的二無因意識界,(1)于五門的善、不善異熟意界之後行推度作用,(2)于六門亦如前面所說的方法而行彼所緣作用,(3)由它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行有分作用,(4)于(生活的)最後而行死作用,如是實行四種作用,有一定的所依,無一定的門、所緣、處所及作用。八欲界有因(異熟)心,(1)如前所說的方法于六門而行彼所緣作用,(2)由它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而行有分作用,(3)于最後而行死作用,如是實行叁作用,有一定的所依,無一定的門、所緣、處所及作用。五色界(異熟心)及四無色(界異熟心),(1)由它們自己給與結生以來,如無斷絕有分的心生起之時,而行有分作用,(2)于最後而行死作用,如是實行二種作用。于此等之中,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門114及所緣,都無一定的處所及作用,其余的(無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一定的所緣,而無一定的處所及作用。如是先說叁十二種識由行之緣于轉起而活動。這裏,彼等諸行之對于識,是依業緣及親依止緣爲緣。
(3 二界諸趣的業與結生)其次關于「其它的十九種的任何一種不能說不適合于自己的結生而活動」的一句,未免太簡略而難知,所以再對此語詳爲指示:(1)有多少結生?(2)有多少結生心?(3)以何心而于何處結生?(4)結生心的所緣怎樣?
(1)連無想(有情)的結生共有二十結生。(2)如上面所說的有十九種結生心。(3)在此(十九心)中,以不善異熟的無因意識界,是在惡趣中結生。以善異熟(的無因意識界),是在人界中皂生盲者,生而聾者,生而精神錯亂者,生而啞者及非男非女(陰陽人)等中結生。以八有因欲界異熟(心),是在欲界諸天115及人中的其福者之中結生。以五色界異熟(心),是在有色梵界中結生。以四無色界異熟(心),是在無色界中結生。以何心于何處結生,此(結生)心即適合結生116。(4)略說(結生心的所緣),結生心有過去、現在、不可說的叁種所緣;而無想(有情的)結生則無所緣。此中:于識無邊處及非想非非想處結生心的所緣爲過去。十欲界(結生心)的所緣爲過去或現在。其它的(結生心的所緣)爲不可說。如是對于叁所緣而轉起的結生,是在(以)過去所緣或不可說所緣(爲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的,決無死心是以現在所緣(爲所緣)的。是故應知如何于(過去、不可說的)二所緣中以任何所緣(爲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于(過去、現在、不可說的)叁所緣中以任何所緣(爲所緣)的結生心于善趣及惡趣中而轉起行相。例如:
(1. 于欲界善趣而有惡業者的結生)先說在欲界善趣而有惡業之人,依據117「臨終之時他的惡業懸于他前」等語。當他臥在臨終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積的惡業或惡業之相,即來現于他的意門之前。由于那(惡業或業相之)緣的生起,即在以彼所緣爲終的速行的路線之後,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生起死心。在(死心)滅時,即以那現(于意門的)業或業相爲緣而生起由于未斷煩惱之力的傾向及爲惡趣所攝的結生心。這是即在以過去所緣(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所緣(爲緣)的結生。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由于上述之類的業,而地獄等的火焰之色等的惡趣相來現于意門之前。于是在生起二回有分而滅之時,有叁種路線心生起:即以彼(惡趣相)所緣爲緣而起一(剎那的)轉向心,並且因近于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起五(剎那的)速行心及二(剎那的)彼所緣心。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起一死心。至此則已經過十一心剎那。此時他在五心剎那的殘余之壽于彼同樣的緣生起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于臨終之時,有以貪等爲因的惡少所緣來現于五門中的任何一門之前。他在順次的生起,于確定作用之末,因近于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起五(剎那的)速行心及二(剎那的)彼所緣心。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生起一(剎那的)死心。至此業已經過十五心剎那:即二有分、一轉向、一見(作用)一領受、一推度、一確定、五速行、二彼所緣及一死心。此時在一心剎那的殘余之壽于彼同樣的所緣生起結生心。這也是在以過去所緣(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
上面是先說在以過去所緣(爲緣)的善趣死心之後而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心于惡趣中轉起的行相。
(2. 于惡趣而有善業者的結生)在惡趣而積有非惡業者,依照前述的方法,他的非惡業或(非惡)業的相來現于意門,所以(在前面所說的)黑分之處而(在這裏)易之以白分之外,當知其它的方法和前面相同。這是在以過去爲所緣的惡趣心之後而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心于善趣中轉起的行相。
(3. 于欲界善趣而有善業者的結生)其次在善趣而積有非惡業的人,依據118「臨終之時他的善業懸于他前」等語,當他臥于臨終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積的非惡業或(非惡)業的相,即來現于他的意門之前--這(非惡業或業相)是只指(現于)積有欲界的非惡業的人而說;如果(生前)積有大業(上二界的禅定)的人,則只有業相來現。由于那(非惡業或業相的)緣的生起,即在以彼所緣爲最後或僅于速行的路線之後,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生起死心,在(死心)滅時,即以那(于臨終)來現的業或業相爲緣而生起由于未斷煩惱之力的傾向及爲善趣所攝的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爲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所或以不可說所緣(爲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由于欲界的非惡業,那在人界而稱爲母胎的形相,或于天界而稱爲遊苑、宮殿、劫波樹等形相的善趣之相,來現于意門之前。在他的死心之後,如在惡趣相中所示 的程序相同的生起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他的親屬拿一些東西到他的五門之前,如以花環、幢幡等色的所緣,或以聞法及供養的音樂等聲的所緣,或以香的煙及熏香等香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供佛的供品,是替你作供養的,你應心生喜樂」;或以蜜及砂糖等味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東西是替你任布施的,你嘗嘗吧」;或以支那的親布及蘇摩羅的綢布119等觸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是替你作布施的東西,你觸摸此物啊」。對于此等現在他的面前的色等所緣,次第的生起確定作用之後,因近于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
《清淨道論 第十七 說慧地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