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舉睡眠和第五之疑;
猶如王行淨園,樂在初禅之中。
(初禅的進展(3)似相的增大)所以欲求熟練(安止定)的人,必須清淨諸障礙法而入定,必須以廣大心修習及增大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大有二地──近行地及安止地。即已達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達安止的,于此二處的一處中必須增大。所以說:他必須增大既得的似相。
其增大的方法如次:瑜伽行者增大其似相,不要像(陶工)作缽,做餅子、煮飯、蔓蘿及濕布(汙點)的增大;當如農夫的耕田,先用犁劃一界限,然後在其所劃的笵圍內耕之,或者如比庫的結成戒壇,先觀察各種界幟,然後結成,如是對于他的已得之相,應該用意次第區劃爲一指、二指、叁指、四指的量,然後依照其區劃而增大。不應于沒有區劃的增大。自此以後則以劃定一張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縣、一國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劃定輪圍山乃至更大的界限而增大。譬如天鵝的幼雛,生成兩翼之後,便少許少許向上作練習飛行,次第以至飛近于日月,如是比庫亦依于上述的方法區劃其相,增大至輪圍山的境界,或者更加增大。當他的相增大的地方──其它的高低、河流的難渡、山嶽的崎岖,猶如百釘所釘的牛皮一樣。所以初學者于增大之相而得證初禅後,應該常常入定,不可常常觀察;如果常常觀察,則禅支成爲粗而弱。如果他的禅支像這樣的粗弱,則無向上努力的機緣;假使他于初禅尚未精練,即求努力于多多觀察,這樣連初禅都要退,那裏還能夠證得二禅呢?故世尊說:
「諸比庫,譬如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適當之處,無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且這樣想道:『我去以前未曾去過的地方,吃未曾吃過的草,飲未曾飲過的水,是比較好的』。它未曾站穩前足,便舉起後足,于是它永遠也不會到達那以前未曾到過的地方,吃未曾吃過的草及飲未曾飲過的水了。甚至它曾經這樣思念過:『我去以前未曾去過的地方較好......及至飲水』,其實連這個地方亦難安全的轉來。何以故?諸比庫,因爲那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適當之處,無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故」。
「諸比庫,若有如是比庫,愚昧而不知適當之處,無有善巧,離諸欲......初禅具足住。但他對于其相不再再習行,不多多習,未能站穩腳跟,他便這樣想:『我于尋伺止息......第二禅具足住比較好』,他實不能尋伺止息,二禅具足住。他亦已經思念過的:『我離諸欲......初禅具足住較好』,其實他連離諸欲......而初禅具足住也不可能了。諸比庫,這叫做比庫兩者俱失,兩者都退。諸比庫,譬如那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適當之處,無有若巧而登崎岖的山一樣」。
(初禅的進展(4)五自在)所以他應該于同樣的初禅中,用五種行相,自在修行。五種自在,爲轉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及觀察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遂其所欲的時間,遂其所欲好長的時間中,轉向于初禅,即無遲滯的轉向,爲轉向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禅定,即無遲滯的入定,爲入定自在,余者當可類推。五自在之義解說如次:
從初禅出定,最初轉向于尋者,先斷了有分而生走轉向以後,于同樣的尋所緣而速生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後生起二有分。再于伺所緣而生起轉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夠于(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禅支中連續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轉向心成就。這種自在達到了頂點時,從世的雙重神變中可得見到。又于(舍利弗等)其它的人作這樣神糾時亦得見到。比以上的轉向自在更迅速是沒有的。
其次如大目犍連尊者降伏難陀,優波難陀龍王一樣迅速入定,名爲入定自在。
能夠于一彈指或十彈指的時間住在定中,名爲在定自在。能以同樣的速度出定,名爲出定自在。爲表示(在定自在及出定自在)這兩種佛護長老的故事是很適合的:
尊者圓具後,戒臘八歲時,是來看護鐵羅跋脫拉寺的摩诃羅哈納瞿多長老的叁萬具有神通人中的一個。一只金翅鳥王想道:「等看護長老的龍王出來供粥給他的時候,我當捕它來吃」,所以它一看龍不之時,即自空中跳下,當時尊者即刻化作一山,取龍王之臂潛入山中。金翅鳥王僅一擊于山而去。所以大長老說:「諸位,如果護長老不在這裏,我們未免要被人輕蔑了」。
觀察自在同于轉向自在所說。即在那園的轉向心以後而易以觀察的諸速行心。
2.(第二禅)于此等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並自熟練的初禅出定,覺得此定是近于敵對的五蓋,因尋與伺粗,故禅支弱,見此過失已,于第二禅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于初禅的希求,爲證第二禅,當作瑜伽行。從初禅出定之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禅支,尋與伺粗起,喜、樂、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爲了舍斷他的粗支而獲得寂靜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二禅了」,斷了有分,即于那同樣的地遍爲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對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生心。在那些速生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二禅心,其余的如已述的欲界。
以上這樣的修行者:「尋伺上息故,內淨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他如是舍離二支,具備叁支,叁種善及十相成就,證得地遍的第二禅。
這裏的「尋伺止息故」是尋與伺二種止息和超越之故,即在第二禅的剎那不現前的意思。雖然一切初禅法在第二禅中已不存在──即是說初禅中的觸等和這裏是不同的──但爲了說明白于超越了粗支而從初禅得證其它的二禅等,所以說,「尋伺止息故」。
「內」──這裏是自己之內意思。但《分別論》中僅此一說:「內的,個人的」。故自己之內義,即于自己而生──于自己相續發生的意義。
「淨」──爲淨信。與淨相應的禅爲淨禅,猶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禅具備此淨──因爲止息了尋伺的動搖而心得于淨,故名爲淨。若依第二義的分別,當知此句應作「淨的心」這樣連結,若依前義的分別,則「心」應與「專一」連結。
那裏的(心專一的)意義解釋:一與上升爲「專一」,不爲尋伺的上升,故最上最勝爲「專一」之義。最勝是說在世間爲唯一的意思。或說離了尋伺獨一無伴亦可。或能引起諸相應法爲「上升」,這是現起義。最勝之義的一與上升的「專一」是叁摩地(定)的同義語。如此專一的修習與增長故名第二禅爲專一。這專一是心的專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專,所以說「心專一」。
在初禅豈不是也有此「信」和「專一」而名爲定,爲什麼僅(在第二禅)而稱爲「淨心專一」呢?答道:因爲初禅爲尋伺所擾亂,猶如給波浪所動亂的水,不是很淨的,所以初禅雖也有信,但不名爲「淨」。因不很淨,則叁摩地亦不甚明了,所以亦不名專一。在二禅中已無尋伺障礙而得強信生僥的機會。得與強作伴,則叁摩地亦得明了,故知僅于二禅作這樣說。在《分別論》中亦只這樣說:「淨即信、信仰、信賴、淨信,心專一即心的住立......正定」是。依照《分別論》的說法與此義是不會矛盾的,實與別處相符的。
「無尋無伺」──依修習而舍斷故,或于此二禅中沒有了尋,或二禅的尋已經沒有了爲「無尋」。亦可以同樣的方法說「無伺」。《分別論》中這樣說:此尋與此伺的寂止、靜止、止息、息沒、湮沒、熄滅、破滅、幹枯、幹滅與終息。故稱爲「無尋無伺」。
那麼,在前面一句「尋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義,爲什麼再說「無尋無伺」呢?答道:雖在那裏已成無尋無伺義,然這裏與尋伺的止息是不同的。上面不是已經說過:「爲了說明超越粗支之古,而自初禅得證其它的二禅等,所以說尋伺止息故」,而且這是由于尋伺的止息而淨,不是止息煩惱的染汙而淨,因尋伺的止息而得專一,不是像近行禅的舍斷五蓋而起,亦不如初禅的諸支現前之故。這是說明淨與專一之因之話。因爲那尋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禅無尋無伺。不是像第叁和第四禅,也不如眼識等,亦非本無尋伺之故,是僅對尋伺止息的說明,不是尋伺已經沒有的說明,僅對尋伺之無的說明,故有其次的「無尋無伺」之語。是故已說前句又說後句。「定生」,即從初禅,或從(與第二禅)相應的定而生的意思。雖然在初禅也是從相應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禅)定值得說爲定,因不爲尋伺所動亂,極安定與甚淨,所以只爲此(第二禅)的贊歎而說爲「定生」。
「喜、樂」──已如(初禅)所說。
「第二」──依照數目的次第爲第二,在于第二生起故爲第二,于此第二(禅)入定亦爲第二。
其次說「二支舍離,叁支具備」。當知尋與伺的舍斷爲二支舍離。在初禅近行的剎那舍斷諸蓋,不是這裏的尋伺(舍斷)。在安止的剎那,即離彼等(尋伺)而此二禅生起,所以彼等稱爲二禅的舍斷支。
「喜、樂、心一境性」這叁者的生僥,名爲「叁支具備」。故于《分別論》中說:「第二禅是淨、喜、樂、心一境性」,這是爲表示隨于禅的(諸支)而說的。除開淨支之外,其余叁支,都是依于通達禅思之相的。所以說:「在那時候是怎樣的叁支禅?即喜、樂、心一境性」是。其余的如初禅所說。
3.(第叁禅)是證得第二禅時,已于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習行自在,從熟練的第二禅出定,學得此定依然是近于敵對的尋與伺,仍有喜心的激動,故稱他的喜爲粗,因爲喜粗,故支亦弱,見此二禅的過失已,于第叁禅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二禅的希求,爲了證得第叁禅,爲修瑜伽行,當自第二禅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禅支而喜粗起,樂與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爲了舍斷粗支及爲獲得寂靜支,他于同一的相「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生起第叁禅了」,斷了有分,即于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于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
《清淨道論 第四 說地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