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举睡眠和第五之疑;
犹如王行净园,乐在初禅之中。
(初禅的进展(3)似相的增大)所以欲求熟练(安止定)的人,必须清净诸障碍法而入定,必须以广大心修习及增大既得的似相。似相的增大有二地──近行地及安止地。即已达近行的亦得增大似相,或已达安止的,于此二处的一处中必须增大。所以说:他必须增大既得的似相。
其增大的方法如次:瑜伽行者增大其似相,不要像(陶工)作钵,做饼子、煮饭、蔓萝及湿布(污点)的增大;当如农夫的耕田,先用犁划一界限,然后在其所划的笵围内耕之,或者如比库的结成戒坛,先观察各种界帜,然后结成,如是对于他的已得之相,应该用意次第区划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的量,然后依照其区划而增大。不应于没有区划的增大。自此以后则以划定一张手、一肘、一庭院、一屋、一寺的界限及一村、一城、一县、一国土、一海的界限而增大,或者划定轮围山乃至更大的界限而增大。譬如天鹅的幼雏,生成两翼之后,便少许少许向上作练习飞行,次第以至飞近于日月,如是比库亦依于上述的方法区划其相,增大至轮围山的境界,或者更加增大。当他的相增大的地方──其它的高低、河流的难渡、山岳的崎岖,犹如百钉所钉的牛皮一样。所以初学者于增大之相而得证初禅后,应该常常入定,不可常常观察;如果常常观察,则禅支成为粗而弱。如果他的禅支像这样的粗弱,则无向上努力的机缘;假使他于初禅尚未精练,即求努力于多多观察,这样连初禅都要退,那里还能够证得二禅呢?故世尊说:
「诸比库,譬如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且这样想道:『我去以前未曾去过的地方,吃未曾吃过的草,饮未曾饮过的水,是比较好的』。它未曾站稳前足,便举起后足,于是它永远也不会到达那以前未曾到过的地方,吃未曾吃过的草及饮未曾饮过的水了。甚至它曾经这样思念过:『我去以前未曾去过的地方较好......及至饮水』,其实连这个地方亦难安全的转来。何以故?诸比库,因为那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而登崎岖的山故」。
「诸比库,若有如是比库,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善巧,离诸欲......初禅具足住。但他对于其相不再再习行,不多多习,未能站稳脚跟,他便这样想:『我于寻伺止息......第二禅具足住比较好』,他实不能寻伺止息,二禅具足住。他亦已经思念过的:『我离诸欲......初禅具足住较好』,其实他连离诸欲......而初禅具足住也不可能了。诸比库,这叫做比库两者俱失,两者都退。诸比库,譬如那山中的牛,愚昧而不知适当之处,无有若巧而登崎岖的山一样」。
(初禅的进展(4)五自在)所以他应该于同样的初禅中,用五种行相,自在修行。五种自在,为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及观察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遂其所欲的时间,遂其所欲好长的时间中,转向于初禅,即无迟滞的转向,为转向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禅定,即无迟滞的入定,为入定自在,余者当可类推。五自在之义解说如次:
从初禅出定,最初转向于寻者,先断了有分而生走转向以后,于同样的寻所缘而速生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后生起二有分。再于伺所缘而生起转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够于(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禅支中连续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转向心成就。这种自在达到了顶点时,从世的双重神变中可得见到。又于(舍利弗等)其它的人作这样神纠时亦得见到。比以上的转向自在更迅速是没有的。
其次如大目犍连尊者降伏难陀,优波难陀龙王一样迅速入定,名为入定自在。
能够于一弹指或十弹指的时间住在定中,名为在定自在。能以同样的速度出定,名为出定自在。为表示(在定自在及出定自在)这两种佛护长老的故事是很适合的:
尊者圆具后,戒腊八岁时,是来看护铁罗跋脱拉寺的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的三万具有神通人中的一个。一只金翅鸟王想道:「等看护长老的龙王出来供粥给他的时候,我当捕它来吃」,所以它一看龙不之时,即自空中跳下,当时尊者即刻化作一山,取龙王之臂潜入山中。金翅鸟王仅一击于山而去。所以大长老说:「诸位,如果护长老不在这里,我们未免要被人轻蔑了」。
观察自在同于转向自在所说。即在那园的转向心以后而易以观察的诸速行心。
2.(第二禅)于此等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并自熟练的初禅出定,觉得此定是近于敌对的五盖,因寻与伺粗,故禅支弱,见此过失已,于第二禅寂静作意,取消了对于初禅的希求,为证第二禅,当作瑜伽行。从初禅出定之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禅支,寻与伺粗起,喜、乐、心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他的粗支而获得寂静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二禅了」,断了有分,即于那同样的地遍为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对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或五的速生心。在那些速生心中的最后一个是色界的第二禅心,其余的如已述的欲界。
以上这样的修行者:「寻伺上息故,内净心专一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他如是舍离二支,具备三支,三种善及十相成就,证得地遍的第二禅。
这里的「寻伺止息故」是寻与伺二种止息和超越之故,即在第二禅的剎那不现前的意思。虽然一切初禅法在第二禅中已不存在──即是说初禅中的触等和这里是不同的──但为了说明白于超越了粗支而从初禅得证其它的二禅等,所以说,「寻伺止息故」。
「内」──这里是自己之内意思。但《分别论》中仅此一说:「内的,个人的」。故自己之内义,即于自己而生──于自己相续发生的意义。
「净」──为净信。与净相应的禅为净禅,犹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禅具备此净──因为止息了寻伺的动摇而心得于净,故名为净。若依第二义的分别,当知此句应作「净的心」这样连结,若依前义的分别,则「心」应与「专一」连结。
那里的(心专一的)意义解释:一与上升为「专一」,不为寻伺的上升,故最上最胜为「专一」之义。最胜是说在世间为唯一的意思。或说离了寻伺独一无伴亦可。或能引起诸相应法为「上升」,这是现起义。最胜之义的一与上升的「专一」是三摩地(定)的同义语。如此专一的修习与增长故名第二禅为专一。这专一是心的专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专,所以说「心专一」。
在初禅岂不是也有此「信」和「专一」而名为定,为什么仅(在第二禅)而称为「净心专一」呢?答道:因为初禅为寻伺所扰乱,犹如给波浪所动乱的水,不是很净的,所以初禅虽也有信,但不名为「净」。因不很净,则三摩地亦不甚明了,所以亦不名专一。在二禅中已无寻伺障碍而得强信生侥的机会。得与强作伴,则三摩地亦得明了,故知仅于二禅作这样说。在《分别论》中亦只这样说:「净即信、信仰、信赖、净信,心专一即心的住立......正定」是。依照《分别论》的说法与此义是不会矛盾的,实与别处相符的。
「无寻无伺」──依修习而舍断故,或于此二禅中没有了寻,或二禅的寻已经没有了为「无寻」。亦可以同样的方法说「无伺」。《分别论》中这样说:此寻与此伺的寂止、静止、止息、息没、湮没、熄灭、破灭、干枯、干灭与终息。故称为「无寻无伺」。
那么,在前面一句「寻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义,为什么再说「无寻无伺」呢?答道:虽在那里已成无寻无伺义,然这里与寻伺的止息是不同的。上面不是已经说过:「为了说明超越粗支之古,而自初禅得证其它的二禅等,所以说寻伺止息故」,而且这是由于寻伺的止息而净,不是止息烦恼的染污而净,因寻伺的止息而得专一,不是像近行禅的舍断五盖而起,亦不如初禅的诸支现前之故。这是说明净与专一之因之话。因为那寻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禅无寻无伺。不是像第三和第四禅,也不如眼识等,亦非本无寻伺之故,是仅对寻伺止息的说明,不是寻伺已经没有的说明,仅对寻伺之无的说明,故有其次的「无寻无伺」之语。是故已说前句又说后句。「定生」,即从初禅,或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而生的意思。虽然在初禅也是从相应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禅)定值得说为定,因不为寻伺所动乱,极安定与甚净,所以只为此(第二禅)的赞叹而说为「定生」。
「喜、乐」──已如(初禅)所说。
「第二」──依照数目的次第为第二,在于第二生起故为第二,于此第二(禅)入定亦为第二。
其次说「二支舍离,三支具备」。当知寻与伺的舍断为二支舍离。在初禅近行的剎那舍断诸盖,不是这里的寻伺(舍断)。在安止的剎那,即离彼等(寻伺)而此二禅生起,所以彼等称为二禅的舍断支。
「喜、乐、心一境性」这三者的生侥,名为「三支具备」。故于《分别论》中说:「第二禅是净、喜、乐、心一境性」,这是为表示随于禅的(诸支)而说的。除开净支之外,其余三支,都是依于通达禅思之相的。所以说:「在那时候是怎样的三支禅?即喜、乐、心一境性」是。其余的如初禅所说。
3.(第三禅)是证得第二禅时,已于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习行自在,从熟练的第二禅出定,学得此定依然是近于敌对的寻与伺,仍有喜心的激动,故称他的喜为粗,因为喜粗,故支亦弱,见此二禅的过失已,于第三禅寂静作意,取消了对二禅的希求,为了证得第三禅,为修瑜伽行,当自第二禅出定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禅支而喜粗起,乐与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粗支及为获得寂静支,他于同一的相「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生起第三禅了」,断了有分,即于那同样的地遍作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于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
《清净道论 第四 说地遍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