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心中的最后一个是色界的第三禅心,余者已如前说为欲界心。
以上的修行者:「与由离喜故,而住于舍、念正知及乐以身受──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住』──为第三禅具足住」。如是他一支舍离,二支具足,有三种善,十相成就,证得地遍的第三禅。
「由离喜故」──犹如上述以厌恶于喜或超越于喜名为离。其间的一个「与」字,乃连结的意思。一、可以连结于「止息」之句;二、或可连结于「寻伺的止息」之句。这里(离喜)若与「止息」连结,则当作如是解释:「离喜之故而更止息于喜故」,依此种解释,离是厌离之义。是故当知喜的厌离之故便是止息之故的意思。如果连结于「寻伺的止息」,则当作「喜的舍离之故,更加寻伺的止息之故」的解释。依这样解释,舍离即超越义。故知这是喜的超越与寻伺的止息之义。
实际,此等寻伺于第二禅中便已止息,这里仅说明第三禅的方便之道及为赞叹而已。当说寻伺止息之故的时候,即得认清:寻伺息实在是此禅的方便之道。譬如在第圣道(阿那含向)本不是舍断的然亦说「舍断身见等五下分结故」,当知如是而说舍断是赞叹的,是为了努力证得(第三圣道)者的鼓励的;如是此(第三禅)虽非止息的,但为赞叹亦说是寻伺的止息。这便是说「喜的超越故与寻伺的止息故」之义。
「住于舍」──见其生起故为舍。即平等而见,不偏见是见义。由于他具备清明充分和坚强的舍故名具有第三禅者为住于舍。舍有十种:即六支舍、梵住舍、觉支舍、精进舍、行舍、受舍、观舍、中舍、禅舍、遍净舍。
(1)「兹有漏尽比库,眼见色无喜亦无忧,住于舍、念、正知」,如是说则为于(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的六种善恶所缘现前之时,漏尽者的遍净本性舍离行相为舍,是名「六支舍」。
(2)「与舍俱的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说则为对于诸有情的中正行相为舍,是名「梵住舍」。
(3)「以远离修习舍觉支」,如是说则为附俱生法的中立行相为舍,是名「觉支舍」。
(4)「时时于舍相作意」,如是说则为称不过急不过缓的精进为舍,是名「精进舍」。
(5)「有几多行舍于定生起?有几多行舍于观生起?有八行舍于定生起,有十行舍于观生起」,如是说则称对诸盖等的考沉思安静而中立为舍,是名「行舍」。
(6)「在与舍俱的欲界善心生起之时」,如是说则称不苦不乐为舍,是名「受舍」。
(7)「舍其现在的与已成的而他获得舍」,如是说则称关于考察的中立为舍,是名「观舍」。
(8)「或者无论于欲等中」,如是说则称对诸俱生法的平等效力为舍,是名「中舍」。
(9)「住于舍」,如是说则称最上乐亦不生偏向为舍,是名「禅舍」。
(10)「由于舍而念遍净为第四禅」,如是说则称遍净一切障碍亦不从事于止息障碍为舍,是名「遍净舍」。
此中的六支舍、梵住舍、觉支舍、中舍、禅舍、遍净舍的意义为一,便是中舍。然依照其各别的位置而有差别:譬如虽然是同一有情,但有少年、青年、长老、将军、国王等的差别,故于彼等之中的六支舍处,不是觉支舍之处,而觉支舍处当知亦非六支舍等之处。
正如同一性质的意义,如是行舍与观舍之义也是同性,即根据彼等的慧的功用差别而分为二。譬如有人拿了一根像羊足般的棒(如叉类),去探寻夜间进入屋内的蛇,并已看见那蛇横卧于谷仓中,再去考察:「是否是蛇?」等到看见三卍字的花纹便无疑惑了,于是对于「是蛇非蛇」的分别便不关心了;同样的,精勤作观考,以欢智见得(无常、苦、无我)三相之时,对于诸行无常等的分别便不关心了,是名「观舍」。又譬如那人已用像羊足的棒紧捕了蛇,并已在想「我今如何不伤于蛇及自己又不为蛇啮而放了蛇」。当探寻释放的方法时,对于捕便不关心了;如是因见无常等三相之故,而见三界犹如火宅,则对于诸行的取着便不关心了,是名「行舍」。观舍成就之时,行舍亦即成就。称此等诸行的分别与取着的中立(无关心的)作用而分为二。
精进舍与受舍是互相差别以及其余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于此等诸舍之中,禅舍是这里的意义。舍以中立为相,不偏为味(作用),不经营为现起(现状),离喜为足处(近因)。
(问)岂非其它的意义也是中舍吗?而且在初禅二禅之中也有中舍,故亦应在那里作「住于舍」这样说,但为什么不如是说呢?
(答)因为那里的作用不明显故,即是说那里的舍对于征服寻等的作用不明显故。在此(第三禅)的舍已经不被寻伺等所征服,产生了很明显的作用,犹如高举的头,所以如是说。
「住于舍」这一句至此已经解释完毕。
在「念与正知」一句中,忆念为念,正当的知为正知。这是指人所具有的念与正知而言。此中念以忆念为相,不忘失为味,守护为现起。正知以不痴为相,推度为味,选择为现起。
虽在前面的诸禅之中亦有念与正知──如果失念者及不正知者,即近行定也不能成就,何况安止定──然而彼等诸禅粗故,犹如行于地上的人,禅心的进行是乐的,那里的念与正知的作用不明。由于舍断于粗而成此禅的细,譬如人的航运于剑波海,其禅心的进行必须把握于念及正知的作用,所以这样说。
更有什么说念与正知的理由呢?譬如正在哺乳犊子,将它八母牛分开,但你不看守它的时候,它必定会再跑近母牛去;如是这第三禅的乐虽从喜分,如果不以念与正知去守护它,则必然又跑进于喜及不喜相应。或者诸有情是恋着于乐,而此三禅之乐是极其微妙,实无有乐而过于此,必须由于念与正知的威力才至恋于此乐,实无他法。为了表示这特殊的意义,故仅于第三禅说念与正知。
「乐以身受」──虽然具足第三禅之人没有受乐的意欲,但有与名身(心心所法)相应的乐(受);或者由于他的色身曾受与名身相应的乐而起的最胜之色的影响,所以从禅定出后亦受于乐,表示此义故说「乐以身受」。
「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住」,是因为此禅,由于此禅而佛陀等诸圣者宣说、示知、立说、开显、分别、明了、说明及赞叹于具足第三禅的人的意思,他们怎样说呢?即「成就舍念乐住」。那文句当知是与「第三禅具足住」连结的。为什么彼诸圣者要赞叹他呢?因为值得赞叹故。即因那人达到最上微妙之乐的三禅而能「舍」不为那乐所牵引,能以防止喜的生起而显现的念而「念」彼以名身而受诸圣者所诸圣习用而无杂染的乐,所以值得赞叹。因为值得赞叹,故诸圣者如是赞叹其德:「成就舍念乐住」。
「第三」──依照数目的次第居于第三;或于第三而入定故为第三。
次说「一支舍离,二支具备」,此中以舍离于喜为一支舍离。犹如第二禅的寻与伺在安止的剎那舍断,而喜亦在第三禅的安止剎那舍离,故说喜是第三禅的舍支。
次以「乐与心一境性」二者生起为二支具备。所以《分别论》说:「(第三)禅即是舍、念、正知、乐与心一境性」,这是以曲折的方法去表示禅那所附属的各支。若直论证达禅思之相的支数,则除开舍、念及正知,而仅又有这两支,即所谓:「在什么时候有二支禅?即乐与心一境性」是。
余者犹如初禅所说。
4.(第四禅)如是证得了第三禅时,同于上述的对于五种行相业已习行自在,从熟练的第三禅出定,觉得此定依然是近于敌对的喜,因此三禅中仍有乐为心受用,故称那(乐)为粗,因为乐粗,故支亦弱,见此三禅的过失已,于第四禅寂静作意,放弃了对第三禅的希求,为了证得第四禅,当修瑜伽行。自三禅出定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于禅支,名为喜心所的将粗起,舍受与心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粗支及为获得寂静支,于同样的相上「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第四禅要生起了,便断了有分,即于那同样的地遍作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于同样的所缘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后一个是色界第四禅疕,余者已如前述为欲界心。但有其次的差别:(第三禅的)乐受不能作(第四禅的)不苦不乐受的习行缘之缘,于第四禅必须生起不苦不乐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与舍受相应的,因与舍受相应,故于此(第四禅的近行定)亦得舍离于喜。
上面的修行者,「由断乐及由断苦故,并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故,舍念清净,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一支舍断,二支具备,有三种善,十相成就,证得地遍的第四禅。
此中「由断乐及断苦故」,即断了身的乐及身的苦。「先已」是在那以前已灭,不是在第四禅的剎那。「灭喜忧故」即是指心的乐与心的苦二者先已灭故、断故而说的。
然而那些(乐苦喜忧)是什么时候断的呢?即是于四种禅的近行剎那。那喜是在第四禅近行剎那断的,苦忧乐是在第一第二第三(禅)的近行剎那中次第即断,但《分别论》的根分别中,表示诸根的顺序,仅作乐苦喜忧的舍断这样说。
如果这苦忧等是在那样的近行中而舍断,那么:「生起苦根,何处灭尽?诸比库,兹有比库,离于诸欲......初禅具足──即生起苦根本彼初禅灭尽。生起忧根......乐根......喜根,何处灭尽?诸比库,兹有比库,舍断于断故......第四禅具足住──即生起喜根于彼第四禅灭尽」。依此经文为什么仅说于诸禅(的安止定)中灭尽呢?
(答)这是定全完灭了的缘故。即彼等在初禅等的安止定中完全灭了,不是仅灭而已,在近行剎那中只是灭了,不是全灭。(未达安止定)而在种种转向的初禅近行中,虽灭苦根,若遇为蚊虻等所啮或为不安的住所所痛苦,则苦根可能现起的,但在安止定内则不然;或者于近行中虽然亦灭,但非善灭苦根,因为不是由他的对治法(乐)所破灭之故。然而在安止安中,由于喜的遍满,全身沉于乐中,以充满于乐之身则灭苦根,因为是由他的对治法所破…
《清净道论 第四 说地遍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