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及四種甘藥(酥、蜜、油、砂糖),但他這樣想:「讓其它同梵行者受用這四種甘藥」,他于是僅食诃黎勒果片,這樣的人,是適合于受持頭陀支的。他實名爲最上雅利安種族的比庫。其次關于衣服等資具,對于遍淨活命者,若用示相暗示及迂回之說而求衣食,是不適合的,然而不持頭陀行者,若爲住處而用示相暗示及迂回之說,是適合的。
爲住處而示相,例如他在准備一塊土地,在家人見而問道:「尊者!做什麼?誰使你這樣做?」答道:「誰也沒有呀!」像這樣的其它形式,名爲示相業。暗示,如問優婆塞道:「你住在什麼地方?」「尊者,高閣拉。」「優婆塞,比庫不能住高閣嗎?」像這樣的話,爲暗示業。若說:「這裏比庫的住處實在太狹小了」,像此等的話爲迂回之說。
對于醫藥方面,一切示相等也是適合的。然而取得的藥品,治病痊愈之後,是否仍可服用?據律師說,這是如來許可的,故可以用。經師說:雖不犯罪,但擾亂活命,故斷言不可以用。雖爲世尊所允許,但他也不作示相暗示迂回之說等的表示。由于少欲之德等,縱有生命之危,亦僅受用得自示相等以外的資具,這種人稱爲最嚴肅的生活者,如舍利弗長老。
據說:一次舍利弗和大目犍連長老同住一個森林中,修遠離行。有一天,他忽然腹痛,非常劇烈。晚上大目犍連長老來訪,見尊者臥病,探得病源之後,問道:「道友!你以前是怎樣治愈的?」答道:「我在家時,母親用酥蜜砂糖等混合純粹的乳粥給我吃了便好。」「道友!如果你或我有福的話,明天可能獲得此粥的。」此時一位寄居于經行處末端的樹上的天神,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想道:「明天我將使尊者獲得此粥。」他即刻跑到長老的檀越家裏,進入他的長子身內,使其病痛,對那些集合的家人說著治療的方法(附于長子身內的天神而托他的口說的):「如果明天你們准備某種乳粥供養長老,我將離去你的長子之身。」他們說:「縱使你不說,我們也是常常供養長老的。」第二天,他們已准備好粥,大目犍連長老早晨去對舍利弗長說:「道友!你在這裏等著,直至我去乞食回來。」當他進入村落時,那家人看到了,即刻向前接過長老的缽,盛滿如前所說的乳粥供養他。長老即表示要走了。可是他們要求長老在那裏吃了,然後再裝滿一缽給他帶回去供養舍鬥弗長老。他回來後,把粥授給舍利弗說:「道友!請吃粥吧。」長老看了說:「很如意的粥,但不知你怎樣獲得的?」經他思惟之後而知此粥的來由說:「道友目犍連,拿去吧,我不應受用此粥。」目犍連長老並沒有想「他竟不吃像我這樣的人替他拿來的粥」,聽了他的話,即刻拿著缽到邊緣把粥倒在一。當粥倒在地上時,長老的病也好了。以後四十五年間,亦未再生此病。于是他對目犍連:「道友!縱使把我的髒腑痛出肚了來在地上跳動,也不應該吃那種由于我的語言所表示而得來的粥。」並喜說此頌:
我若吃了由我的語言表示所得的蜜粥,
便是汙蔑了我的活命戒,
縱使我的髒腑迸出于肚外,
甯舍身命也不破活命戒。
除邪求,我的心多麼自在,
我決不作爲佛呵棄的邪求。
食芒果(庵羅果)的雞跋羅准跋住者大帝須長老的故事,亦可在這裏說,總而言之:
由信出家的聰慧的行者,
莫起邪求之心保持活命的清淨。
(四、資具依止戒的成就)如活命遍淨戒由精進而作就,資具依止戒當依智能而成就。因爲有慧者能見資具的過失與功德,故說由慧成就。是故舍離資具的貪求,依正當的方法而獲得的資具,唯有以慧如法觀察而受用,方得成就此戒。
這裏有獲得資具時及受用時的兩種觀察,當收受衣服等的時候,依界(差別想)或依厭(想)的觀察,然後用之則無過。在受用時亦然。于受用中合論有四種用法:即盜受用,借受用,嗣受用及主受用。
(1)若破戒之人居然于僧衆中坐而受用者,名爲「盜受用」。
(2)具戒者若不觀察而受用,則名「借受用」。是故每次受用衣服時須作觀察,每食一口飯時亦得觀察。如在受用時未及觀察,則于食前(午前)、食後(午後)、初夜、中夜、後夜當作之。如至黎明尚無觀察,便犯于借受用。在每次受用床座時亦當觀察。在受用醫藥時,則具足念緣即可。縱使于領取時業已作念,若于受用時不作念,亦屬于違犯。然于領取時雖未作念,若于受用時作念則不犯。
有四種清淨法:即說示淨、律儀淨、遍求淨及觀察淨。此中:說示淨爲別解脫儀戒作,因爲由(佛的)說示而清淨,故名說示淨。律儀淨爲根律儀戒,因爲由于「我不再如是作」的決心而律儀清淨,故名律儀淨。遍求淨爲活命遍淨戒,彼以正當的方法而獲得資具,能舍于邪求而遍求清淨,故名遍求淨。觀察淨爲資具依止戒,因爲以前述之法觀察而得清淨,故名觀察淨。如果他們在收受時未作念,而在應用時作念,亦爲不犯。
(3)七有學的資具受用,爲「嗣受用」。因爲他們是世尊的兒子,所以是父親所屬的資具的嗣受者而用其資具。然而他們畢竟是受用世尊的資具,還是受用在砟信衆的資具呢?雖爲信施之物,但由世尊所聽許,所以是世尊的所有物。故知爲受世尊的資具。這裏可以『法嗣經』爲例證。
(4)漏盡者的受用爲「主受用」,因爲他們業已超越愛的奴役成爲主而受用。
在此等受用中,主受用與嗣受用則適宜一切(凡聖)。借受用則不適合。盜受用更不必說了。然而具戒者的觀察受用,因對治借受用故成爲非借受用,屬于嗣受用。以具戒者具備諸戒學,故得名爲有學者。在這些受用中以主受用爲最上。是故希求于主受用的比庫,當依上述的觀察方法而觀察受用,以成就于資具依止戒。如是作者爲作其所應作者。故如是說:
勝慧聲聞已聞善逝所說法,
對于團食精舍與床座,
除去僧團黎衣的塵垢的水,
必須深深的觀察而受用。
是故對于團食精舍與床座,
除去僧團黎衣的塵垢的水,
比庫切勿染著此等法,
猶如露珠不著于荷葉。
由他之助而得布施的時候,
對于硬食軟食及諸味,
應常觀察而知量,
猶如塗藥治瘡傷。
如渡沙漠食子肉,
亦如注油于車軸,
但爲維持于生命,
如是取食莫染著。
是成就資具依止戒的(僧護長老的)外甥僧護沙馬內拉的故事,亦當在這裏敘述,他以正當的觀察而受用是這樣的:
我食沙利冷米粥,和尚對我說:
「沙馬內拉,勿無製限燒你的舌頭!」
我聞和尚之語心寒栗,
即即于座上證得阿拉漢。
我的思惟圓滿猶如十五的夜月,
諸漏已盡,自此更無後有了。
是故那些欲求苦的滅盡者,
亦應如理觀察受用一切的資具。
這是別解脫律儀戒等四種。
上面爲雜論四遍淨戒。
(五)(五法)于五種分中:
(1.製限遍淨、無製限遍淨、圓滿遍淨、無執取遍淨、安息遍淨)第一須知未具足戒等五種義;即如『無礙解道』中說:「(1)什麼是製限遍淨戒?未具足者受持有製限的學處,爲製限遍淨戒。
(2)什麼是無製限遍深戒?已具足者受持無製限的學處,爲無製限遍淨戒。
(3)什麼是圓滿遍淨戒?與善法相應的善良凡夫,有學以前的(叁學)圓具者,不願身命及舍身命而受持學處者(的受持學處),爲圓滿遍淨戒。
(4)什無執取遍淨戒?七有學(的學處),爲無執取遍淨戒。
(5)什麼是安息遍淨戒?如來的聲聞弟子漏盡者,緣覺、如來、阿拉漢、等正覺者的學處,爲安息遍淨戒。」
(1)此中,未具足戒,因在數目上有限製,故爲「製限遍淨戒。」
(2)已具足者的戒:
九千俱胝又一百八十俱胝,
于百萬又叁萬六千。
正覺者說此等的防護戒,
于律藏中依然是以略門顯示戒學的。依此數目,雖仍有限製,但以無限而受持,亦不爲利養名譽屬肢體生命的條件所限製,所以說「無製限遍深戒」。猶如食芒果竹雞跋羅准跋住者大帝須長老的戒。那長老說:
因愛肢體舍于財,
爲護生命舍于肢;
依法而作思惟者,
當舍一切財命。這位善人如是隨念不舍,甚至有生命之危的時候亦不犯學處,依這種無製限的遍淨戒,他在優婆塞的背上,便得阿拉漢果。所謂:
「不是你的父母與親友,
因你具戒故他這樣做」,
我生寒栗而作如理的正觀,
便在他的背上證阿拉漢。
(3)善人之戒,自從圓具以後,即如善淨的明珠及善加鍛煉的黃金一樣而極清淨,連一心的塵垢也沒有生起,實爲得證阿拉漢的近因,故名「圓滿遍淨戒」,猶如大僧護長老和他的外甥僧護長老的戒一樣。
據說:大僧護長老,年逾六十(法臘),臥于臨死的床上,比庫衆問他證得出世間法沒有?他說:「我沒有證得出世間法。」于是他的一位少年比庫侍者說:「尊者!四方十二由旬之內的人,爲了你的涅槃:都來集合于此,如果你也和普通的凡夫一樣命終,則未免要使信衆失悔的。」「道友!我因欲于未來得見彌勒世尊,所以未作毗缽舍那(觀),然而衆望如是,請助我坐起,給我以作觀的機會。」長老坐定之後,侍者便出房去。當在他剛出來的剎那,長老便證阿拉漢果,並以彈指通知他。僧衆即集合而對他說:「尊者!在此臨終之時得證出世間法,實爲難作已作。」「諸道友!這不算難作之事,我將告訴你真實難作的:我自出家以來,未曾作無念無智之業」。
他的外甥(僧護),在五十歲(法臘)時候,亦曾以類似之事而證阿拉漢果。
若人既少聞,諸戒不正持,
聞戒兩俱無,因此被人呵。
若人雖少聞,諸戒善正持,
因戒爲人贊,聞則未成就。
若人有多聞,諸戒不正持,
缺戒爲人呵,聞亦無成就。
若人有多聞,諸戒善正持,
戒與聞雙修,因此爲人贊。
多聞持法者,有慧佛弟子,
品如閰浮金,誰得誹辱之?
彼爲婆羅門,諸天所篇贊。
(4)有學的…
《清淨道論 第一 說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