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及四种甘药(酥、蜜、油、砂糖),但他这样想:「让其它同梵行者受用这四种甘药」,他于是仅食诃黎勒果片,这样的人,是适合于受持头陀支的。他实名为最上雅利安种族的比库。其次关于衣服等资具,对于遍净活命者,若用示相暗示及迂回之说而求衣食,是不适合的,然而不持头陀行者,若为住处而用示相暗示及迂回之说,是适合的。
为住处而示相,例如他在准备一块土地,在家人见而问道:「尊者!做什么?谁使你这样做?」答道:「谁也没有呀!」像这样的其它形式,名为示相业。暗示,如问优婆塞道:「你住在什么地方?」「尊者,高阁拉。」「优婆塞,比库不能住高阁吗?」像这样的话,为暗示业。若说:「这里比库的住处实在太狭小了」,像此等的话为迂回之说。
对于医药方面,一切示相等也是适合的。然而取得的药品,治病痊愈之后,是否仍可服用?据律师说,这是如来许可的,故可以用。经师说:虽不犯罪,但扰乱活命,故断言不可以用。虽为世尊所允许,但他也不作示相暗示迂回之说等的表示。由于少欲之德等,纵有生命之危,亦仅受用得自示相等以外的资具,这种人称为最严肃的生活者,如舍利弗长老。
据说:一次舍利弗和大目犍连长老同住一个森林中,修远离行。有一天,他忽然腹痛,非常剧烈。晚上大目犍连长老来访,见尊者卧病,探得病源之后,问道:「道友!你以前是怎样治愈的?」答道:「我在家时,母亲用酥蜜砂糖等混合纯粹的乳粥给我吃了便好。」「道友!如果你或我有福的话,明天可能获得此粥的。」此时一位寄居于经行处末端的树上的天神,听到了他们的谈话,想道:「明天我将使尊者获得此粥。」他即刻跑到长老的檀越家里,进入他的长子身内,使其病痛,对那些集合的家人说着治疗的方法(附于长子身内的天神而托他的口说的):「如果明天你们准备某种乳粥供养长老,我将离去你的长子之身。」他们说:「纵使你不说,我们也是常常供养长老的。」第二天,他们已准备好粥,大目犍连长老早晨去对舍利弗长说:「道友!你在这里等着,直至我去乞食回来。」当他进入村落时,那家人看到了,即刻向前接过长老的钵,盛满如前所说的乳粥供养他。长老即表示要走了。可是他们要求长老在那里吃了,然后再装满一钵给他带回去供养舍斗弗长老。他回来后,把粥授给舍利弗说:「道友!请吃粥吧。」长老看了说:「很如意的粥,但不知你怎样获得的?」经他思惟之后而知此粥的来由说:「道友目犍连,拿去吧,我不应受用此粥。」目犍连长老并没有想「他竟不吃像我这样的人替他拿来的粥」,听了他的话,即刻拿着钵到边缘把粥倒在一。当粥倒在地上时,长老的病也好了。以后四十五年间,亦未再生此病。于是他对目犍连:「道友!纵使把我的脏腑痛出肚了来在地上跳动,也不应该吃那种由于我的语言所表示而得来的粥。」并喜说此颂:
我若吃了由我的语言表示所得的蜜粥,
便是污蔑了我的活命戒,
纵使我的脏腑迸出于肚外,
宁舍身命也不破活命戒。
除邪求,我的心多么自在,
我决不作为佛呵弃的邪求。
食芒果(庵罗果)的鸡跋罗准跋住者大帝须长老的故事,亦可在这里说,总而言之:
由信出家的聪慧的行者,
莫起邪求之心保持活命的清净。
(四、资具依止戒的成就)如活命遍净戒由精进而作就,资具依止戒当依智能而成就。因为有慧者能见资具的过失与功德,故说由慧成就。是故舍离资具的贪求,依正当的方法而获得的资具,唯有以慧如法观察而受用,方得成就此戒。
这里有获得资具时及受用时的两种观察,当收受衣服等的时候,依界(差别想)或依厌(想)的观察,然后用之则无过。在受用时亦然。于受用中合论有四种用法:即盗受用,借受用,嗣受用及主受用。
(1)若破戒之人居然于僧众中坐而受用者,名为「盗受用」。
(2)具戒者若不观察而受用,则名「借受用」。是故每次受用衣服时须作观察,每食一口饭时亦得观察。如在受用时未及观察,则于食前(午前)、食后(午后)、初夜、中夜、后夜当作之。如至黎明尚无观察,便犯于借受用。在每次受用床座时亦当观察。在受用医药时,则具足念缘即可。纵使于领取时业已作念,若于受用时不作念,亦属于违犯。然于领取时虽未作念,若于受用时作念则不犯。
有四种清净法:即说示净、律仪净、遍求净及观察净。此中:说示净为别解脱仪戒作,因为由(佛的)说示而清净,故名说示净。律仪净为根律仪戒,因为由于「我不再如是作」的决心而律仪清净,故名律仪净。遍求净为活命遍净戒,彼以正当的方法而获得资具,能舍于邪求而遍求清净,故名遍求净。观察净为资具依止戒,因为以前述之法观察而得清净,故名观察净。如果他们在收受时未作念,而在应用时作念,亦为不犯。
(3)七有学的资具受用,为「嗣受用」。因为他们是世尊的儿子,所以是父亲所属的资具的嗣受者而用其资具。然而他们毕竟是受用世尊的资具,还是受用在砟信众的资具呢?虽为信施之物,但由世尊所听许,所以是世尊的所有物。故知为受世尊的资具。这里可以『法嗣经』为例证。
(4)漏尽者的受用为「主受用」,因为他们业已超越爱的奴役成为主而受用。
在此等受用中,主受用与嗣受用则适宜一切(凡圣)。借受用则不适合。盗受用更不必说了。然而具戒者的观察受用,因对治借受用故成为非借受用,属于嗣受用。以具戒者具备诸戒学,故得名为有学者。在这些受用中以主受用为最上。是故希求于主受用的比库,当依上述的观察方法而观察受用,以成就于资具依止戒。如是作者为作其所应作者。故如是说:
胜慧声闻已闻善逝所说法,
对于团食精舍与床座,
除去僧团黎衣的尘垢的水,
必须深深的观察而受用。
是故对于团食精舍与床座,
除去僧团黎衣的尘垢的水,
比库切勿染着此等法,
犹如露珠不着于荷叶。
由他之助而得布施的时候,
对于硬食软食及诸味,
应常观察而知量,
犹如涂药治疮伤。
如渡沙漠食子肉,
亦如注油于车轴,
但为维持于生命,
如是取食莫染着。
是成就资具依止戒的(僧护长老的)外甥僧护沙马内拉的故事,亦当在这里叙述,他以正当的观察而受用是这样的:
我食沙利冷米粥,和尚对我说:
「沙马内拉,勿无制限烧你的舌头!」
我闻和尚之语心寒栗,
即即于座上证得阿拉汉。
我的思惟圆满犹如十五的夜月,
诸漏已尽,自此更无后有了。
是故那些欲求苦的灭尽者,
亦应如理观察受用一切的资具。
这是别解脱律仪戒等四种。
上面为杂论四遍净戒。
(五)(五法)于五种分中:
(1.制限遍净、无制限遍净、圆满遍净、无执取遍净、安息遍净)第一须知未具足戒等五种义;即如『无碍解道』中说:「(1)什么是制限遍净戒?未具足者受持有制限的学处,为制限遍净戒。
(2)什么是无制限遍深戒?已具足者受持无制限的学处,为无制限遍净戒。
(3)什么是圆满遍净戒?与善法相应的善良凡夫,有学以前的(三学)圆具者,不愿身命及舍身命而受持学处者(的受持学处),为圆满遍净戒。
(4)什无执取遍净戒?七有学(的学处),为无执取遍净戒。
(5)什么是安息遍净戒?如来的声闻弟子漏尽者,缘觉、如来、阿拉汉、等正觉者的学处,为安息遍净戒。」
(1)此中,未具足戒,因在数目上有限制,故为「制限遍净戒。」
(2)已具足者的戒:
九千俱胝又一百八十俱胝,
于百万又三万六千。
正觉者说此等的防护戒,
于律藏中依然是以略门显示戒学的。依此数目,虽仍有限制,但以无限而受持,亦不为利养名誉属肢体生命的条件所限制,所以说「无制限遍深戒」。犹如食芒果竹鸡跋罗准跋住者大帝须长老的戒。那长老说:
因爱肢体舍于财,
为护生命舍于肢;
依法而作思惟者,
当舍一切财命。这位善人如是随念不舍,甚至有生命之危的时候亦不犯学处,依这种无制限的遍净戒,他在优婆塞的背上,便得阿拉汉果。所谓:
「不是你的父母与亲友,
因你具戒故他这样做」,
我生寒栗而作如理的正观,
便在他的背上证阿拉汉。
(3)善人之戒,自从圆具以后,即如善净的明珠及善加锻炼的黄金一样而极清净,连一心的尘垢也没有生起,实为得证阿拉汉的近因,故名「圆满遍净戒」,犹如大僧护长老和他的外甥僧护长老的戒一样。
据说:大僧护长老,年逾六十(法腊),卧于临死的床上,比库众问他证得出世间法没有?他说:「我没有证得出世间法。」于是他的一位少年比库侍者说:「尊者!四方十二由旬之内的人,为了你的涅槃:都来集合于此,如果你也和普通的凡夫一样命终,则未免要使信众失悔的。」「道友!我因欲于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所以未作毗钵舍那(观),然而众望如是,请助我坐起,给我以作观的机会。」长老坐定之后,侍者便出房去。当在他刚出来的剎那,长老便证阿拉汉果,并以弹指通知他。僧众即集合而对他说:「尊者!在此临终之时得证出世间法,实为难作已作。」「诸道友!这不算难作之事,我将告诉你真实难作的:我自出家以来,未曾作无念无智之业」。
他的外甥(僧护),在五十岁(法腊)时候,亦曾以类似之事而证阿拉汉果。
若人既少闻,诸戒不正持,
闻戒两俱无,因此被人呵。
若人虽少闻,诸戒善正持,
因戒为人赞,闻则未成就。
若人有多闻,诸戒不正持,
缺戒为人呵,闻亦无成就。
若人有多闻,诸戒善正持,
戒与闻双修,因此为人赞。
多闻持法者,有慧佛弟子,
品如閰浮金,谁得诽辱之?
彼为婆罗门,诸天所篇赞。
(4)有学的…
《清净道论 第一 说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