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P45

  ..續本文上一頁相關到中有世間的。複次,《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中所講的“如枰杆一高一低,死殁而結生。”是將死有停止與中有幻化講成了同時發生。此亦是將有情死後,未按生稱做中有。此之性相,《攝行論》中講道:“又由進入勝義谛曼陀羅之次第而遍舍了蘊,被風界收攝後具有了受;並爲叁有隨縛又被法界之同類因所生的念而遍引攝。

  由于具足了善與不善行相的心,故而等同五歲童,能見一切、諸根圓滿、受用香食、不由金剛等而反複、具足一切性相、具足業的神通力和由于住至七日變遷後,成爲由自身分別心所生的善與不善業所造作,故而獲得因緣後,便于諸五趣[53]中就以筒車[54]之規而再再受取結生且成爲隨順輪回之苦者。”這是詳細講說了中有的立論和如下乘論藏中也做的明確解說。

  (二)別說所修義。能修學此中有的瑜伽就是諸上根者辨識第一中有(生死中有)的光明,中根者于第二中有(睡時中有)中對幻身修學能力,下根者于第叁中有(後有中有)中遮止産門而選擇。此中第一種瑜伽就是臨終當四大和一切粗細相與分別心隱沒,而四空和內外的征相顯現時,將其與如先前憶持光明時的整持和隨滅的現證等的妙行和合,特別當叁現分連同光明現起時,要住于上師所指點的見解之上。死光明時風心若溶于肉心中脈,二現的戲論就息滅,一種如無雲晴空便立刻出現。

  此時具有先前串習的殊勝體驗者在意境中就會出現如與熟人相遇或如行人返鄉的感覺。辨認了此以後,雖能等持,但若住于斷除了先前增益的見上而任持,就不成爲通達實相,所以,此時應當對將這個空性見的抉擇修成與大樂相結合的子光明或道位光明發起精進。複次,大多數人承許彼基位死時光明爲母光明,修習道位晝夜光明爲子光明。但是,尊者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的主張,是將一切法的實相那種自性光明承許爲母光明,將由集五元氣的因緣于此分位中叁摩地清楚現起承許爲子光明,因爲是有所生能生的關系。

  無論怎樣,若能以現在覺醒時收攝氣息入于中脈而串習四空和能將酣睡和合到光明的話,才能以風息之力在死有中和合母子光明。若能和合,就無疑會認識到于其外面中有現起,所以是憶持中有的方便,而且還特別優異。隱沒次第圓滿後,由于赤白(菩提心)和合,脈、風、明點和心等的一切功能和元氣全都彙集于肉心中脈,所以生起空明大樂的叁摩地。此時一切蓋障全被智風吹起的猛厲火之暖而焚燒,菩提心精液移動。

  實修道位光明的瑜伽行者以先前串習之力盡奪蒙蔽和迷亂勝中脈之力,並由于在被羅睺[55]智金剛[56]吃掉能所二取的日月種子的一切現行的那個時候而修,所以,凡憑依前面所講的分位光明來主修樂明無分別者,他于此時通達的光明體性就成爲勢力,對于以此勢力摧伏刹那的二障和圓滿二資糧,就像主人受用財富一樣獲得自在後,成佛爲如五次第的直接教授者諸先師所講的安樂報身、光明化身和無分別法身等叁身的體性,這就是金剛身心的無欺征兆。

  此中那證得的智慧雖是叁身同體,但主要是成就了死時光明法身,所以诠說爲此。第二種瑜伽。就是這個第一中有的光明雖然一切具六界的有情死殁時都會出現,但由于對教授的要領串習甚少,所以不認識;縱然認識了,也由于不能依止,故而集五元氣之聚便分裂而消散,此後識及其所乘的持命風就從九門任一而出,一當遠離色法心法[57],就馬上端直地生爲中有的意身,這就是中有世間的正事相。它的性相是如上面所講。

  在此分位大多數有情皆因可怖四聲[58]和可怖的叁深淵[59]等不可言說的罪心習氣的原形幻景和畏懼的災害而苦惱。而造福的士夫則無此等反感出現,反隨著被天迎接、尊敬和供養等淨相而從安樂往趨安樂。將此轉爲道用,必須認識中有,因此要以相應的業神通等確定的六征象之門來認識。而不論現起任何善惡之相也都要安立爲獨覺的學處、大乘的發心、密乘的生次和瑜伽行者之見等自所串習的妙行,並因僅一念此就能從怖畏中解救出來且諸災難自散,所以,由于在凡常幻象之後刹那也不失地保持了明智——心的原狀,因此識就成爲勢力而于風息獲得自在。

  此時幻象雖然依稀出現,但它總會入道的。能有如剛才那樣的修持,熟練最爲重要,所以應當認爲從現在起就是中有地將它與妙行和合,特別是若出現在能生怖畏和憂苦等的境相和外因之上時,就觀想爲中有的幻象而安立爲真實性的狀態或認真修爲無實如幻。有時候確定爲中有的六征象也要觀察有沒有等從現在起要認真修學中有。憶持了中有來修道是較余法進度更大,即如尊者那若巴所講:“此中有本爲住于與報身相同的風心和合之身,故是最妙的所依。

  識亦是夢境以七變較晝相顯明,中有以七變較夢境顯明,而且變化也容易。由于識無所依,所以,念和欲難依。而若以正念憶持了的話,道行便不費辛勞,于此中段以一座修便得解脫。”

  但是,補特伽羅若是上根,就無需觀待于這樣的方法。這在《攝行論》和《文殊口教論》等中講道:作爲他人死後中有出現的代替品是于此中幻身成就爲報身,彼所依身能成佛:其方法就是辨識具叁現分的次第,由在何處等持了光明後,當逆起的叁現分將近現起時以正念來增補起爲幻身的引發,刹那間本尊身像便起爲現空幻身,並由于此又以勝義光明修治,所以超越了不淨輪回的中有而從光明中起立時,具有原始風息的逆起叁觀分便如魚兒疾躍出水面起爲雙運後,就是于中段(有)中證得無學的殊勝悉地圓受身。

  對此,諸先師稱做懈怠者于中有成佛。第叁種瑜伽。就是于第二中有中諸未得解脫者最長遊泊到七七,最短漂泊至一七爲止。也就是彼中有由于無身,所以最極厭離後,根基流浪者——識就被風息與習氣驅趕,故而不自主地尋覓生處而食香。

  當從産門潛行中五風[60]遊動,並從彙集五毒[61]之心境的因緣中五清淨光道、六趣的優劣胎髒和四生[62]之相等出現時,便集中堅守串習了何者的妙行,對于因——不自主地進入清淨光道和緣——投胎受生,作意破除照了境[63]和照了者的叁摩地,無論如何也不破滅,選擇産門。

  這在《方便道頌》中講道:“第四選擇産門者,因于生死夢中有,修學最極微劣故,中有若不得菩提,當修選胎之教授,此亦引發如是修,即當觀想化生于,無量光佛之刹土,或者觀世音刹土,發起如是猛厲願,雖然進入母胎中,亦當發起如下:

  欲想受取輪轉王,以及婆羅門種姓,能辦衆利有福身,以此願于何觀想,即如發炮與幻輪,無疑定趨觀想處,佛說菩提薩埵是,于正知中修照了,以此身修教授故,現世即身能成佛。”

  如此所講,應當對于由妙所依身來接續道的未完部分,一切生皆成佛爲化身發起精進。

  六、解說道的接續往生。

  此中分二:(一)總說詞義與區分的建立;(二)別說修習次第。

  (一)總說詞義與區分的建立。由于能從所取的障礙中解救出能成辦上中下叁根之道的余業的所依身,所以成爲道的護送者和由于能行往他地位或者由于雖無自性但能通行,所以名爲往生。《後分迦白》中講道:“往生區分最極多,修而往生以等持,氣與運氣來往生,以身功夫而往生;心識往生于上人,于諸強製中往生,無戲法身之往生,有戲色身之往生,圓滿報身之往生,以及化身之往生,

  悅意空行之往生。”即講了約十二種區分。

  許多先師給定爲法身、報身和化身的叁種往生。又有修練而往生、整饬自身而往生和強製往生等叁種;藥物、氣力和等持的叁種往生;上流[64]入室兩種和有相無相兩種等。尊者喀覺巴定成所謂“勝義大密往生、本性原始往生和明相幻術往生”叁種等有無數的區分。本道之所作在《文殊口教論》中講道:“以此儀軌諸有情,

  皆能行諸無間罪,愚縱日弑一梵志,以此全無不能成。”所以意義極大。

  但是,這是由一個此生中雖行此諸罪業,但又受了灌頂,並能如理守護誓言和具備生次先行了的圓次——殊勝的脈風之加行者來成就。而平常的有罪者由于修學了零星的風息加行和往生所緣,以所緣的加持雖然獲得一次少許效益,但這不是如理成就。經中所講的不修能成佛的教授的意思也是在說,以往生要門的甚深差別,雖是一個墮入惡趣的大罪人也能將惡果一時抛得遠遠後,于上界受生爲咒行[65]的最勝所依身。

  由此看來,由于將這個所得的成佛的殊勝所依身假立爲彼和憑依此所依身來修行,所以漸次成就也就與密意完全一致。《文殊口教論》中所講的“叁身若不成,能成持明王,次第成大印。”

  也是將以往生獲得持明並以彼持明壽來修習所余道後,獲得如第一地[66]——堪起佛名之位說成了密意。成就合格的往生瑜伽,是需要一個由于精通了瓶相風的加行,故能以下行風使猛厲火熾燃,以熾燃的火風之力使肉心之不散的風心從原處起動,插至頭頂的者。

  《金剛空行》中所講的:“清淨脈輪際,後修有往生,否則成無益,以閉瓶風門,清淨諸門道。”這在《四座》和《叁補止》中也講過。如薄瓦薄紮所講:“勝義苦樂之處是身,其邊際部分是究竟中脈。以猛厲火瑜伽于此脈用火風欲等叁者來淨治,以此若未使其清淨,往生則不成就,故是徒勞無益。”

  (二)別說所修義。大士讓迥多吉等將《前後分迦白》的意趣歸結爲上品于光明中往生、中品于幻身中往生、下品于生起次第中往生等叁種。其中第一種,就是若對如實通達實相義理的智慧與在其狀態中一心安住的叁摩地相結合的甚深要領已經熟習,便現前專注于非時橫死,當四大隱沒和收攝的諸征象出現時就在所往生和能往生叁輪皆不可得——真實性的無誤正見上,不待功用而安立所立能立,以使其如水中注水似地與基位光明和合爲無別,于第一中有中修習假死成佛爲法身。

  第二種,就是由于根成中等,所以不認識死有隱沒次第和叁現分最後的光明;縱然認識了,若不能…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