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未來的)“善目佛”;次名爲“無塵”,即(未來的)“妙臂佛”;次名爲“智王”,即(未來的)“光明佛”;次名爲“善立王”,即(未來的)“喜星佛”;次名爲“方富”,即(未來的)“現聖來佛”;次名爲“清淨莊嚴王”,即(未來的)“功德佛”;次名爲“吉祥隱”,即(未來的)“財德佛”;次名爲“分身”,即(未來的)“智慧生源佛”;次名爲“猛力”,即(未來的)“寶生佛”;次名爲“寶稱”,即(未來的)“普照佛”。如是一一抽出,一千王子名單中,留下一個未抽外,直至“莊嚴冠”王子之名單都已抽出。此“莊嚴冠”王子,即(後來的)“功德無邊名稱佛”。後來抽出最末一名單爲“智無邊”王子。那時血緣親族等衆人及諸弟兄責問道:“我們作了成熟一切有情,已作佛的事業。此後,你有何事可作呢?”“智無邊”王子作偈說:“一切佛法似虛空,我思有情無窮盡,由戒能成此願淨,願我所願成現實。汝之壽量總若幹,所有衆王總幾何,總諸所有成我壽,我比丘衆亦普獲”。這是指千名王子中最末王子所成的信念,即享九百九十九位王子成佛的壽量,及獲得所有聲聞僧伽。此即爲我的信念。其次問千名王子中的“法心童子”與“法智童子”二人道:“你二人所發何願?”“法心”答道:“我願成爲你們一切人手中的金剛杵,于內行持,從一切如來秘密中,不現于外,而能聽信一切內外諸法,獲得通達。”此即“金剛手菩薩”[16]。之後結集千佛法語者,得佛授記;將于未來世,“淨治劫”中一切世界普遍清淨時成佛,名爲“金剛映蔽佛”。法智說:“我發願勸請你等諸人轉*輪”。此即(未來的)“梵天頂髻佛”。至于“護國王子”,即(後來的)“燃燈佛”。以此看來,此是千佛。所謂一千零二佛,以及是金剛手的信願的說法,是愚人蠢話,不可附和。
那末,何謂“賢劫”?當此世界遭受洪災時,海中湧出千朵金蓮,諸天神齊作觀察,知道將有千佛出現于世。齊聲贊說:“盛哉!”故此名爲賢善時劫。從此遂稱爲“賢劫”。這是《大悲妙法蓮花經》(此經系佛的遺囑)中所說。《廣智經》中也說:賢劫之名,是見千蓮劫而立之名。”其中千佛出現于世,是指住劫[17]人壽從八萬歲漸減至百歲而言,八萬歲以前佛不出現,是由于憂苦減退,不易生起求法義之故。人壽百歲以後佛不出現,是由于壽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等五濁橫流之故。增時即增劫[18]中,佛不出現,是由于自然地遠離不善,物質豐富,不生憂苦之故。如《俱舍論》中說:“減者謂減劫[19],至百歲佛出。”這也是思及賢劫而安立,並非想到一切時間而言。《大悲妙法蓮花經》中說,此世界到人壽十歲時,人小如姆指,其中有佛,名“喜星佛”,身量僅一肘零七指,並說較八萬歲爲早,有許多佛出世。那時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出現于世;在叁萬歲時,爲“拘那含牟尼佛”;二萬歲時,爲“迦葉佛”;人壽百歲時,爲“釋迦牟尼佛”;人壽至八萬歲時,“彌勒佛”將出現于世。《賢劫經》中宣說了佛的誕生地、種姓、光輝、父母、子嗣、承事者、具智勝者、具神變勝者、會集徒衆、壽量、正法住世量、靈骨塔等。每一佛各有二勝弟子[20],各有十叁事(二勝弟子加前面十二事,共爲十叁事)。有人說加“氏族”在內,則爲十四事。至于會集徒衆,有人說是個別的,有人說是衆多的。至于靈骨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廣大增長;一種說法是只一整體存在。以導師釋迦爲例,如經所說:妙喜王,我之誕生地爲“迦毗羅皤窣都”[21];種姓爲王種;氏族爲“喬答摩”[22];光輝爲“身光一尋”;父爲“淨飯王”[23];母爲“摩耶夫人”[24];子爲“羅睺羅”[25];承事者爲“阿難”[26];具智勝者爲“舍利子”[27];具神變勝者爲“阿泥律陀”[28]。所謂聚會徒衆,第一次有比丘二千二百五十人,壽量爲百歲;正法住世爲五百年,直至五百年中能現見正法;靈骨能廣多增長。
那末,這與所說有佛的信念,同人壽無量歲相矛盾,況且說人壽八萬歲以前,佛不出現于世。答:是事實。但應知這是佛的願力不可思議之故。又如果千佛爲決定數,豈不與《般若八千頌》中所說:“于此賢劫中,有一萬比丘現證成佛的說法相矛盾?”答是事實。但應知在賢劫中,稱說有千佛,是說就主要者而言,而並未排除其余的不出。此是“聖解脫軍”所說,即彼所著《二萬般若經論光明釋》中說:“千佛的決定數,是爲了應知于在此娑婆世界賢劫中,稱說的千佛數,作爲善巧方便,並不排除由此成就其余的所出。”又一層意思是說此世界壞滅後,于此形成;對于成佛來說,意思也是于此成佛。而于劫的識別,也是在壞滅之後,此即形成。如說于此世界中,而識別有此大劫。
又所謂千佛或一千零五佛的說法,是因于此間示現成佛十二種事業而言。至于有衆多佛的說法,是因在彼諸賢劫長久時間中,有證得菩提者,或能變化而言,如說由婆羅門童子師而成佛。以此看來,一個教法中,不能有二大師。即雖記, 取成佛,但不說法。若說此劫中,以前只出有四佛,那末,與《時輪》中所說:賢劫中“毗婆屍佛”[29]等至最後的“釋迦牟尼”,名爲七如來,這與世間中傳稱爲過去七佛的說法相矛盾。其實並無過失。如果想到此世界中所出的佛,亦是過去的佛,也就不矛盾了。須知不同的經典中,千佛的名稱也互不相同。如“頂髻”稱作“深明”,“勝解”稱作“普明”或“顯揚”,這是異名。也有部分是因翻譯上的差別,故此無須懷疑。
乙叁 特別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王佛出現于世的情況。此世界名娑婆。所謂“娑婆”,意爲“忍”。是說不爲煩惱叁毒所劫奪,而且樂意忍受,以能堅忍,故名“堪忍”。《大悲妙法蓮花經》中說:“此世界因何名爲娑婆?即以彼諸有情能忍于貪欲,能忍于瞋恨,能忍于愚癡,以及能忍于諸煩惱之纏縛,故此世界名爲“堪忍”。娑婆世界是在名爲大賢劫中而生出。因何名爲“賢”?是由于在大賢劫中,在諸有情行貪、瞋、癡諸行中,有具足大悲圓滿正覺的一千佛世尊出現于世之故。”或說此世界中的諸菩薩,有如是功德,故以彼(娑婆)名之;或說佛具有忍德,故以名之。《開示文殊佛刹功德莊嚴經》中說:“菩薩乘人于過去諸佛前,作增上行。所生善根,于百千衆多佛前作承事時,具有能忍、調柔、善良諸德。彼堵有情,一切衆生雖以責罵、恐嚇、器械而作傷害,彼均能忍受,而且不爲貪、瞋、癡諸煩惱所劫奪。故以此諸善男子賢善士夫之名,命名此世界爲“堪忍”。如是也說了立佛號名稱的情況。
再說釋迦牟尼佛出現于世的情況:阿阇黎龍樹著《八大靈塔贊》中說:“最初發心勝菩提,叁無數劫積資糧,摧毀災障四大魔[30],釋迦獅子前禮敬。”以此可見,最初是發心的情況;中間是積聚資糧的情況;最後是成佛的情況。此有二規。即小乘聲聞之規與大乘之規。此中分二丙目:丙初 小乘聲聞之規;丙二大乘之規。
丙初 小乘聲聞之規。分叁丁目:丁初 發心的情況;丁二 中間積聚資糧的情況;丁叁 成佛的情況。
今說丁初 發心的情況。往昔有一國王名“顯稱”,他有一侍從能知馴象術,王以一象今其馴化,侍從馴順該象之後,禀告國王。國王吩咐說:“牽象來”。國王乘象外出,象嗅到雌象的氣味,而生起欲念,直向狹谷森林中狂奔,無法阻擋。國王驚恐地問馴象奴有何辦法?馴象奴禀告道:“請王抓著樹枝”。國王抓著樹枝墮下而昏倒。馴象奴扶起國王,國王蘇醒後,怒斥馴象奴將象未馴,謊說己馴,下令將馴象奴禁入牢獄。馴象奴禀告國王道:“我雖已調馴象身,但未調馴其心哬!”國王說:“你有何證明說已調馴象身。”馴象奴禀告國土道:“七天後,象將返回原處,到時王即可知。”過了七天,象果然歸來,馴象奴將鐵球燒得紅透熾熱,置于象前,喝令吃下,象依命難受地強將火球吞下而死。馴象奴以此陳示于國王面前,禀告道:“此即我所說的已調馴象身,未能調馴象心。”國王信服,當即發心,並發宏願(釋迦事紀中說,王問,有能調心的麼?馴象奴禀道:“大王!能調治身、心二者的,唯有佛世尊”。于是國王發願成佛——譯者)。作頌道:“願由布施力,得生釋迦種,功德種平等,轉變能成佛。直至大梵天,所有苦纏衆,願廣證涅槃,無畏得解脫。”如是發願,即爲發心。
丁二 中間積聚資糧的情況。從此以後,直至“護國佛”之間,在七萬五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養,並積了無數劫的資糧,此即是圓滿一大阿僧祇劫(即無數劫)資糧。經中說:“從佛釋迦牟尼(古佛名)起,直至導師“護國佛”之間,在七萬五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養。”又從“善業佛”起,至“幢王佛”之間,在七萬六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養,並積圓滿二大阿僧祇劫資糧。如經所說:“複從“善業佛”尊起,至彼“幢王佛”之間,在七萬六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養。”又從“燃燈佛”起,至“迦葉佛”之間,在七萬七千佛尊前,作承事供養,而圓滿叁大阿僧祇劫資糧。又如經所說:“又從“燃燈如來”起,直至“迦葉佛”之間,在七萬七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養。”《俱舍論》中說:“由“大寶頂髻如來”以上圓滿第一阿僧祇劫資糧;又由“燃燈佛”以上圓滿第二阿僧祇劫資糧;再由“勝觀佛”以上圓滿第叁阿僧祇劫資糧。”如頌所說:“勝觀燃燈大寶髻,叁大僧祇至最後,初爲釋迦牟尼佛。”此後,又于一百大劫中,修相好之因,名“住定地菩薩”。其次在所余百劫中,在“提舍佛”尊前,七日中,以一偈贊佛,並不斷地繞佛,以此精進之力速得圓滿九大劫的福德資糧。此後,經過九十一大劫,于“具近”城中, “迦葉佛”出世時,生爲婆羅門子名“無上”。在此以上圓滿了相好之因。…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