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史大宝藏论▪P11

  ..续本文上一页即(未来的)“善目佛”;次名为“无尘”,即(未来的)“妙臂佛”;次名为“智王”,即(未来的)“光明佛”;次名为“善立王”,即(未来的)“喜星佛”;次名为“方富”,即(未来的)“现圣来佛”;次名为“清净庄严王”,即(未来的)“功德佛”;次名为“吉祥隐”,即(未来的)“财德佛”;次名为“分身”,即(未来的)“智慧生源佛”;次名为“猛力”,即(未来的)“宝生佛”;次名为“宝称”,即(未来的)“普照佛”。如是一一抽出,一千王子名单中,留下一个未抽外,直至“庄严冠”王子之名单都已抽出。此“庄严冠”王子,即(后来的)“功德无边名称佛”。后来抽出最末一名单为“智无边”王子。那时血缘亲族等众人及诸弟兄责问道:“我们作了成熟一切有情,已作佛的事业。此后,你有何事可作呢?”“智无边”王子作偈说:“一切佛法似虚空,我思有情无穷尽,由戒能成此愿净,愿我所愿成现实。汝之寿量总若干,所有众王总几何,总诸所有成我寿,我比丘众亦普获”。这是指千名王子中最末王子所成的信念,即享九百九十九位王子成佛的寿量,及获得所有声闻僧伽。此即为我的信念。其次问千名王子中的“法心童子”与“法智童子”二人道:“你二人所发何愿?”“法心”答道:“我愿成为你们一切人手中的金刚杵,于内行持,从一切如来秘密中,不现于外,而能听信一切内外诸法,获得通达。”此即“金刚手菩萨”[16]。之后结集千佛法语者,得佛授记;将于未来世,“净治劫”中一切世界普遍清净时成佛,名为“金刚映蔽佛”。法智说:“我发愿劝请你等诸人转*轮”。此即(未来的)“梵天顶髻佛”。至于“护国王子”,即(后来的)“燃灯佛”。以此看来,此是千佛。所谓一千零二佛,以及是金刚手的信愿的说法,是愚人蠢话,不可附和。

  那末,何谓“贤劫”?当此世界遭受洪灾时,海中涌出千朵金莲,诸天神齐作观察,知道将有千佛出现于世。齐声赞说:“盛哉!”故此名为贤善时劫。从此遂称为“贤劫”。这是《大悲妙法莲花经》(此经系佛的遗嘱)中所说。《广智经》中也说:贤劫之名,是见千莲劫而立之名。”其中千佛出现于世,是指住劫[17]人寿从八万岁渐减至百岁而言,八万岁以前佛不出现,是由于忧苦减退,不易生起求法义之故。人寿百岁以后佛不出现,是由于寿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等五浊横流之故。增时即增劫[18]中,佛不出现,是由于自然地远离不善,物质丰富,不生忧苦之故。如《俱舍论》中说:“减者谓减劫[19],至百岁佛出。”这也是思及贤劫而安立,并非想到一切时间而言。《大悲妙法莲花经》中说,此世界到人寿十岁时,人小如姆指,其中有佛,名“喜星佛”,身量仅一肘零七指,并说较八万岁为早,有许多佛出世。那时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现于世;在三万岁时,为“拘那含牟尼佛”;二万岁时,为“迦叶佛”;人寿百岁时,为“释迦牟尼佛”;人寿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将出现于世。《贤劫经》中宣说了佛的诞生地、种姓、光辉、父母、子嗣、承事者、具智胜者、具神变胜者、会集徒众、寿量、正法住世量、灵骨塔等。每一佛各有二胜弟子[20],各有十三事(二胜弟子加前面十二事,共为十三事)。有人说加“氏族”在内,则为十四事。至于会集徒众,有人说是个别的,有人说是众多的。至于灵骨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广大增长;一种说法是只一整体存在。以导师释迦为例,如经所说:妙喜王,我之诞生地为“迦毗罗皤窣都”[21];种姓为王种;氏族为“乔答摩”[22];光辉为“身光一寻”;父为“净饭王”[23];母为“摩耶夫人”[24];子为“罗睺罗”[25];承事者为“阿难”[26];具智胜者为“舍利子”[27];具神变胜者为“阿泥律陀”[28]。所谓聚会徒众,第一次有比丘二千二百五十人,寿量为百岁;正法住世为五百年,直至五百年中能现见正法;灵骨能广多增长。

  那末,这与所说有佛的信念,同人寿无量岁相矛盾,况且说人寿八万岁以前,佛不出现于世。答:是事实。但应知这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之故。又如果千佛为决定数,岂不与《般若八千颂》中所说:“于此贤劫中,有一万比丘现证成佛的说法相矛盾?”答是事实。但应知在贤劫中,称说有千佛,是说就主要者而言,而并未排除其余的不出。此是“圣解脱军”所说,即彼所著《二万般若经论光明释》中说:“千佛的决定数,是为了应知于在此娑婆世界贤劫中,称说的千佛数,作为善巧方便,并不排除由此成就其余的所出。”又一层意思是说此世界坏灭后,于此形成;对于成佛来说,意思也是于此成佛。而于劫的识别,也是在坏灭之后,此即形成。如说于此世界中,而识别有此大劫。

  又所谓千佛或一千零五佛的说法,是因于此间示现成佛十二种事业而言。至于有众多佛的说法,是因在彼诸贤劫长久时间中,有证得菩提者,或能变化而言,如说由婆罗门童子师而成佛。以此看来,一个教法中,不能有二大师。即虽记, 取成佛,但不说法。若说此劫中,以前只出有四佛,那末,与《时轮》中所说:贤劫中“毗婆尸佛”[29]等至最后的“释迦牟尼”,名为七如来,这与世间中传称为过去七佛的说法相矛盾。其实并无过失。如果想到此世界中所出的佛,亦是过去的佛,也就不矛盾了。须知不同的经典中,千佛的名称也互不相同。如“顶髻”称作“深明”,“胜解”称作“普明”或“显扬”,这是异名。也有部分是因翻译上的差别,故此无须怀疑。

  乙三 特别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王佛出现于世的情况。此世界名娑婆。所谓“娑婆”,意为“忍”。是说不为烦恼三毒所劫夺,而且乐意忍受,以能坚忍,故名“堪忍”。《大悲妙法莲花经》中说:“此世界因何名为娑婆?即以彼诸有情能忍于贪欲,能忍于瞋恨,能忍于愚痴,以及能忍于诸烦恼之缠缚,故此世界名为“堪忍”。娑婆世界是在名为大贤劫中而生出。因何名为“贤”?是由于在大贤劫中,在诸有情行贪、瞋、痴诸行中,有具足大悲圆满正觉的一千佛世尊出现于世之故。”或说此世界中的诸菩萨,有如是功德,故以彼(娑婆)名之;或说佛具有忍德,故以名之。《开示文殊佛刹功德庄严经》中说:“菩萨乘人于过去诸佛前,作增上行。所生善根,于百千众多佛前作承事时,具有能忍、调柔、善良诸德。彼堵有情,一切众生虽以责骂、恐吓、器械而作伤害,彼均能忍受,而且不为贪、瞋、痴诸烦恼所劫夺。故以此诸善男子贤善士夫之名,命名此世界为“堪忍”。如是也说了立佛号名称的情况。

  再说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情况:阿阇黎龙树著《八大灵塔赞》中说:“最初发心胜菩提,三无数劫积资粮,摧毁灾障四大魔[30],释迦狮子前礼敬。”以此可见,最初是发心的情况;中间是积聚资粮的情况;最后是成佛的情况。此有二规。即小乘声闻之规与大乘之规。此中分二丙目:丙初 小乘声闻之规;丙二大乘之规。

  丙初 小乘声闻之规。分三丁目:丁初 发心的情况;丁二 中间积聚资粮的情况;丁三 成佛的情况。

  今说丁初 发心的情况。往昔有一国王名“显称”,他有一侍从能知驯象术,王以一象今其驯化,侍从驯顺该象之后,禀告国王。国王吩咐说:“牵象来”。国王乘象外出,象嗅到雌象的气味,而生起欲念,直向狭谷森林中狂奔,无法阻挡。国王惊恐地问驯象奴有何办法?驯象奴禀告道:“请王抓着树枝”。国王抓着树枝堕下而昏倒。驯象奴扶起国王,国王苏醒后,怒斥驯象奴将象未驯,谎说己驯,下令将驯象奴禁入牢狱。驯象奴禀告国王道:“我虽已调驯象身,但未调驯其心哬!”国王说:“你有何证明说已调驯象身。”驯象奴禀告国土道:“七天后,象将返回原处,到时王即可知。”过了七天,象果然归来,驯象奴将铁球烧得红透炽热,置于象前,喝令吃下,象依命难受地强将火球吞下而死。驯象奴以此陈示于国王面前,禀告道:“此即我所说的已调驯象身,未能调驯象心。”国王信服,当即发心,并发宏愿(释迦事纪中说,王问,有能调心的么?驯象奴禀道:“大王!能调治身、心二者的,唯有佛世尊”。于是国王发愿成佛——译者)。作颂道:“愿由布施力,得生释迦种,功德种平等,转变能成佛。直至大梵天,所有苦缠众,愿广证涅槃,无畏得解脱。”如是发愿,即为发心。

  丁二 中间积聚资粮的情况。从此以后,直至“护国佛”之间,在七万五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养,并积了无数劫的资粮,此即是圆满一大阿僧祇劫(即无数劫)资粮。经中说:“从佛释迦牟尼(古佛名)起,直至导师“护国佛”之间,在七万五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又从“善业佛”起,至“幢王佛”之间,在七万六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养,并积圆满二大阿僧祇劫资粮。如经所说:“复从“善业佛”尊起,至彼“幢王佛”之间,在七万六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又从“燃灯佛”起,至“迦叶佛”之间,在七万七千佛尊前,作承事供养,而圆满三大阿僧祇劫资粮。又如经所说:“又从“燃灯如来”起,直至“迦叶佛”之间,在七万七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俱舍论》中说:“由“大宝顶髻如来”以上圆满第一阿僧祇劫资粮;又由“燃灯佛”以上圆满第二阿僧祇劫资粮;再由“胜观佛”以上圆满第三阿僧祇劫资粮。”如颂所说:“胜观燃灯大宝髻,三大僧祇至最后,初为释迦牟尼佛。”此后,又于一百大劫中,修相好之因,名“住定地菩萨”。其次在所余百劫中,在“提舍佛”尊前,七日中,以一偈赞佛,并不断地绕佛,以此精进之力速得圆满九大劫的福德资粮。此后,经过九十一大劫,于“具近”城中, “迦叶佛”出世时,生为婆罗门子名“无上”。在此以上圆满了相好之因。…

《佛教史大宝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