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诃摩耶”法類的論典目錄
關于“佛顱”法類的論典目錄
關于“金剛甘露續”的釋論目錄
關于“大瑜伽續”中“救度母”法類的論著目錄
庚叁 與“大瑜伽續”相連系的“方便智慧無二續”法類
的論典目錄
戊二 共通密經釋論中各種“修”法類的論著目錄
各種“曼荼羅儀軌”法類的論著目錄
各種“道次第”法類的論著目錄
關于“叁昧耶及戒律”類的論著目錄
關于“開光”、“護摩”、“會供”等法類的論著目錄
關于“曼遮儀軌”、“垛瑪食子供軌”、“贊頌”、
“吉祥頌”等類的論著目錄
藏王赤松德贊所著的論著目錄
堪布伯哲(吉祥積)所著的論著目錄
堪布耶喜德(智軍)所著的論著目錄
阿阇黎魯伊绛稱(龍幢)所著的論著目錄
其他法王和阿阇黎所著的論著目錄
未署作者名的論著目錄
此外還有一些論著是《甘珠爾目錄》中所說的目錄
此外還有拉喇嘛、耶喜峨(智光)和細哇峨(寂光)等人所著的論著目錄
著者(布頓)完成《佛教史大寶藏論》後所作的後記並回向頌文
譯後記
正文:
敬禮薄伽梵[1]釋迦獅子[2]
發心積福無漏樂[3],所生威焰難忍光,
叁身[4]究竟大寶體,具無量願離二取[5]。
二障[6]雲消引廣道,種種隱現爲利他,
無垢教語光明網,百千光芒照十方。
梵天[7]驚心並倒引[8],能瘦千眼[9]神醫等[10],
叁域[11]世尊前許誓,驕橫耀衆失威光。
牟尼[12]數論[13]與足目[14],明論[15]、天衣美此生,
增廣[16]、駝、驢、蟻、枭類,眼見壞因盡肅清。
現觀意樂求義滿,能成甘露現上根[17],
聲聞[18]緣覺[19]菩薩衆,由彼善趣花開放,
芳香引來如蜂群,嘤嘤鳴聲鹹來集,
願采如鬘妙花粉,釀二利[20]蜜如日輝。
爲離一切諸迷惑,滅除常斷惡見群,
並舍毀贊等八法,及離善神諸譏毀。
離諸貪欲愛衆生,願法久住利世情,
諸法雖超言說境,由言集法敬供生。
由佛所授記,宏法無垢業,
爲持諸正法,叁乘[21]教理明。
如理宣佛經,顯揚聖者意,
悲釋無謬義,我禮諸聖群。
遍智[22]佛陀來雪嶺,語教法流極充盈,
釋論千葉莊嚴海,善譯諸師前禮敬。
叁學[23]金網善覆飾,四攝[24]支分生堅穩,
以說、辯、著勝敵方,西藏諸師前禮敬。
善從大寶經教立,妙觀正見淨治生,
複以言詞作莊嚴,如劍斷我疑網情。
具足功德上師衆,荷重大師有二十,
特殊恩重有六師[25],我常皈依虔信誠。
如同慈母善培養,人中獅子蓮教林[26],
如蜂喜花來依止,無邊法中我慧生。
如是我亦生意樂,願渡佛經海無垠,
雖難通達其底蘊,或能獲得奇義珍。
得如窮人手中寶,是我嘉言無垢論,
若以較量嫉恨心,正淨立場難取信。
無取但受甘露法,能除自心痛苦情,
若能采取部分義,揣能滅除憂苦根。
以此爲除智貧乏,並對求義諸人士,
增設廣大法喜筵,大寶藏論[27]門啓通。
從中生出大小乘,各種意趣殊勝寶,
隨汝欲求取受時,願由無礙意樂心。
依此可知,由卓越的諸法王繼承人士,他們運用具足導師釋迦王佛四神足[28]的大軍,戰勝廣大的魔敵,而以四攝隱蔽應化有情[29]于成熟的境域,作出常轉一切應有盡有*輪的諸大法王的教政。這種教政是清淨美好的撫治善規,能成爲人天一切衆生的利益與安樂的根本。因北,對于如是善規,理應喜悅!而且應當知其生善之因。除說、修二者外,並非有其它方法。至于“修”也是以聞、說爲加行[30]。因此,當說聞、說二者之理。此中有如下四總綱:
第一總綱 明聞、說正法的功德
第二總綱 明所聞、說之法
第叁總綱 如何聞、說及修學法
第四總綱 所修之法如何而來的情況
注釋
[1]薄伽梵:梵語,意爲“出有壞”。謂出離憂苦,有六功德,壞滅四魔的,佛世尊。
[2]釋迦獅子:釋迦牟尼的別號。
[3]無漏樂:《詞藻》稱“甘露食”。是說斷離煩惱障、所知障,即不墮生死輪回,故稱“無漏”。于此無漏空性中不離大樂,猶如受用甘露妙食,不墮生死具無量大樂,故稱“無漏樂”。
[4]叁身:即佛的法身、受用身、變化身。
[5]二取:意爲斷能取和所取的執著,即精神和物質,意識和外境的執著。
[6]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所知障指習氣。
[7]梵天:即大梵天、梵衆天神等。傳爲創造之神。
[8]倒引:又稱遍入天神。傳爲保護之神。
[9]能瘦千眼:“能瘦”是迷信所說製造旱災的鬼神名,“千眼”即帝釋天神。傳說此神有千眼,爲神中之王。
[10]神醫:傳爲吠陀時代的醫仙(
)。
[11]叁域:即天上、地上和地下。此節指叁域諸神在佛法的猛焰威光照射下,盡都失去光彩,諸外道邪說皆被肅清。
[12]牟尼:這裏指的是古印度一種持牟尼戒(能苦行)的外道。
[13]數論:即數論師,古印度一宗教派系名。
[14]尼目:即足目仙人,古吠陀典中一仙人名。
[15]明論、天衣美此生:“明論”即精通古吠陀典籍的外道師,“天衣”亦爲古印度外道師名。這些外道都是以美好此生安樂爲目的。
[16]增廣、駝、驢、蟻、枭類:“增廣”、“駝”、“驢”、“蟻”都是古印度外道師名。說這些外道盡管如枭鳥不祥的亂叫,但佛法正理興起後,他們的邪說都被肅清。
[17]現上根:即能成爲人、天善果的根器。
[18]聲聞:佛的聲聞弟子,屬于小乘,有聲聞四部。
[19]緣覺:或稱獨覺,小乘之一,又稱獨覺乘。
[20]二利:即自利和利他,都達到究竟佛果。
[21]叁乘:即聲聞、獨覺和菩薩叁乘。
[22]遍智:謂通達一切智,即佛的名號之一。
[23]叁學:即戒學、定學和慧學。
[24]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四種攝事。
[25]六師:古印度稱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和法稱等六大佛學家爲世界六莊嚴。
[26]人中獅子蓮教林:“人中獅子”是佛的稱號之一,“蓮教”是指佛教法如蓮之潔香這樣的“林苑”。
[27]大寶藏論:是布頓所撰本著《佛教史大寶藏論》。
[28]四神足:指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即具四如意神變。
[29]應化有情:即應當度化的衆生。
[30]加行:即預備階段、預備工作、先行之意。佛典譯爲“加行”。
第一總綱 明聞、說正法的功德
甲初 總述聞、說正法的功德
此中分叁乙目:乙初 聽受正法的功德;乙二 講說正法的功德;乙叁 聞、說正法總的功德。
今說乙初 聽受正法的功德。 “菩薩藏”[1]中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除罪過,由聞舍無義,由聞證涅槃[2]。”此中之義,在《論議正理釋論》中說:“由此四句,如其次第,是說:
一、由知內外宗派而知取舍之處;
二、由得戒學而遣除罪行;
叁、由得定學而離無義之欲;
四、由得慧學,依之令煩惱已盡而證涅槃。”
彼四句又表:
一、獲得正見;
二、從業中;
叁、從煩惱中;
四、從一切生中解脫煩惱而得度。
又說:
一、對于戒律獲得信解;
二、作出家僧;
叁、由守護諸根[3]舍離貪欲而遣除損害;
四、通達真實而證得涅槃。
又在《論議正理釋論》中說:“佛世尊說,聞法有五種功德:
一、未聞者能得聞;
二、已聞者能普遍熟悉;
叁、能斷離疑慮;
四、能解正見;
五、以智慧能通達甚深句義。”
其意思是:能廣大聞;能明顯而無垢染;能得定解;能正分別;能通達真實。共五種。前兩種表示聞慧圓滿清淨,中間兩種表示思慧圓滿清淨,最後一種表示修慧圓滿清淨。
又聞法有五種功德:
一、不知者能使知;
二、能舍罪過執;
叁、能定解疑惑;
四、所得定解能作心要;
五、能修聖者的慧眼。
又《方法論》所作五種利益是:能浸潤大種稻谷等;能除身、衣、器具等的垢穢;能祛治春夏季中身體的一切痛苦;能消除易渇症;能使草、實、園林繁茂。如是由對佛語生信,而能滋潤痛苦的身心。又有能除犯戒的垢染;能除貪欲的痛苦;能息滅生死;能增生隨順菩提分功德的根本、果實、林園等五種利益。還應該知道這是由于獲得信解及叁學而開始的。
以此看來,意樂(喜悅)等五種利益,應當敬聽佛的語教,這猶如火的四種作用,能焚,能熟,能暖,能明。如是以佛語之火對于身心已成熟的諸有情,能焚毀其諸煩惱;對于身心未成熟的諸有情,能使其善根成熟;能令喜愛輪回的諸有情産生厭離,而使其感如熱苦;對清淨指示已生厭離諸有情,及尚有疑惑和入邪途諸有情,能知曉“道”與“非道”,能作啓明。因此當恭敬聞法。
以上五種事業,由于依安樂門徑,能作無垢染,能消除熱苦,能息滅渴苦,能領會諸嬉戲,能由此岸達到彼岸。對于佛語的安樂門徑亦是如此。又由于能除盡犯戒的垢染,能息滅貪欲的痛苦,能息滅再再受生,能領會靜慮、神通、無量、解脫等殊勝功德的諸嬉戲,能由壞聚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因此依安樂門徑,能獲得意樂的諸功德。故當敬聽佛的語教。
乙二 講說正法的功德。分四丙目:丙初 對導師佛世尊能作無上供養,丙二 較財施更爲殊勝…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