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33

  ..續本文上一頁精進。

  [10]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釋迦”意爲“能”;“牟尼”意爲仁、忍、寂、滿。

  [11]梵行:清潔純淨的行爲。

  [12]拘留孫佛:過去七佛之第四佛;賢劫千佛之最首一佛,人壽六萬歲時出世。

  [13]拘那含牟尼佛:意譯爲“金寂”。過去七佛之第五佛,人壽四萬歲時出世。

  [14]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世。釋迦佛以前之佛。

  [15]彌勒佛:賢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出世,繼承釋迦佛。

  [16]金剛手菩薩:手持金剛杵,亦名“金剛薩埵”。

  [17]住劫:四“中劫”之一。謂自“成劫”至“壞劫”間,此世界有情“住”之一期。

  [18]增劫:于“住劫”中人壽自十歲每百年增一歲,至人壽八萬四千歲之間,謂之“增劫”。

  [19]減劫:于“住劫”中人壽有二十次增減,由第一次至第十九次減壽之時期,謂之“減劫”。

  [20]二勝弟子:指釋迦牟尼二弟子,即舍利子和目犍連。佛各有二勝弟子。

  [21]迦毗羅皤窣都:古印度城名。釋迦牟尼誕生地。

  [22]喬答摩:舊稱“瞿昙”,釋迦佛姓氏。

  [23]淨飯王:釋迦牟尼之父。

  [24]摩耶夫人:淨飯王之夫人,釋迦牟尼之生母。

  [25]羅睺羅:釋迦牟尼之子,後來隨佛出家。

  [26]阿難:釋迦牟尼座前服侍之弟子。

  [27]舍利子:釋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28]阿泥律陀:釋迦佛十大弟子之一。

  [29]毗婆屍佛:過去七佛之第一佛。

  [30]四大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和天子魔。

  [31]四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第四靜慮。

  [32]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位,即暖、頂、忍、和世第一。

  [32]無余涅槃:二種涅槃之一。爲身智皆滅之涅槃。

  [34]大菩提:或稱無上菩提,即指證得佛果位。

  [35]正等菩提:或稱正等正覺,即指圓滿佛果。

  [36]增上果:指人、天兩種善果。

  [37]煩惱障:二障之一。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能惱亂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煩惱障。

  [38]有漏:“漏”是煩惱的異名,含有煩惱的事物,謂之“有漏”。

  [39]無漏:離煩惱的出世間事體,盡爲無漏法。

  [40]極喜地:是菩薩十地中的初地。

  [41]十波羅密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力、願、智十種波羅密多。

  [42]資糧道:爲五道位的第一種。

  [43]集谛:“集”聚集之意,“谛”意爲“真實”。言實能召集叁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

  [44]刹那:極短時、瞬間。佛典中謂一彈指時間有五百刹那。

  [45]吠陀:意譯爲“明論”,有四種,即:祠祀、禳災、贊頌、歌詠等四者。

  [46]迦利沙缽那:錢量名,一顆可當四百錢。

  [47]那由他數:數目名,謂之“千萬”。百萬那由他數佛,即有一百個千萬數的佛。

  [48]暖位:加行過四位之第一位。

  [49]色究竟天:屬于第四靜慮的第八處,爲密嚴刹土,金剛持住地,報身佛住地。

  [50]乾闼婆:天界司伎樂之神。

  [51]尼連河:亦稱“尼連禅河”,佛將成道,先浴于此河,後坐菩提樹下。

  [52]王舍城:印度古城名。有五山,第一山即靈鹫山。

  [53]婆羅尼斯城:印度一古城名。

  [54]贍部洲:亦稱“閻浮提”,佛典中說環繞須彌山的四洲中的南方大洲名,又稱南贍部洲。即指此世界。

  [55]長淨法:一種齋田名。即八關齋已法。

  [56]蘭毗尼園:古印度淨飯王國中一名勝花園。即誕生釋迦太子之處。

  [57]劫毗羅城:古印度城名,釋迦太子“悉多”之生地。

  [58]第四靜慮:有八處: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此叁處爲凡夫住地)、無想天、無煩天、善觀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此五處爲聖者住地)。

  [59]俱盧舍:裏程名。牛聲或鼓聲得聞之距離,約五百日或五裏。

  [60]阿閦鞞:阿毗達磨所出數目中,第20位大數。

  [61]阿伽羅婆羅:阿毗達磨所出數目中,第21位大數。

  [62]半由旬:爲四俱盧舍,約十叁市裏。

  [63]遍入天神子:不屬于四禅天界之一天界神的兒子。

  [64]四大天王:東持國天王、南增廣天王、西醜目天王和北多聞天王。

  [65]不淨觀:五停心觀之一。爲治貪欲心,觀自身及他身之不淨。

  [66]帝釋:亦譯“橋屍迦”、“因陀羅”,爲叁十叁天之主。相當于漢族所說“玉皇大帝”。

  [67]勝星:爲二十八宿中的鬼宿。

  [68]毗舍離城:古中印度一國都名。第二次結集經典處。

  [69]無所有處:無色四處之第叁處。修禅定者觀所緣皆無所有,依此行力所生之處,名“無所有處”。

  [70]摩揭陀:古中印度國名。王舍城之所在國。

  [71]影勝王:佛在世時摩揭陀國王名。

  [72]鹿野苑:亦稱仙人住處、仙人墮處、施鹿園、鹿林。佛成道後,最初來此說四谛之法。

  [73]鸠槃荼:鬼名,啖人精氣之鬼。

  [74]摩睺羅伽:八部衆之一,爲大蟒神。

  [75]羅刹:惡鬼之總名。

  [76]無遮供施:寬容而無阻遮,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

  [77]他化自在天王:欲界六天之第六。此天假他之樂事,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爲欲界之主,四魔中之天魔。

  [78]六種震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邊湧中沒、中湧邊沒。

  [79]地堅母:世界大地之神,魔王問佛何能作證時,地堅母從地湧出爲大佛證。

  [80]淨居天神:即指淨居天界的天衆。

  [81]四禅定:即第一、第二、第叁、第四禅定。每一禅定中,有各種天界。

  [82]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83]叁千大千世界:以須彌爲中心之世界,爲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爲一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爲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爲一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表示此中有小、中、大叁種之千。

  [84]菩提道場:即釋迦牟尼成佛的古印度菩提伽耶城。

  [85]入涅槃:“涅槃”意爲脫離憂苦,舊譯爲“寂滅”。魔王請佛入涅槃,即請佛入寂滅(逝世)不再度衆生。

  [86]毗沙門:四大天王中,北方之天王。又名多聞天王。

  [87]喜樂子余行:即古印度外道師名。

  [88]活命外道:即古印度一種外道。有人認爲是大醫,能醫人活命者。

  [89]阿羅漢:意譯爲已伏煩惱,已滅怨敵。梵文音譯爲“阿羅漢”。

  [90]天與非天尋香:“天”指天界有情;“非天”指介于人天之間一種神類,即“阿修羅”;“尋香”亦名乾闼婆,即天界之“樂神”。

  [91]恒河:亞洲大河名,其上遊經我國西藏,流經北印度,至東巴基斯坦入海。

  [92]八聖道分:與八正道同。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3]見道:五道之一,證得見道即入聖流,而不是凡夫。

  [94]說一切有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立有爲、無爲一切法之實有,故名“說一切有部”。

  [95]四聖谛:即四谛。詳見30頁注[20]。

  [96]四果:指聲聞乘四果。即: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等四果。

  [97]中轉無相*輪:指佛叁轉*輪中,第二時教無相*輪,即說空義谛之《般若經》等。

  [98]靈鹫山:此山在古印度王舍城中,佛曾于此處說法。

  [99]叁解脫門:即:空、無相、無作,稱“叁解脫門”,又稱“清淨解脫”。即: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叁種。

  [100]摩揭陀語:即摩揭陀國語。

  [101]阿賴耶:心識中之第八,意譯爲“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意。

  [102]唯識派:信奉大乘“唯識宗”的派系名。

  [103]中觀派:大乘佛教一派名。

  [104]無明:即:不明事理、愚昧、癡。佛書譯爲“無明”,是煩惱的根本。

  [105]大迦葉: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爲初次結集經藏上首,第一代傳法藏師。

  [106]阿阇世王:意譯爲“未生怨王”,佛在世時,是摩揭陀國王舍城之統治者。佛滅度後,五百羅漢結集佛說,王爲作護法施主。

  [107]舍利:意譯爲“靈骨”,即佛或大德圓寂後,焚化屍體所發現之堅固不化瑩潔之顆粒骨身,有五色舍利。有能增長和不增長兩種。

  [108]修夏:又稱安居,坐夏。佛教律製比丘須于夏季雨期叁月,安居一地,足不出戶。

  [109]舍利弗:釋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0]目犍連:釋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1]善喜六法:即:財、食、資、具、利、濟等。

  [112]叁十叁天:即帝釋所住的天界。

  [113]缽叁衣:即祖衣、七衣和五衣。

  [114]籌木:佛教僧侶舉行大法會時,計算人數的木籌碼。

  [115]四衆弟子:在家、出家男女弟子共爲四衆。

  [116]本母藏:此言論議。集諸經義,論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诠義,故名“ 本母”。

  [117]麻衣比丘:如來滅後,迦葉尊者結集法藏,後將法藏交付阿難,並囑阿難以後將法藏交付麻衣比丘。

  [118]犍椎:即:鍾、磐、打木等,用以打擊出聲,呼召僧伽之物。

  [119]增上意樂:是言熱忱、忠心、忠貞不逾。佛書譯爲“增上意樂”。

  [120]增上慧:戒、定、慧叁學中的增上慧學。

  [121]叁法印:即:無常、無我、涅槃,謂之叁法印。

  [122]阿羅漢、阿納含、須陀垣:阿羅漢詳見165頁注 [88]中;“阿納含”意爲“不還”,小乘四果中之第叁果;“須陀垣”意爲“預流”,小乘四果中之初果。

  [123]兵解:修行人在成道時,死于刀槍…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