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古代佛教史▪P58

  ..續本文上一頁行,此又羅渣華之不同。

  第四, 班知達(學者)之不同:以前之班知達、堪布史華楚、生遮生汪、蓮花生大士、與卑嗎那密渣尊者等,佛與在大地(菩薩地)住之大菩薩,請來之法,與現在爲黃金而流亡之班知達不同。

  第五, 獻禮之不同:以前求法之獻禮,滿置鹿膀胱,(按藏人求法,清淨鹿膀胱以藏金供養)或量滿升內以獻。現在只用一兩二兩之黃金,作求法之獻禮,其不同甚大。

  第六, 法之不同:以前在印度,佛法是毫端不壞時,翻譯而來者。而且得到在印度所無之續部灌頂菩提薩垛,成就者,持明者,空行母等,住于清淨法界者;與從南瞻部洲之西冷,與西方邬金等處之蓮花生大士、卑嗎那密渣尊者,以神通善巧,翻譯而成。于是在印度之班知達,與成就者,前所未有之法,竟得到西藏,其福德極大;蓋以前此之羅渣華輩,均是化身,故其所抉擇之法,甚易領悟,且極豐富而廣大。惟以後之羅渣華輩,不能依此次第以翻譯,語雖精巧,而了解爲難;所譯雖多,而內容貧乏,此亦是不同也。其說有如此者。

  在西藏最後弘揚佛法時,藏人以其智慧,精進修行;而多金之富者,均赴印度與尼泊爾求學,有此成規。此輩如只爲佛法與衆生,我等自應隨喜贊歎;但多數人對此,其動機多爲由羨生妒,其成行也,希冀一旦得成學者,則名聞利養,不斯而至。遂乃對于自己之上師,及與一己平等之輩,爭一日之短長,故諸競往求法者,其心殆不可問也。須知麻巴之友,將其(麻巴)經卷,送入河中之故事,從可知矣。

  君青容巴有雲:“以前未衰落時,化身羅渣華輩,作極清淨之抉擇,而所抉擇者,是所知之境,與一切法之道理。現代之假羅渣華輩,對于經籍,即使前已翻譯者,亦作各種轉變,而說所翻譯者,惟我獨尊;其意殆謂我最清淨,即佛語及上師語,均不是真實義。如是各施各法,而將自己之過失,诿諸他人。今我等遵照佛語以翻譯者,便與彼等不同也。”如此所雲,可謂一語中的。

  成就者邬金巴甯青巴說:“有等西藏之羅渣華輩,謂“印度從無甯瑪巴續之翻譯。”叉羅渣華,是我之灌頂師,彼亦作如是言,如此觀念,足見彼等之智慧不廣也。此輩羅渣華,前往印度之東方,只得一次,如何可以盡知印度所有之事物,甚至西藏位于印度之何方向,亦複茫然,此蓋無可知何矣。佛語是無量者,西藏之羅渣華輩,又何能全部了解其來源耶?我到印度西方之邬金,亦不能徹底了解第一次印度具有之經典;及後來一段之時間,在尼泊爾者較長,于啤哈那(按是尼泊爾之地名)之經堂,則甯瑪巴之續,赫然在內,且是不可思議焉。故我對西藏之甯瑪巴派同人說:我迎請來是甯瑪巴之經續,與班知達,彼輩亦曾到過支宗(地名);由我充當羅渣華,將之翻譯,但亦未成功,所以甯瑪巴續,尚有需要翻譯,從可知矣。但是西藏具求知欲之徒竟說:“甯瑪巴意集經,便是西藏持密咒之老者輩,所改變而成者,所以並不清淨。”如此所說,毫不應理,蓋意集經,是續中之最殊勝者也。”

  阿底峽之曆史中有雲:阿底峽心中自忖:“在此世間,對于密咒,無有比我更爲通達。”其驕傲如此。但後來前往西藏,在啤哈陵之藏經堂,一開門時,內有許多是其未聞過與看過之經續。阿氏乃說:“我于大乘密宗,固已無不了解,且尚有空行在天空示現無數之越量宮,與甚多續部,亦曾寓目。但是如我今日之所看見,則未之前有也;是以大乘之密宗,是無邊者。”因此滅除驕傲;且阿底峽之于藏王,已造許多隨喜之事,所以者何?以在西藏如此之弘揚佛法,在印度亦無之也。

  複有教主蓮師第二金剛持之恩德所被,而在印度所無之許多法要,許多空行之密庫,一一加以翻譯,存諸笙野啤哈陵。而尊者達拿那他,在佐丁紀陵以前所無之佛法綱要,是教主蓮師,于此第一次建立佛法。麻麥遮香波,亦曾親履此地,從此起一百年中,到其地者:有孟嘉達、邬金、迦濕彌羅等地之許多金剛持(持密宗續者),以弘揚密乘。在以前達瑪巴那王時,將此種經續,予以庫藏;因此在印度已經部落之續部,與從邬支雅那所請出來之續部等,而爲印度所無者亦甚多。依照中立派之優秀言論之曆史,將以上所說印度所無之續,與不清淨等诳語過失,一時皆以揭發出來。但以瞋心影響所說之诳語,造成毀謗佛法之罪業,且令智慧低而福德少之衆生,因之遂起疑心,如此只是從中破壞,而未有達到徹底之道路。

  後來有一位名康巴寶者,爲著古代宗教,修楊達四臂依怙等,時蓮師八相(四方四隅者)均予以面見授記而現前焉。但其所說:“甯瑪巴各續,均應等舍。”(按即不須說好,亦不須說壞也。)如是雲雲,是爲對宗派口舌紛爭時之門面語而說者。車巴詩都孟能多傑,將所有西藏教典,加以整理時,均是躬親其事,且將甯瑪巴之經、幻、心叁部,與修部類等,及十萬續,同置一處;因此諸續,現前是根本已經成爲續部(按即是現成之續,不是新造者。)所以置之一起。新派之拿利叁十二種,與力密渣能等,許多完全表示不是佛語,所以放下。

  班禅史龍巴釋迦楚丁說:“將叁律分解之真實義理開示,有等智慧不大開朗者聞之,遂生猶豫;而愚昧之偏袒者,便完全依止之。但其自己之意趣,認爲如有人不贊成甯瑪巴續是佛法者,則當時嘉、佐、生叁位所翻譯之叁藏經,與彼等所造之事業,瑜伽續等;及羅青甯青生波未來以前,所翻譯之一切法要,均將成爲不是佛法矣。不共之密乘,無上瑜伽續,如有人不贊成其爲甯瑪巴之法者,則密集金剛、月密明點、與生遮欽佐等,亦成爲不是佛法矣。因爲此叁種均是甯瑪巴十八種渣登德(部)之綱要;在西藏甯瑪巴之法,依據此叁種而來者甚多。以上所說,均是以前諸大學者之言。複有不共之揚普,如有人不贊成其爲佛法者,而其續所有之經典,皆是具量智者之羅渣華翻譯而來,早經決定成爲清淨之法;尤其其他甯瑪巴之續,悉列在十萬續之目錄內,若清淨兮魯迦及普巴叁種,則早經成爲清淨無諍之佛法,一如從列芝與寶敦甯波車之來源所說者焉。”

  法主釋迦牟尼佛,以無貪之形相,或從轉輪王之形相所說之語,是此位導師,將其修行、佛法、及咒之次第,得成就者,予以開示。教主蓮花生大士,爲彼第二之弟子,而已得成就者;于佛法將衰落時,在西藏降伏此種魔鬼,成爲金剛持之法器,爲安置在持明之地,乃宣說對諸所化智慧之配合,是佛、咒、宗教之次第,(按指見規)及其道理,使衆弟子得以如法修行從此從弟子中,得到持明地者亦甚多,而其依止此種配合之耳傳,與意之傳承,成爲文字紀錄者,是著名甯瑪糾清淨法;如是此種亦是完全清淨論之性質也。如說:

  誰能按照唯一之佛法  具足無散亂心而宣說

  如此等說,可知其是完全清淨性質矣。

  教主蓮師所造之論,與佛語是無二者。如說:

  與佛語無二是解脫道  如此勝說頂戴在頭上

  應如此說也。比如至尊彌勒菩薩之五法,與時輪集中之續,及其解釋無垢光等,亦是如此(與佛語無二)者。

  此外複有人說:“阿努及阿的之法語,爲後來續部所無者。”此語所說,是不應理;故不善批評之詞,反而成爲贊揚。譬如說:佛依所化而說之法,分爲上中下叁等,以適叁根,而下下等中,是無上上等之法語,此是共同之理。故聲聞經內,無般若乘;般若乘中,無外續密乘;外續之密乘裏,無密集金剛,與勝樂等無上瑜伽之法語。同時密庥與勝樂裏,無廣說阿的瑜伽之法語,因此大圓滿,成爲一切乘之首。“本來大圓滿之本性,是離事之宗派,不在有爲界內,其智慧徹底之勝義,示現無歪曲時,不須依止黑白之因果精進所作之法。”作上述所說之西藏人,且謂:“此斷絕一切之行爲,故頗相同于哈山(按義即指禅宗觀空之和尚)之宗派。”如此批評,(按即指所謂大圓滿離事,與不依因果之批評)頗爲重大。然善逝所轉叁次*輪,其第一示現,是善不善之因果不欺诳,此亦是依世間本性,以爲示現;即所爲暗示也。第二與第叁示現,依義言之,其身語意叁門之性相,是相同者;但是示現甚深了義之本性,只有深與甚深之分別。而了義不了義之義,亦是根據有爲與無爲法,而起分別;如是解釋,是根據多少部分而分,一般學者,均如是說。而第二轉*輪暫時之允許,智慧所集之一切法,自性是空者;但對勝義言之,則于所緣之境,均予離開,以斷一切之分別,而于一切取舍之法,悉無所緣。總而言之,超越能取所取之一切清淨無爲法,其本性無複有叁門相狀炎分。因此大圓滿(根)時,對于輪回涅磐之本性,悉皆平等,所以因果是無分者。(道)時對一切亦斷分別,所以無所取舍。(果)時于其所獲,離開希求恐怖,以至窮盡一切法。如此是宗派之綱。故一切作王經內說:

  對無上瑜伽密大圓滿  說有因與果之言語者

  于大圓滿不具領悟意  如說勝義及與世俗谛

  亦成以無爲有之戲論  如是無有二谛之證悟

  才是叁世諸佛之證悟  所證悟者無二(即非有非空)之規矩

  信如此說,可知此宗派之規矩,是不著二邊者。釋迦佛甚深勝義經部之旨趣,亦在此無二之真實義中也。

  勝淨天所問經(藏名:蒼巴車巴星治素糾多)說:“一切法之自性爲何?一切法是空性之自性,離于所緣;一切法是無相之自性,離于分別;一切法是無願之自性,離于取舍,亦離于思想與能力,亦離于本性;如此是自性之光明。何者是輪回之自性?就是涅磐之自性。何者是涅磐之自性?就是一切法之自性;因此心是自性之光明。”所以見(宗派之見)離認識(允許),修是離意,行是離取舍,果是離希求恐怖,如是見修行果之四,是叁門之本性,赤裸裸所抉擇者。根據認識(允許)現量許多續部大圓滿口訣之說法時,如此輪湼不二之見解,若不認識其旨趣,則無法與法相宗智所抉擇之宗派相同。如說見是離認識,而…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底峽略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