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等八百少女,傭人頓巴五百,犍陟馬等五百馬,同時誕生;准備以供給王子。是時大地震動,天放光明,鄰近四小國,同時誕生王子,各國父王,都極慶幸。
釋迦佛出生後,菩提樹與五百花園,五百庫藏,皆自然開現,所以父王名之爲一切義成。時有相師相之曰:如在家當爲輪王,普王四洲;如出家則可成佛。佛出生後七天,摩耶夫人命終生天,由叁十二位後妃,加以撫養。王子稍長,從笙布普叉學習書算,從桑波香林學騎象頸等武技,都能通達。父王在皇宮內,向叁釋迦族有女兒者,請納爲王子妃。釋迦族說:“如王子通曉武技,當可如願,否則恕難如命。”父王聞之,悶悶不樂。王子說:“叁界中射箭與體力,無如我者。”于是答允競技,釋迦族中有傲慢者,定期宣布到郊外,與王子比賽;及出毗舍離城門外,時有人以一大象,獻給王子;會王子之弟名提婆達多者常嫉其兄,遂即擊死此象。難陀乃將象屍體擲出城門外;王子下馬車,以足尖挑象,象體超越七層城郭之外,諸天爲之贊頌。時大理樹下,施列鼓凡七具,提婆達多先射徹叁鼓,難陀徹五鼓,王子射之,穿過七鼓後入地,八功德水出焉。如是複比少壯力量,騎象遊泳等,當遊泳時,王子入水,身如雄鵝;如是等是六十四種比賽,無人能及王子菩薩,傲慢之釋迦族,亦爲之贊歎不已。時乃選女子中無五種過失,而有八種功德者,名耶輸陀羅爲第一夫人,名耶惟檀(西藏譯沙圖瑪)爲第二夫人,名鹿野(西藏譯儀達遮)爲第叁夫人。父王爲立叁殿,殿各二萬彩女,叁殿凡六萬綵女。
王子覺此受用,常有如幻如化之觀,且生厭離,起清淨想,蓋緣夙世願力之故,如蘿初醒,而對于修道有向往心;爰駕馬車出城門外,心中異常喜悅。及出四門,分別看見老、病、死苦,心甚難過,後見比丘,轉生欣慶。因說:
惟老病死之變化 假如能免此叁者
我當對之極悅意 所有受用皆喜樂
一切有爲法,都有壞而無常,且與苦俱,苦複隨苦,于是王子出離之心,更爲堅定。父淨飯王慮其出家,乃在城門,派有警戒,晝夜防護,致王子無法出離。最後,夜裏王子遙向父王致最敬禮,騎犍陟馬上,四天王恭敬捧四馬足上升空中,飛向清淨塔旁,自剪頭發出家,脫下俗衣,改穿袈裟。到毗舍離城,及摩竭陀國之王舍城,時遠飛及那珠二仙,正入叁摩地定中;王子知其不能離開煩惱,不是真正解脫之道。因又到尼連河畔,與喬陳如等五人,同修苦行。每年每人食一粒米,如是二年,第二個二年中,每人飲水一滴,第叁個二年中,一切都不飲食。時空中天人請之出定;十方佛及佛子等,亦來勸請,出小乘定,引之以入大乘。王子出定已,覺得疲勞,因稍進食,以護身體。時彼五人,亦覺疲勞,到波羅捺國鹿野苑去。王子自往金剛座,在路上遇梵志女兒難陀波羅(西藏譯寶摩利晶)用五百青牛牛乳供養之,王子受施已,身中充滿氣力,發光而成金色,由此梵志女兒福報甚大。複遇一賣草者名嘉斯(義爲吉祥)所售草甚細軟如孔雀項下毛,菩薩略取之,到金剛座(此是諸佛加被自生之金剛座,在菩提樹根上)前,將草敷以爲座,結跏趺坐,而作誓言:
在此金剛座身體若乾 甚至皮骨和合皆毀壞
曆劫難得菩提未證前 絕不離此自生金剛座
如是初夜入降魔定,所有諸魔見菩薩光,便生怯懼。爾時魔王波旬(西藏譯作德多珍)化成獵人到菩薩前說:“迦毗羅城(佛所生處)爲提婆達多所毀壞,且要劫掠王宮,所有釋迦族都被殺害,你爲何還在此處?”菩薩答言:“我爲成佛。”波旬又言:“成佛須積集無數量之資糧,汝爲王子,生活舒適,如何可成?”菩薩答言:“汝以一次作不分別之供養布施,只得成欲界自在之果,我在無量劫前,已積集福德智慧,資糧圓滿,爲何不可成佛?”爾時魔王兩手戟指,口出惡聲說:
我昔有無分別之供施 汝既已爲我之見證人
汝卻無一見證人在此 無見證人故當應失敗
爾時菩薩百福集中手是,向地下一戟指說:
此地所有衆生之見證 此地無有遠近而平等
此地是我真實見證人 地方神汝來爲作見證
言甫畢,地天母身如淨金,從地現出半身,手執微麈說:“如此大地之支分,我都可算出來;但此菩薩身體功德之支分,則非算數之所能知,如是彼之成佛時節因緣到矣。”說畢不見,魔王慚愧回到魔宮,魔軍俱胝衆都來,但心都是如幻之心,且懷恐懼,到菩薩面前布陣。時菩薩遠離煩惱,有如虛空無自性之心,如此成就,自非武器所能傷害。乃不驚不怒,亦無思慮,且入慈心定;魔軍所用刀箭,如雨紛集菩薩身上,皆變成花;所有凶惡聲音,變成贊頌。于是魔軍煩惱傲慢之心,都已消滅;車上之馬,紛紛跑逃;所有戰士都爲之低頭。魔王再派七個美麗女兒到菩薩前,作親昵狀,行欺诳事;用白蓮女(天界妓女)之優美儀態,梅那迦(天界舞女)之璎珞妝飾,天界妓女(即滿意之媚態)之腰帶、手钏、環奏(按環奏是在兩手中動時作響之印度樂器。)等叁十六種媚態,以媚菩薩。菩薩身上毛尖,亦不爲所動,而七魔女卻均變成老妪,心中愧赧,向菩薩道歉而去。
成佛時到,中夜菩薩入四靜慮定,後夜即得漏盡通,四谛圓滿而證菩提。大地震動,已見中道光明之法身,並證能取無二之智慧,及至明星顯現而成佛。羅睺羅與阿難,均于此時出生。
成佛後七日,有二商人跋陀羅斯那(西藏譯作蒼邦嘉剛)與跋陀羅梨,以蜂蜜供養。四天王持以寶器乃至石頭所製成之四缽來至佛所,以之奉上;佛以寶器非出家人所宜有,乃取石頭之缽。佛說:
深淨離戲論之無爲法 妙法如甘露我已證得
如此聖法衆生不信受 此不可說惟向深林住
時有大梵天王,意念前願,來至佛前,而禱告言:
啓請語自在尊爲何不傳法 爲利一切有情恭敬而勸請
懇請振動法鼓吹起法螺來
大梵天王複偕帝釋天,同至佛所,恭獻寶物,而禱告言:
月光圓滿如從解脫來 佛陀之意亦隨而解脫
勝利法王勸請速起來 黑暗世界施以智慧光
當時世尊未有答應,諸天王勸請至再至叁,並以有大福德之千幅金輪奉獻,而白佛言:摩竭陀地方,以前唯有罪行,故今特請轉*輪。如此懇切勸請,佛乃受金輪,而對天王言:
大梵及摩竭陀諸有情 耳根清淨能信而智慧
平常所聽一切有爲法 如今我當爲開甘露門
說畢,如是如來答允轉*輪之音,一彈指頃,即色究竟天亦能清晰聽聞,即得聽聞,皆大歡喜,悉皆前來供養。是時世尊以爲第一甘露之器,必須易于調伏,且具足學習,與隱藏之智慧。複以回憶以前所發之願,乃前赴鹿野苑。時憍陳如等五人言:“喬答摩棄捨苦行,而受飲食之樂,無複道心,我等見之,不須起立致敬!”
佛在路上遇一婆羅門,以輕慢心而問佛言:“喬答摩爾師何人學修梵行?”佛說:“我無堪布(義即親教師)亦無與我同等智慧者,只我一個是佛,在一切有漏法中,我已證無漏。”語畢,即到鹿野苑去,如太陽光所及,星暗無光,使彼五人前此之決定,自動取消,而白佛言:“瞿昙你看智慧是否清淨?”佛答:“你等不應稱爲瞿昙,如是長夜黑暗,我已成佛,已得甘露,是一切智者,所有愚癡均已斷除。”
時此地有四寶座,其前叁座,是過去叁佛所坐;世尊乃極尊重致敬,而坐第四座上,而前叁座即時隱沒。于是乃爲五大弟子及八萬天人傳授斷除二邊之苦集減道四谛法,如是叁轉四谛十二行*輪。即開示叁次,五大弟子乃受近圓戒,是爲世界上第一比丘,其余八萬天人,皆證得真谛。佛始製定律藏,其要點爲律藏之最重要者,是叁學中戒學之指示。律藏之律,是一個自他秩序之安排;律藏之經,是指示之禅定,是平等住,亦是瑜珈所作之次序;律藏之論,是上列二者分別之廣論。如是:第一次轉*輪。
是時佛到靈鹫山,舍利弗、目犍連等五十阿羅漢、衆生主母、及比丘尼五百人,複有無救護之施食者,及男女居士,皆來聚會。天、龍、乾闼婆等,許多共同侍者中四人爲首,複有不共得地之善養、寶生、網施等諸大菩薩與俱。佛乃傳授第二教誡,無自性之般若波羅蜜經,其要點爲經藏之最重要者,是心學之指示。經藏之律,是菩薩戒之次序;經藏之經,是甚深廣大之禅定;經藏之論,是明地、道、總持、與禅定之分別宣說。如是:第二次轉*輪
天與龍所處之地方,皆無固定;時比丘、與比丘尼、及天、龍、菩薩等無量數,皆來集會。佛乃爲轉最後*輪,其要點爲論藏之最重要者,是智慧之指示,論藏之律:是以容易之方法,免除煩惱;論藏之經,是進入空性之方便;論藏之論,是蘊、處、界、根、識、與如來藏,自性清淨之分別指示。
佛說功德分別經說:
我一切都不可說 衆生卻視作等閑
何時應轉何*輪 照所化者之希願
一期法異名完成 如意希求亦完成
真實語與廣大語 都是如是所說中
不問衆生根之次序,佛已將叁大*輪,先後均爲之轉,使有隨入殊勝之因。而衆生亦隨而得聞佛無自性之言語,與佛無量功德法門,各乘異名,所化方便,與前後時間等,在衆生心中永不能顯。此叁乘法深廣如海,有等是言語與果法之排列,有等是天與人快樂之排列,有等則是在現階段中,令人非常驚怖,而從可怖境中救度出來者;所說雖如此簡單,但佛之神變卻甚多,蓋其功德無量也。簡要言之:我之見聞覺知等,都是成佛種子之福田,而于乾闼婆、羅刹等,則用極佳之方便,以調伏之;此是佛極慈悲之調伏方便。
佛到俱屍那迦城娑羅雙樹,作最後之指示。我佛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之色身,與十方諸佛,本無分別,而一切煩惱均已斷除。時佛示疾,張口喉間發出噎聲,爲衆生主母聽見,即祈請佛住世叁大阿僧祇劫,以救度衆生,祈請之聲,上達色究竟天,一切天人,隨之祈請。佛告衆生主母曰:“汝之祈請…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