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古代佛教史▪P9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契理。應知佛若長住世間?懈怠者將無法勸其學法。”衆生主母,爲表忏悔故,自取涅磐;五百女阿羅漢,隨而涅磐。是時舍利弗、目犍連到地獄行,見外道教主,以因緣故,在此受苦;外道教主因請彼等返世間時,爲之告誡其門徒。舍利弗先行代告,以因果故,其徒聽而不聞。目犍連遂將彼教主受苦及請轉告之語,詳爲告之,其徒衆大爲不悅,以爲是攻擊彼教,且謗彼教主,非降伏之不可,乃共將目犍連毆打,身體糜爛,有如泥塗;舍利弗見而以袈裟包裹,背之而行。及到聲達城,因念目犍連必無生理,朋友之死,尚不願聞,更不忍看。因赴那蘭陀,在上午時,與八萬阿羅漢共取圓寂。而目犍連亦與七萬阿羅漢,在下午時,共取圓寂。複有許多阿羅漢亦同時圓寂,有如柴薪既盡,火遂熄滅。

  釋迦佛之法,傳付四大弟子與迦葉。是時佛披露上衣說:“比丘,爾等應知,如來色身,有如一現昙花,極難得見。爾等應來親近,不必多言,且以一切有爲法,都是刹那生滅,爲恐所化懈怠,將難勸其學法。”說畢,佛乃坐娑羅雙樹下示現圓寂。迦葉尊者從龍宮趕返,向佛色身前禱告;時佛身出火,圓滿荼毗,迦葉乃將舍利分爲八份,蓋成八塔,將佛心之一部分,置于每塔之中心。

  佛住世八十年,其于各地所居之年歲,亦有經籍可稽。如分別瑜伽品說:

  鹿野苑與毗舍離  白地與舍利天上  支巴疏與果森巴  

  寂靜處及與塔山  光城與薩遮用處

  迦毗羅城之城市  如上所述諸勝處  每處各住凡一年 

  舍衛城住廿叁年  藥森林處住四年

  燃光洞者住二年  王舍城內住五年  修苦行地住六年  

  在本國住廿九年  如是住世八十載  牟尼世尊示涅磐。

  丙二:遺教結集 分二

  世尊所說教法,如何結集,此有共乘(般若乘)與不共乘(金剛乘)兩種所說,稍有差異,茲分別以明之。

  丁一:共乘所說分四

  戊一:第一次結集

  依共乘(般若乘)所說:佛遣教之結集,共有叁次,其第一次結集,是釋迦佛未圓寂前,舍利弗已與八萬阿羅漢,目犍連亦與七萬阿羅漢,先行示寂;及佛與一萬八千阿羅漢同入涅磐。天人譏議謂所有能得自在之比丘,都已涅磐,佛說正法,成灰滅耶?諸比丘衆,叁藏經之聲音,都已從此寂滅。爲清除如此譏議故,王舍城中,畢缽羅岩,在佛滅後一年坐夏期間,未生怨王發願供施臥具,與五百阿羅漢同住一處。于是由大聲聞邬波離結集律藏,阿難陀結集經藏,大迦葉結集論藏,叁藏如是結集已。是時天人增加,非天(魔鬼)減少,如是佛法,可住世長久,而色究竟天,亦聽聞叁藏結集之事,歡喜贊歎也。

   毗奈耶難事有頌雲:

  佛涅磐後第二度夏天  王舍城中畢缽羅岩內

  五百阿羅漢一同集會  未生怨王將叁藏結集

  戊二:第二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圓滿而後,如是漸次至一百一十年。毗舍離城比丘等,作十種不清淨事,以爲清淨,皆共遵行,于經律中,不見其事,雲何爲十?

   如偈雲:

  高聲共許隨喜淨  舊事淨與監事淨  道行淨與二指淨 

  治病淨與酪漿淨  坐具淨與金寶淨

   如此十事,皆是違背佛教,乖越正理,不順蘇怛羅,不依毗奈耶,而諸比丘以不清淨,作爲清淨。時有阿難弟子薩婆迦摩之弟子渣巴,與七百阿羅漢,共爲集會。由阿育王發願供施,廣說十事問答,詳說所得何罪等。在毗舍離城,重誦叁藏,以戒律爲主。複爲大衆廣陳,論說是非,悉皆共許,即鳴犍椎,故第二次結集,又名七百結集。

  戊叁:第叁次結集

  當阿育王侄那顔渣之子名勇士部王在位時,有魔鬼加被之比丘名大天、楊波、龍上座、義登等四人說:

  余所誘無知  猶豫他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在勇士部王晚年,慈愛王、大蓮花王二王之全期,及迦膩色迦王一世之少年諸時期中,各比丘紛起爭論:以律藏曆來,都憑腦中記憶,從未有加以紀錄,緣是對之,便有許多不同之見解;漸次由龍上座分之成爲十八部。

  從說一切有部,分爲大衆部、上座部、及正量部等叁部,如此四部,是根本四部。以後義登辯論清淨事,再分成十八部。說一切有部,分成七部,大衆部分成五部,上座部、及正量部,各分成叁部。從此辯論稍爲停止。

  是時迦膩色迦王發願供施,其分部經過,是根據渣波積王夢見授記二經說清淨圓滿之迦葉佛所言,以其夢中見十八人,共持原匹之布,是表示釋迦牟尼佛教誡,分成十八部之意。而此解脫之布,永不敗壞,可依經中所說之語,以爲證明,而造清淨之教誡,如是將律藏經藏論藏,一一加以記錄;即以前已記錄者,亦予修改,以造成最完美之叁藏;因是可稱爲第叁次結集。

  戊四:其他結集

  叁次結集而後,諸比丘于叁藏中,仍不少懷有各種不同意趣,而爲毗奈耶難事所未有者。如迦濕彌羅(迦濕彌羅爲印度語,簡稱喀伽,今譯克什米爾;印度西北地名。所傳布之宗教,隨其地名喀伽教,其人稱喀伽人。)人所說:該地廟裏,有名大聖支尼,與五百羅漢,並有大德巴蘇美渣,與四百大德,五百菩薩,主持廟中,結集叁藏。

  又如印度大部分班知達所說:有名渣倫打拿廟裏,高華那經堂中,有五百比丘,五千大德,共爲結集。

  照現代西藏所說:釋迦牟尼佛滅後將四百年,五百羅漢,五百菩薩,共結集遣教。

  分別論說:釋迦佛滅後過二百年,有上座母之子,結集佛陀遺教。

  如上所述,我(作者自稱)覺得二百年仍過短,尚須加以考察。至傳說結集地方頗多,如舍衛城,迦濕彌羅,花砌林園,渣倫打拿之高華那等不同之地方不少。

  丁二:不共乘所說

  依不共乘(金剛乘)所說:如分別論雲:大乘佛法之根本結集者,是普賢王如來、文殊、金剛手、與彌勒菩薩,結集而成。至賢劫以來一千佛所說之法,都是金剛手菩薩結集。又王舍城兩旁之無垢空性山上,有佛子一百萬聚集,由彌勒菩薩結集律藏,文殊結集經藏,金剛手結集論藏。

   此外尚有許多大乘叁藏結集之說:如甚深見續方面,是文殊結集,廣大行續方面,是彌勒菩薩結集。

  丙叁:佛教傳播

  佛教之傳播,除釋迦佛傳給迦葉,爲法王之代表,加以弘揚而外,並以傳付上座十六人。

  迦葉生于摩竭陀國婆羅門族,甯佐達城內。有甯佐達都之子,名甯佐達,禱告天佛而生迦葉。及長,其父爲聘薩迦生摩爲妻,金色美女也,但迦葉對之,無一刹那生起貪愛。雙親死後,遺物凡九百九十九袋,金六十千萬,金缸八十個,迦葉棄如腐草,只取白布衣服,並使其妻至外道處修行,自己到釋迦佛處去。時釋迦佛成佛不久,迦葉一見之即說:“薄伽梵是我導師,我願意作薄伽梵之聲聞弟子。”如是叁說。佛說:“善哉!我是你導師,你是我之聲聞。”如是得近圓戒,其學識爲衆所稱贊,以爲最上,及後得佛傳付法衣;迦葉便將以前所僅有之白布獻呈佛陀。

  初佛陀從兜率天下此世界,許多天人,因欲得法甘露,隨而下降,迦葉亦其中之一,故年歲與佛大致相同。佛滅後,迦葉即將佛教護持弘揚,多年以來,所化者已有甚多解脫,余亦得法益。

  

  及迦葉將取涅磐,告阿難陀曰爾知佛以法付我,然後圓寂,我今欲圓寂,乃將佛法交爾護持,爾將來可交草衣(草衣有譯作奢搦迦,義即麻類,此人生時,奢搦迦布裹身而出,故有此名)自此以後,迦葉到佛舍利塔供養,旋赴南部側之翟江山,(漢譯作雞足山,或作尊足)山中裂開,成爲兩山,乃敷草坐叁峰內,以佛所得傳糞掃納之法衣覆身入定,待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故其身體不壞而住,乃示現許多神變,取般涅磐,無量天人供養之,于是兩山皆合,上皆密覆。時未生怨王在睡夢中,夢見王宮棟梁,相繼摧折,醒來始知迦葉涅磐,即與阿難陀尊者,到翟江山,一夜又即將兩山分開,使可得而觀,王即皈依,並作供養。正擬縱火焚燒,阿難陀止之,謂“須等待彌勒佛下生。于第一次傳法弟子領會時,九千九百萬聲聞到此山來,兩山即開,看見遺體,彌勒佛取而置之掌中,以示大衆,曰:此是釋迦佛時之最上聲聞,具甚多智慧而所穿法衣,亦是釋迦佛傳付,現在無有比丘,與之同等智慧者。彌勒佛說畢,于時迦葉遺體將顯現甚多神變,無余沒入天上,當時隨彌勒佛來之聲聞,皆大歡喜,起信仰心,亦得智慧證阿羅漢”後阿難陀偕王回去,山亦複合,即在山頂建塔,阿難陀負荷甘露佛法而去。

  當釋尊成佛時,羅睺羅與阿難陀,同時出生及六歲時,父子見面,得見佛陀。時迦葉亦在座,謂阿難陀曰:十力之法將來付爾。阿難陀爲最上聲聞且最令人敬佩,護持佛法四十余年,後傳付草衣。

  阿難陀付法與草衣時說:釋尊佛法交付迦葉,迦葉交付與我,我亦將涅磐,轉付于爾,善守護之。將來蔣那國(漢譯作末度羅)有慕倫達山。(漢譯作牟淪荼)有一商王,其子名那達與百德二人,發願供施,修一經堂。時複有一賣香人比巴(漢譯笈多)其子名近藏,(漢譯作邬波笈多)爾度之出家,彼對佛法,護持弘揚,甚有助力,將來可以法付與之。

  阿難陀前往毗舍離城,見未生怨王,許多天人軍隊列隊迎接之。當其渡至恒河中間時,有一仙人,將五百從者,乘空而來,合掌請求出家。阿難陀示現神變,使恒河成爲小島,爲彼等出家受具,皆得近圓戒。彼仙人即便證得阿羅漢果,人稱之爲阿羅漢呢嗎恭巴(義爲日中羅漢)又名水中阿羅漢。該阿羅漢以所作已辦,禮阿難足,請先證涅磐,阿難不許,告以應往迦濕彌羅國,弘揚佛法。其後阿難陀作甚多神變,取般涅磐;遺體一半給未生怨王,一半給毗舍離城民衆;因在該城與渣那浦(漢譯作波咤離)地方,各建一塔供養之。

  草衣于叁藏經,均甚通達,時阿育王,發願供施,廣事弘揚。故妙吉祥根本續說:“佛滅度後過一百年有阿育王,彼可得壽一百五十歲,當八十七歲時,供養釋尊舍…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底峽略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