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四聖谛}
複次,諸比丘!比丘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聖谛法,觀法而住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到苦滅之道。」
然,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悶是苦,求不得是苦,約略言之,五取蘊是苦。
複次,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生、出産、入胎、轉生、諸蘊之顯現,[內外]諸處之攝受,諸比丘!此名爲「生。」
複次,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年老、老耄、齒落、頭發白、皺紋皮膚、壽命短縮、諸根熟衰,諸比丘!此名爲「老。」
複次,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處之生類中,有諸衆生之消失、散滅、破壞、滅亡、消滅、死殁、命終、諸蘊之破壞、死屍之放棄,諸比丘!此名爲「死。」
複次,諸比丘!憂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憂、愁、戚、內憂、內怆,諸比丘!此名爲「憂。」
複次,諸比丘!悲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若幹苦法所惱、歎、悲、歎息、悲哀、悲歎、悲痛,諸比丘!此名爲「悲。」
複次,諸比丘!苦者何耶?諸比丘!關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苦。」
複次,諸比丘!惱者何耶?諸比丘!關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觸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諸比丘!此名爲「惱。」
複次,諸比丘!悶者何耶?諸比丘!有俱若幹不幸,被苦法所惱,失望、沮喪、氣餒、愁悶,諸比丘!此名爲「悶。」
然,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諸比丘!于生法之衆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實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願意生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也。諸比丘!于老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病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死法之衆生……乃至……諸比丘!于憂、悲、苦、惱、悶法之衆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實非于憂、悲、惱、悶法之下,我等不願意憂、悲、苦、惱、悶法之來。」然,不得此欲求,此爲求不得苦。
然,諸比丘!約略而言,五取蘊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約略而言,此等名爲五取蘊之苦。諸比丘!此亦名爲苦聖谛。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288-290)
苦谛,梵語 duhkha-satya,巴利語 dukkha-sacca。又稱苦聖谛(梵 duhkhārya-satya)。從衆生一期生命之生、老、病、死來看,這四個階段可說是一切衆生無法避免,也無法超越的,而從出生到死殁的中間過程,夾雜了許多苦與樂,但以多苦性的生命過程來說,貪憂之苦如影隨形的從不曾間斷過,因對自身的貪憂以及從屬于我的人、事、物貪憂,而衍生出屬于身、屬于心或身心俱的悲、苦、惱、悶等觸惱與不快,且這些憂、悲、苦、惱、悶法,許多是不求自來、不求而得,縱使百般不願亦得無奈接受,如果總合這些種種之感受,約略來說就是因爲有五取蘊,有此五取蘊引生無量之苦,所以認識了解五取蘊之苦,就是認識了解苦聖谛。
然,諸比丘!苦集聖谛者何耶?
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爲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耶?凡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何者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耶?眼于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耳于世間……乃至 ……鼻于世間……乃至……舌于世間……乃至……身于世間……乃至……意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于世間……乃至……聲于世間……乃至……香于世間……乃至……味于世間……乃至……觸于世間……乃至……法于世間爲可愛、可喜也。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識于世間……乃至……耳識于世間……乃至……鼻識于世間……乃至……舌識于世間……乃至……身識于世間……乃至……意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于世間……乃至……耳觸于世間……乃至……鼻觸于世間……乃至……舌觸于世間……乃至……身觸于世間……乃至……意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眼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耳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鼻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舌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身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意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想于世間……乃至……聲想于世間……乃至……香想于世間……味想于世間……乃至……觸想于世間……乃至……法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思于世間……乃至……聲思于世間……乃至……香思于世間……乃至……味思于世間,乃至……觸思于世間……乃至……法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愛于世間……乃至……聲愛于世間……乃至……
香愛于世間……乃至……味愛于世間,乃至……觸愛于世間……乃至……法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尋于世間……乃至……聲尋于世間……乃至……香尋于世間……乃至……味尋于世間,乃至……觸尋于世間……乃至……法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
色伺于世間……乃至……聲伺于世間……乃至……香伺于世間……乃至……味伺于世間,乃至……觸伺于世間……乃至……法伺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諸比丘!此名爲苦集聖谛。
(南傳長部經典二 大念處經291-292)
集谛,梵語 samudaya-satya,巴利語 samudaya-ariya sacca。全稱集聖谛(梵 samudayārya-satya,巴 samudaya-sacca)。又作習谛、苦習聖谛、苦集谛。
集,招聚之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稱集。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即知其于未來實能招集叁界生死苦果,故稱集谛。苦之根源爲渴愛,以渴愛之故,形成「來世」與「後有」。但渴愛于何處生起、于何處止住呢?可分爲內六處與外六處來分別說明: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依六根所引發的識、觸及觸所生受,認爲世間是可愛、可喜而不斷染著,因此渴愛依六根所引發的識、觸及觸所生受而生起、依六根所引發的識、觸及觸所生受而止住。
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依六境所引發的想、思、愛、尋、伺,認爲世間是可愛、可喜而不斷染著,因此渴愛依六境所引發的想、思、愛、尋、伺而生起、依六境所引發的想、思、愛、尋、伺而止住。
凡是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到處爲追求滿足,此渴愛即于此處生起、于此處止住。如果總合這些對世間的染著原因來說,就是因爲有內、外六入處,有此內、外六入處積聚無量之苦,所以認識了解內、外六入處所積聚之苦原因,就是認識了解苦集聖谛。
複次,諸比丘!苦滅聖谛者何耶?
對彼愛之無余離欲、滅盡、舍離、棄舍、解脫、無染是。
複次,諸比丘!彼愛于何處舍棄、于何處止滅耶?于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何者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耶?眼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耳于世間……乃至……鼻于世間……乃至……舌于世間……乃至……身于世間……乃至……意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于世間……乃至……聲于世間……乃至……香于世間……乃至……味于世間……乃至……觸于世間……乃至……法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眼識于世間……乃至……耳識于世間……乃至……鼻識于世間……乃至……舌識于世間,乃至……身識于世間……乃至……意識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眼觸于世間……乃至……耳觸于世間……乃至……鼻觸于世間……乃至……舌觸于世間……乃至……身觸于世間……乃至……意觸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眼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耳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鼻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舌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身觸所生之受于世間……乃至……意觸所生之受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想于世間……乃至……聲想于世間……乃至……香想于世間……乃至……味想于世間……乃至……觸想于世間……乃至……法想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思于世間……乃至……聲思于世間……乃至……香思于世間……乃至……味思于世間……乃至……觸思于世間……乃至……法思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愛于世間……乃至……聲愛于世間……乃至……香愛于世間……乃至……味愛于世間……乃至……觸愛于世間……乃至……法愛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尋于世間……乃至……聲尋于世間……乃至……
香尋于世間……乃至……味尋于世間……乃至……觸尋于世間……乃至……法尋于世間爲可愛、可喜者,此愛即于此處舍棄、于此處止滅。
色伺于世間……乃至……聲伺于世間……乃至……香伺于世間……乃至……味伺…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4-4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